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驢得水》:話劇到電影的成功嘗試

《驢得水》原來是一部話劇作品,由周申、劉露共同編劇並導演的一部作品,於2012年在北京首演。這部話劇的女主角就是任素汐,話劇講述了民國時期一所偏遠學校,教師們將一頭驢虛報成老師以此來冒領薪水,卻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

影評《驢得水》:話劇到電影的成功嘗試

當話劇走到大眾的視線裡

話劇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它的主要敘述方法是演員在臺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也可以使用少量音樂、音響等。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又在劇場無剪輯演出,這就考驗了導演的劇本創作能力、演員的表演、舞臺燈光等,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劇場的人員默契配合,否則一段垮了整場表演就失敗了。所以在戲劇這一領域,話劇演員一直都是"演員"這一職業的頂尖存在,一直都備受尊重。現在有很多話劇演員轉行拍戲,他們對於已經走偏了的"影視"行業也是一個不小的衝擊,紮實的基本功、強大的感染力使得"話劇演員"這一名號在中國成為了令人尊敬的稱號。

影評《驢得水》:話劇到電影的成功嘗試

這部電影剛出的時候,就獲得了很多人的推崇,也有一部分人說話劇演員在攝像機下多少有些用力過猛,鏡頭本身就會放大人物的行為,看起來有點"過火"。不過這種聲音始終屬於小部分,更多的是觀眾讚歎的聲音,在電影被推崇的時候,女主角任素汐也成為了電影的前綴。

不得不說話劇演員在影視行業的表現確實吊打半路出家的愛豆們,不會說有任何的眼神飄忽,肢體不自在的表現,在一個小劇場就完成了這部電影的大部分情節,而且質量上乘。任素汐在和兩位男演員討論"呂得水"時,其實沒有過多的拍攝細節部分,完全就是幾個演員用語言撐起了一場戲,整段戲沒有過多的剪輯,完全依靠演員強大的表演功力,當然這一點在劇場來說是必修課,可是在依靠剪輯的影視作品裡,即是優點、也成為了缺點。如果胡亂切鏡頭的話,不僅會打亂演員們的表演,更多的還是會影響觀感。用冗長的鏡頭來裝載這段表演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固定機位看久了就變成了"脫口秀",如何運鏡就成了最大的問題。如果像愛樂之城的強勢走位,或者像雲水謠長篇鏡頭裝載內容,在這個小劇場又無法做到,所以這就導致了這部電影有些時間不像電影,像一個紀錄片或是說叫"直拍"。

影評《驢得水》:話劇到電影的成功嘗試

《驢得水》的人物形象

《驢得水》是以一頭驢貫穿始終,但是無論是電影還是話劇,絕對主角都是任素汐,也就是張一曼。話劇環境設置在貧困山區,這幾個為了山區孩子留守的老師都有鮮明的個性,在撇下"師者"這一共同外套下,這幾個人都有著人性中強烈的部分。張一曼是一個遵從內心追尋自由的人,外表風情萬種,行為大膽開放,不在乎世俗看法,內心單純。她拒絕了裴魁山的求愛,坦言自己喜歡浪蕩的生活,她不看重名聲,為了學校能度過難關去睡服銅匠。

這個人物並不是因為愛所以才有這樣的行為,她純粹是因為"快樂",她當然不愛銅匠,可是這樣的行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就比如說銅匠。當銅匠的妻子發現銅匠的異常時,帶著銅匠來找這個"狐狸精"時,銅匠為了維護張一曼出手打了他的妻子,這一切並不是出於愛情,所以她故意辱罵銅匠,希望他不要因為這件親密的事就誤以為是可以攜手一生的人,其實跟拒絕裴魁山一樣,她並不是一個安分於世俗關係的人,她並不壞,只是選擇"與眾不同",她不想讓他們在自己身上浪費感情。所以對這一切都是坦坦蕩蕩的,只是不符合於這個世界大眾認可規則,就一定會被大眾厭惡,人們不允許出現一個特例,來打破這種認知,所以她最後落得瘋癲自殺的下場,這無法單純的怪時代,釋放慾望總會招致更大的慾望。

影評《驢得水》:話劇到電影的成功嘗試

裴魁山這個人物與銅匠有所不同,雖說都是因為愛而不得,可是裴魁山更多的是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惱羞成怒,銅匠卻是因愛生恨痛下殺手。而那個性格耿直、脾氣火爆的周鐵男,在最後也拜倒在壓力與權勢之下。話劇都會依靠一個強大的爆發點,來引出整個故事的悲哀,茶館是這樣、雷雨是這樣、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這樣。這是話劇的特點,而所有的人在拋棄原有尊嚴時,也是依靠每一個細節點,慢慢滲透,最後在高潮時候"黑化"。

這個劇裡其實最正常的是銅匠的妻子,這個女人看起來瘋癲的不像話,總是不講理一般,任誰看了都要退避三分。可是這個女人只是在規則的範圍內懲治那些越界的"刺頭",丈夫不忠懲罰丈夫,找到那個出軌對象強制處罰她,在銅匠風光無二時出手教訓他,每一次都是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去解決它,沒有誤傷到其他人,這一點就非常的不易。因為我們能看到這裡面所有的角色,都是為了自己想要實現的目的,不顧他人的感受也不考慮之後的結果,得過且過罷了,只有銅匠妻子在僅有的幾場戲份中,細化了人類行為規範的框架。

影評《驢得水》:話劇到電影的成功嘗試

話劇與演員的平衡

話劇、舞臺劇、歌舞劇其實是非常有魅力的,電影是剪輯的藝術,演員只是導演思想裡的人偶,只負責呈現導演腦海中的故事,不需要有太多的個人思想。其實現在我們會說演員非常棒,揣摩了這個人物,給這個人物加入了很多想法,豐滿了這個人物。這個想法是有問題的,一個優秀的導演已經把每個人物的一生都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在導演創造的世界裡,每個人物都是完善的,行為都符合這個世界的規則。這個說法只是由於現在的導演更多的考慮了效益,缺乏對每個細小人物、甚至主角的揣摩,所以才會有很多優秀的演員"幫助"導演完成了這樣一個任務。

話劇演員則不同,編劇和導演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只需要寫清主線大概,有很多需要演員即興發揮的地方,所以話劇的版本也非常多,不同的演員對人物有不同的詮釋,話劇愛好者會評判不同版本的話劇,也會稱"誰誰誰"版本的"誰誰誰",這樣也是對這個演員的認可,畢竟是在這個人物裡,做到"最"的認可。

影評《驢得水》:話劇到電影的成功嘗試

結語:

任素汐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話劇演員,不談其他方面的話,驢得水確實是她的一個代表作品,這種短篇話劇改成電影還是很少見的,作為一個新嘗試我們確實也看到了話劇成為影視作品的可能性,這是這樣的作品還需要導演開啟一個新嘗試,畢竟如何把話劇語言與影視語言相結合,還是一個比較難平衡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