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八路军做过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岁老人张玉枝

一个耄耋老人的红色记忆

——记潘店镇段堤村百岁老人张玉枝

张晓峰

封丘县潘店镇段堤村张玉枝是为数不多的有着红色记忆的百岁老人。

这还得从她逃荒要饭说起。老人记得很清楚,她27岁那年开始了长达11年的逃荒要饭经历。她出生于1913年,据此推断,那年是1940年。从春天到入夏,没有下过一滴雨。麦子绝收,秋庄稼也种不上。不能坐着等死呀,大家都走上了逃荒路,包括一些家有几十亩地的富农。张玉枝家地无半垄,房无一间,更没有一点盼头儿。于是,也跟着大家一起南下。他们先去了开封一个叫大河湾的地方。具体在什么地方,也记不清了。在那里给地主家种了3年地,勉强能糊口。

给八路军做过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岁老人张玉枝


到了1943年,河南境内发生了大范围蝗灾,开封地区也没有幸免。他们一家4口,只好再次逃荒,这次走得更远,一直到了南徐州,其实就是安徽的宿州。因为当地人把“宿”也读作“徐”,为了区别这两个地方,就把宿州称为南徐州。张玉枝老人回忆道:“那个地方虽然住的是草房子,可家里粮食多。人也比较厚道,俺一家就在那儿不走了。”两口子都很勤快,不是白要人家吃的。男人帮人家种地,张玉枝帮人家做家务。张玉枝心灵手巧,做出的衣服既好看,又暖和。当地人都很喜欢他们一家人。张玉枝想着,光给人家做零工也不是办法,就想做点小生意。可是没有本钱呀?当地人知道他们的想法后,主动上门来,问想做什么生意,可以帮他们。张玉枝家里原来做过豆腐,这个生意本钱也不大,就说想做豆腐。当地人有借给他们豆子的,有借给他们钱的,没几天,就把豆腐生意做起来了。后来,他们又贩过柿子,还炸过丸子去集市卖。挣的钱仅能够填饱肚子,根本攒不下闲钱。

给八路军做过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岁老人张玉枝


正是在那个时候,当地来了一支共产党的部队,都穿着便衣,住在村子外面的芦苇丛里。国民党的部队来打了几次,也没有把他们打跑。反而被他们偷袭了几次,搞到了不少枪。眼看冬天到了,天上飘着雪花,便衣队还穿着单衣。张玉枝看他们可怜,就提出给他们做棉衣,但布料,棉花必须他们自己找。他们一听喜出望外,不知从哪儿搞来了粗布,带籽的棉花。几十件棉衣,只有几十斤棉花,张玉枝为了让棉袄暖和些,先把那些棉花摊在地上晒半天,再用棍子捶上一通,才开始做。便衣队的战士就坐在旁边等着,做好1件,先给上岁数的或者年龄小的。因为纯粹是手工,熬到半夜,一天才做3件。这几十号棉衣,她做了半个月。通过这次做棉衣,加深了他们的感情,便衣队员没事就去他们家。张玉枝没有饭菜招待他们,就烧一锅开水。他们如果带来米面,就给他们做饭;如果没有粮食,大家一块儿吃野菜。这就是对同甘共苦、军民鱼水情最好的诠释吧。

给八路军做过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岁老人张玉枝


解放了,开始搞土地改革,由于张玉枝给共产党的部队做过棉衣,他们和当地人一样分得了土地、房子、牲畜。他们正想大干一场呢。有人从老家捎信过来,说张玉枝的母亲得了重病,临死前想看她一眼。张玉枝是独生女,一听这话,马上坐不住了。一家人收拾收拾东西,当天就往老家赶去。路上,有的地方还没有解放,有的地方在打仗,他们虽然归心似箭,却不得不绕道而行。他们走了两个月才走到家,去娘家一看,母亲正坐在石礅上坐针线活呢。张玉枝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眼泪流下来了:“我不说瞎话,怕你不回来呀,娘快想死你了。现在咱这里也解放了,以后就守着娘吧。”看到母亲没事儿,张玉枝就放心了。过了几天,她和母亲商量,还想回去,因为宿州地多,和那儿的人也熟了。母亲说什么也不让她走。正好村里也在分地,分房,分东西,他们就打消了回宿州的念头,安心在老家过日子了。

给八路军做过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岁老人张玉枝


因为张玉枝给党的队伍做过棉衣,组织上很看重他们,发展张玉枝的老伴入了党,还担任了生产队长。老伴是个要强的人,当了队长,苦活儿累活儿抢着干。后来还担任了村支书。在参加曹岗厂门口复堤工程时,为了抢进度,张玉枝的老伴带领着生产队员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最后竟然累死在工地上。事隔半个世纪,张玉枝老人心情已经平静:“俺老伴是为了公事死的,公社给买了一口好棺材,还开了追悼会,追认为烈士,给了俺几百斤救济粮。这事是个不幸事,可也是个光荣事。”可想而知,领着4个未成年孩子的张玉枝生活该是何等艰难!但她挺过来了,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什么要求。

多么可敬可亲的老人,深明大义,简单纯朴。我很想向她深鞠一躬,这是一座活的纪念碑,她脸上密密麻麻的皱纹就是记载她红色记忆的碑文。

给八路军做过棉衣的封丘段堤村百岁老人张玉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