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引言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有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當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後,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吸收漢文化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作為清朝統治者的滿族實際上在歷史上是做得不錯的一個民族,一方面滿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滿族統治者也很好地吸收了漢族的文化,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制度。

滿族之所以可以在後來比較好地吸收漢族文化,是因為他們從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這一進程,雖然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這一進程仍然是初步的和不完善的,但也的確為後來清朝對於漢族文化的吸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本文的目的,便是向讀者展示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女真民族,也就是後來的滿族是如何對漢文化進行吸收的。

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努爾哈赤頭像

努爾哈赤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政權雖然在軍事上採取與明朝對抗的政策,但是在政權建設、經濟發展以及文化建設等方面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吸收漢文化。

從經濟上來說,努爾哈赤逐漸認識到發展農業的重要性,開始採取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比如禁止牲畜入田以保護農業作物、在農耕時節停止開採金銀礦等。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還頒佈了“計丁授田”令,雖然該法令還保留著濃厚的農奴制色彩,但仍然促進了女真社會的封建化。從政治上來說,努爾哈赤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都堂、制定官員服飾、官場儀仗和禮儀等。努爾哈赤還開始任用一些被俘虜的漢族官員,開啟了清朝任用漢族官員的先例。

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清朝官員服飾

在文化建設上,努爾哈赤針對女真族沒有文字的情況,學習漢族和蒙古族文字,創建了女真族所用的滿文,也就是歷史上的“老滿文”。根據史料記載,努爾哈赤曾說:“漢人念漢字,學與不學者皆知。蒙古之人念蒙古字,學與不學者亦知。我國之言,寫蒙古之字,則不習蒙古語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國言語編字為難,以習他國之言為易耶?”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確實是從漢族和蒙古族文字中得到啟發,開始創建滿族文字的。除此之外,努爾哈赤對八旗子弟的教育也極為重視,其中一些教育內容便是漢族的儒家經典。努爾哈赤曾說:“認真地教書,使之通文理,這就是功。如入學的兒童們等不勤勉地學,不通文理,就要治罪。入學的徒弟們,如不勤勉學,你師傅向諸貝勒報告。”所謂“通文理”,實際上就是要求八旗子弟要懂得漢族的儒家文化。

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清實錄》部分史料

努爾哈赤本人對於漢族的儒家文化也已經有了一些認識,他吸收了儒家的知識,特別追求“君尊臣卑”的統治秩序,要求實行“禮治”,追求儒家中的“文治”,並且以“君道”作為選拔繼承人的要求,以“孝道”來治理天下。努爾哈赤關於王位繼承的問題就曾說過:“繼我而為君者,毋令強勢之人為之。此等人一為國君,恐倚強恃勢,獲罪於天也。……爾八人可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幹國,可無失矣。八固山王,爾等中有才德能受諫者,可繼我之位,若不納諫,不遵道,可更擇有德者立之。”《清實錄》中則記載了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努爾哈赤赤諭侍臣的內容,其中就提到了對於臣民的“孝悌”要求:“人君之心,能貞固不二,感召天和,風雨時,黍谷登,民安物阜,則永保天位,世祚綿長。凡為民者,能持敬謹之心,罔幹國典,急公奉上,孝弟力田,則獲福而家道昌矣。”

雖然努爾哈赤從以上這些方面對漢文化進行了吸收,但這種吸收仍然是初步的和不全面的。例如,努爾哈赤在任用明朝降將的時候採取的是“用小不用大”的原則,也就是僅僅安排這些官員擔任基層官員,其原因就是努爾哈赤對這些漢族士人感到深深的不信任。除此之外,在努爾哈赤晚年還發生過屠殺漢人的慘案。由此可見,努爾哈赤對漢文化的吸收仍是十分有限的。

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清朝官員

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皇太極登基之初,就在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發佈命令,針對努爾哈赤晚年苛待漢人,造成當時漢民大量逃亡的現象進行糾正:“治國之要,莫先安民。我國中漢官漢民,從前有私慾潛逃,及令奸細往來者,事屬已往,雖舉首概置不論。嗣後惟已經在逃而被緝獲者論死。其未行者雖首告,亦不論。”由此可見,皇太極時期對於漢族以及漢文化的態度是更加開明的,這與皇太極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得他對漢文化有著比努爾哈赤更加深入的瞭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皇太極在經濟上採取了牧獵與農業並舉的經濟政策,並且對農業發展越來越重視。皇太極多次頒佈發展和保護農業的政令,提出“田疇廬舍,民生攸賴,勸農講武,國之大經”的治國方針,這體現出的是儒家中“農本”思想對於皇太極的影響。

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清朝戲班

而在政治上,皇太極則仿造明朝制度,對於後金的官制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他模仿明朝制度設立了六部,設置諫臣言觀,把文館改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除此之外,皇太極對於官民服制、官員祭喪制以及官場的言語書詞等都繼續了改革,這些改革都是模仿明朝制度進行的。

皇太極也大量招降和接納明朝的中高級官員,並且賦予這些官員以高位,比如洪承疇、尚可喜、范文程等著名的官員,都是在這一時期為皇太極和後金政權服務的,而範圍成、寧完我等漢族大臣,也在後金政權中擔任中樞要職,成為皇太極的左膀右臂。

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清朝建築

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還效仿中原王朝開科取士的制度,在後金政權內進行了第一次科舉,選拔了大量漢族士人入朝為官。皇太極宣佈開科取士的諭令是這樣的:“自古國家,文武並用,以武功戡禍亂,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興文治,於生員中考取其文藝明通者優獎之,以昭作人之典。諸貝勒府以下,及滿、漢、蒙古家,所有生員,俱令考試。”這對於日後清朝科舉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文化政策上,皇太極開始公開推崇儒家思想。皇太極尊儒的第一個表現便是在盛京建立孔廟。據《清朝通典》記載:皇太極“始創大業,即崇文重道,建孔子廟於盛京”。《清史稿》記載:“崇德元年,建廟盛京,遣大學士范文程致祭”。這一事件,代表著滿族貴族已經從政治上和思想上接受儒家思想,並將其作為治國的根本之一,這為清朝後來推行“文治”奠定了基礎。皇太極尊儒的第二個表現,則是從皇帝本人到貴族子弟,都要讀儒家之書,特別是皇帝本人,要學習以四書為核心的“帝王治平之道”。

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皇太極

而皇太極本人對於“帝王治平之道”確實也十分認同,他曾以“修齊治平”的道理告誡屬下:“聖經有曰:欲齊其家,先修其身;身修家齊而後國治。爾等若謹好惡之施,審接物之道,御下以義,交友以信,如此則身修矣。孝其親,弟其長,教訓及其子孫親戚,如此則家齊矣。身修、家齊而國不治者,有是理乎”。

除此之外,皇太極還以漢文化改造滿族文化中落後的習俗,特別是改革滿族文化中落後的婚俗習慣。皇太極在議定《會典》時說:“漢人、高麗因曉道理,不娶族中婦女為妻。凡人既生為人,若娶族中婦女,與禽獸何異?”

從女真的漢化為角度,淺析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對漢文化的吸收

《會典》史料

皇太極對於漢文化的吸收相比於努爾哈赤來說更加深入,這種對於漢文化的吸收在當時促進了女真從一個遊牧民族的封建化轉變,為滿族後來入關並統一全國、建立統治奠定了基礎。而皇太極對於漢文化的開明態度也為後世清朝各皇帝對於漢文化的大量吸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從這一角度來說,皇太極對於漢文化的吸收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結語

在吸收漢文化這一問題上,清代統治者雖然經濟了一些曲折和反覆,但總的來說是採取了一種開明的態度。對於漢文化的吸收實際上代表的是一種民族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漢文化對於鞏固統治者的封建統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滿族文化則代表著滿族自身的民族認同。

清代的帝王們都努力地在其中尋找一種平衡,總的來說,清代在這一問題上相比於之前的朝代來說做的要更好一些,這應該也是清王朝可以長時間統治中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朝通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