給八路軍做過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歲老人張玉枝

一個耄耋老人的紅色記憶

——記潘店鎮段堤村百歲老人張玉枝

張曉峰

封丘縣潘店鎮段堤村張玉枝是為數不多的有著紅色記憶的百歲老人。

這還得從她逃荒要飯說起。老人記得很清楚,她27歲那年開始了長達11年的逃荒要飯經歷。她出生於1913年,據此推斷,那年是1940年。從春天到入夏,沒有下過一滴雨。麥子絕收,秋莊稼也種不上。不能坐著等死呀,大家都走上了逃荒路,包括一些家有幾十畝地的富農。張玉枝家地無半壟,房無一間,更沒有一點盼頭兒。於是,也跟著大家一起南下。他們先去了開封一個叫大河灣的地方。具體在什麼地方,也記不清了。在那裡給地主家種了3年地,勉強能餬口。

給八路軍做過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歲老人張玉枝


到了1943年,河南境內發生了大範圍蝗災,開封地區也沒有幸免。他們一家4口,只好再次逃荒,這次走得更遠,一直到了南徐州,其實就是安徽的宿州。因為當地人把“宿”也讀作“徐”,為了區別這兩個地方,就把宿州稱為南徐州。張玉枝老人回憶道:“那個地方雖然住的是草房子,可家裡糧食多。人也比較厚道,俺一家就在那兒不走了。”兩口子都很勤快,不是白要人家吃的。男人幫人家種地,張玉枝幫人家做家務。張玉枝心靈手巧,做出的衣服既好看,又暖和。當地人都很喜歡他們一家人。張玉枝想著,光給人家做零工也不是辦法,就想做點小生意。可是沒有本錢呀?當地人知道他們的想法後,主動上門來,問想做什麼生意,可以幫他們。張玉枝家裡原來做過豆腐,這個生意本錢也不大,就說想做豆腐。當地人有借給他們豆子的,有借給他們錢的,沒幾天,就把豆腐生意做起來了。後來,他們又販過柿子,還炸過丸子去集市賣。掙的錢僅能夠填飽肚子,根本攢不下閒錢。

給八路軍做過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歲老人張玉枝


正是在那個時候,當地來了一支共產黨的部隊,都穿著便衣,住在村子外面的蘆葦叢裡。國民黨的部隊來打了幾次,也沒有把他們打跑。反而被他們偷襲了幾次,搞到了不少槍。眼看冬天到了,天上飄著雪花,便衣隊還穿著單衣。張玉枝看他們可憐,就提出給他們做棉衣,但布料,棉花必須他們自己找。他們一聽喜出望外,不知從哪兒搞來了粗布,帶籽的棉花。幾十件棉衣,只有幾十斤棉花,張玉枝為了讓棉襖暖和些,先把那些棉花攤在地上曬半天,再用棍子捶上一通,才開始做。便衣隊的戰士就坐在旁邊等著,做好1件,先給上歲數的或者年齡小的。因為純粹是手工,熬到半夜,一天才做3件。這幾十號棉衣,她做了半個月。通過這次做棉衣,加深了他們的感情,便衣隊員沒事就去他們家。張玉枝沒有飯菜招待他們,就燒一鍋開水。他們如果帶來米麵,就給他們做飯;如果沒有糧食,大家一塊兒吃野菜。這就是對同甘共苦、軍民魚水情最好的詮釋吧。

給八路軍做過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歲老人張玉枝


解放了,開始搞土地改革,由於張玉枝給共產黨的部隊做過棉衣,他們和當地人一樣分得了土地、房子、牲畜。他們正想大幹一場呢。有人從老家捎信過來,說張玉枝的母親得了重病,臨死前想看她一眼。張玉枝是獨生女,一聽這話,馬上坐不住了。一家人收拾收拾東西,當天就往老家趕去。路上,有的地方還沒有解放,有的地方在打仗,他們雖然歸心似箭,卻不得不繞道而行。他們走了兩個月才走到家,去孃家一看,母親正坐在石礅上坐針線活呢。張玉枝問母親怎麼回事。母親眼淚流下來了:“我不說瞎話,怕你不回來呀,娘快想死你了。現在咱這裡也解放了,以後就守著娘吧。”看到母親沒事兒,張玉枝就放心了。過了幾天,她和母親商量,還想回去,因為宿州地多,和那兒的人也熟了。母親說什麼也不讓她走。正好村裡也在分地,分房,分東西,他們就打消了回宿州的念頭,安心在老家過日子了。

給八路軍做過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歲老人張玉枝


因為張玉枝給黨的隊伍做過棉衣,組織上很看重他們,發展張玉枝的老伴入了黨,還擔任了生產隊長。老伴是個要強的人,當了隊長,苦活兒累活兒搶著幹。後來還擔任了村支書。在參加曹崗廠門口復堤工程時,為了搶進度,張玉枝的老伴帶領著生產隊員不分白天黑夜地幹,最後竟然累死在工地上。事隔半個世紀,張玉枝老人心情已經平靜:“俺老伴是為了公事死的,公社給買了一口好棺材,還開了追悼會,追認為烈士,給了俺幾百斤救濟糧。這事是個不幸事,可也是個光榮事。”可想而知,領著4個未成年孩子的張玉枝生活該是何等艱難!但她挺過來了,從沒有向組織提過什麼要求。

多麼可敬可親的老人,深明大義,簡單純樸。我很想向她深鞠一躬,這是一座活的紀念碑,她臉上密密麻麻的皺紋就是記載她紅色記憶的碑文。

給八路軍做過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歲老人張玉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