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乘風而起 馭勢篤行


開放銀行:乘風而起 馭勢篤行

2020 金融科技熱點展望

在新技術浪潮的推動下,全球金融科技蓬勃發展,深刻地改變著金融業傳統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和服務模式。

在“2020年的金融科技熱點展望”中,我們重點選取了“打贏扶貧攻堅戰,開啟小康新時代”“強化科技監管,化解金融風險”“LEI賦碼駛入快車道”“基礎架構分佈式轉型速”“開放銀行:乘風而起,馭勢篤行”“‘5G+’讓金融更智慧”“標準化引領區塊鏈‘鏈’向未來”“趨利避害,防範新技術風險”“金融科技生態建設亟需良性發展”等話題進行預判分析,精彩內容將陸續推出,請您持續關注!

本期為系列專題第五篇“開放銀行:乘風而起 馭勢篤行”。

文 / 本刊記者  潘婧

當前,數字化技術推動金融業創新變革勢頭正勁,開放銀行作為近年備受關注的金融科技新業態,已成為各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之路上的關鍵戰略佈局。可以預計,2020年各金融機構對於該項戰略的實施推進步伐還將持續加快。

必由之路 戰略佈局不斷深化

據麥肯錫發佈的《2019開放銀行的全球實踐與展望》顯示,目前,全球已經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納或正在採納開放銀行模式。開放銀行的興起最初源自海外金融機構,在監管助力、科技賦能的雙重驅動下,包括BBAV、花旗銀行、星展銀行等多家銀行拓展了開放銀行業務。我國對於開放銀行的探索與實踐工作雖然相較於歐美國家起步較晚,但得益於金融科技相關技術的廣泛應用,開放銀行的應用推廣在我國的進展速率非常迅速。

浦發銀行行長潘衛東認為,與歐洲的監管驅動型開放銀行不同,中國式開放銀行的蓬勃發展是由市場驅動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外部推動力:一是客戶升級。如今數字原生代客戶逐步成為銀行新客群,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不斷提速,社會各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持續升級,激發銀行業重新思考金融服務的定位,主動向客戶為中心、場景化、個性化轉變。二是市場競爭。各個銀行都面臨利差縮小、脫媒、產品同質化、經濟不確定性等壓力,來自行業外的新挑戰者促使競爭加劇,迫使銀行轉變思維,尋求業務轉型發展的新空間。三是技術變革。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銀行業帶來挑戰和壓力的同時,也為銀行業通過技術創新變革業務模式,融入各行業數字化進程提供了機遇。

誠然,在當下的數字化變革時代,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經營邏輯和增長模式已觸及“天花板”,國內銀行業需積極探索新的創新轉型發展方向,開放銀行便為各機構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多位業內專家也表示,在此時代背景下,深入推進開放銀行戰略是全面實施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目前,各金融機構對於開放銀行的探索腳步正在逐步深入,中國農業銀行開放銀行平臺於2019年8月啟動試運行,該平臺整合了農業銀行現有金融產品與資源,針對場景金融的具象需求重塑業務流程,整合形成了場景金融應用產品體系,具備了金融服務輸出的全生命週期管控能力。同樣,開放銀行技術也已成為興業銀行開拓同業與金融市場的“利器”。一方面,助力興業銀行持續深耕中小銀行,與2000多家合作銀行強化合作關係;另一方面,該行通過“非銀資金管理雲平臺”,不斷擴大同業合作“朋友圈”,已連接覆蓋證券、保險、信託、財務公司等行業的眾多非銀金融機構。

對於當前各機構開發開放銀行相關產品技術的進展情況,波士頓諮詢公司資深顧問孫中東表示,開放銀行正方興未艾,近兩年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部分城商行及民營銀行紛紛試水開放銀行,相當數量的銀行已經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少部分已經開始基於開放銀行的理念進行展業。在開放銀行模式下,銀行可以融入場景、共建場景,在滿足客戶金融需求的同時,銀行通過場景觸達了客戶。由於場景、生態的垂直領域特性,不同場景的客戶自帶不同的標籤屬性,銀行可以通過開放銀行體系,解決獲客難題,完善客戶標籤和畫像,為後續交叉銷售等經營客戶的能力提升打下了基礎。

多面開花 創新實踐蓬勃發展

現階段開放銀行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打造數字化開放生態圈、與金融科技聯合創新及建立金融服務開放平臺三方面,在具體的場景應用中,各機構將開放銀行相關產品技術覆蓋應用到了零售、對公的多個業務板塊。

中信銀行此前推出的三款開放銀行零售產品“開薪易”“信視界”“無卡”賬戶就是一個多場景應用的例子,其中“開薪易”是代發業務平臺,個人代發用戶可使用多家銀行卡領工資,同時整合企業財務、人力資源、黨建和行政管理多種功能;“信視界”是出國金融平臺,主要用於解決用戶簽證、換匯、匯款、訂酒店機票等出國留學、旅遊痛點;“無卡”進一步提升了安全等級,是可不掛失、不換卡、長期有效的個人賬戶。百信銀行發佈的開放銀行生態加速器暨UP加速器也成為了科創企業和百信生態的智能連接器,該產品將幫助百信銀行實現三年內加速100家科創型中小微企業成長進階的目標。

同時,隨著開放銀行戰略的推進,商業銀行也逐步走出了標準化產品或技術與不同場景相結合的模式,開始走向與產業和生態的融合與創新。不久前浦發銀行發佈了《小企業“1+N”線上整體解決方案1.0》,該行表示將通過APIBank將金融服務嵌入政府平臺、產業互聯網平臺、供應鏈平臺、大數據平臺、電商平臺、核心企業平臺等場景,形成“1+N”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小企業可直接在線預約開立企業結算賬戶、在線申請貸款、在線還款,為企業融資提速加碼。據悉,浦發銀行已與阿里、京東等超百個供應鏈場景建立了合作,可為數千家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孫中東認為,從橫向來看,各金融機構的開放銀行實踐在廣度方面,零售板塊相對實踐案例較多,功能較為豐富,不少銀行在銀行賬戶、支付結算、投資理財、零售貸款等領域進行了大量開放輸出的實踐,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及相對穩定的業務模式。近期,也有銀行開始嘗試在同業業務,以及對公業務上採用開放銀行的模式。縱向來看,從實踐深度方面,除了簡單的API對接,各機構也開始提供並探索一些深入場景生態的定製化服務,未來還將對基於API的安全、運營體系等方面進行進一步探索。

政策利好 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在推進開放銀行發展過程中,監管機構扮演著關鍵角色,承擔著監督、引導開放銀行規範發展的重要職責。目前,歐盟、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均出臺了較為完善的監管政策,監管機構主導開放銀行相關的監管政策、行業標準的制定和落地實施。我國開放銀行監管面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開放銀行發展研究報告(2019)》中指出,我國開放銀行的監管框架制定需充分考慮各方發展實際與實際需求,一是在現有法律和規章的基礎上不斷建立健全開放銀行監管架構,包括明確監管主體、技術和數據標準、業務流程規範、機構和業務分類以及對應的風險管控措施、糾紛解決機制等。二是根據開放銀行機構規模、業務風險以及接入場景等特徵,建立分類管理規則,因地制宜,既要防止過度創新,又要鼓勵適度創新,最大程度促進我國數據經濟蓬勃發展。同時,針對我國開放銀行發展,《報告》還提出四大政策建議:第一,建立監管框架,避免一哄而上可能引發的系統風險。

第二,制定行業標準,充分發揮標準的規範引領作用。其中包括制定開放銀行技術標準、開放平臺建設和管理標準、合作商戶准入標準,以及用戶數據隱私保護規範。第三,發展監管科技,探索建設統一的監管平臺。第四,加強行業自律,實現監管與自律的有機結合。

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現階段,我國監管機構正在積極開展有關規則的制定工作,相關政策也一直都在鼓勵、支持銀行業的對外開放。

人民銀行發佈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指出要以促進金融開放為基調,深化金融科技對外合作,加強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數據資源融合應用,推動金融與民生服務系統互聯互通,將金融服務無縫融入實體經濟各領域。要拓展金融服務渠道,藉助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藉助各行業優質渠道資源打造新型商業範式,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

據悉,針對開放銀行這一近年來廣受關注的金融科技新業態,人民銀行正在加快制定相關監管基本規則,規則在充分借鑑國際經驗的同時,結合我國銀行業發展實際,從技術的角度提出安全管理要求,平衡風險與創新的關係。

目前,儘管各機構對於開放銀行的實踐探索還處在發展初期,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開放銀行將是商業銀行跳出傳統業務領域、走向全方位金融服務的有益探索方向,而開放銀行打造的也不僅是一個對外平臺,更是一項連接多方不同市場的體系化工程與全新金融生態。隨著5G時代的到來,開放銀行也將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和發展空間。可以預期,在監管政策利好頻出、多元化市場競爭持續加劇、場景化服務需求不斷提升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開放銀行會獲得更多發展機遇,開放銀行也將成為未來銀行業轉型探索中的重要選擇。

對此,孫中東也表示,2020年各金融機構將繼續積極求新求變,伴隨著數字化戰略的各項規劃實施落地,開放銀行作為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最佳實踐必將得到各金融機構的高度重視。可以預見,此後還將會出現更多開放銀行的優秀案例和方案。

縱觀全球,開放銀行發展炙手可熱,聚焦國內,各項戰略佈局不斷深化。我們相信,2020年各金融機構將繼續借力開放銀行的發展風潮,乘風而起,馭勢篤行,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邁入發展新階段。

開放銀行:乘風而起 馭勢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