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中国游客最爱去哪个日本城市

2018年访日游客总数达到了3119万,而其中中国大陆游客有838万人次之多,以26.9%的比例稳居各国各地区榜首。

由此可见日本在中国旅游行业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日本南北狭长的海岛地形,无论是春天的樱花季,还是秋天的红叶季都有接近三个月的周期,而冬天则有从长野到北海道的雪场满足冬季运动爱好者,你说夏天,想啥呢,小学生都放假了知道吗?可以说日本形成了春夏秋冬无死角的旅游资源布局。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至于说到目的地,有些游客或许会选择到东京打卡秋叶原,体验无头骑士异闻录下的池袋,看镰仓的电车经过后出现的会不会是自己的晴子或者樱木,也有些游客会选择到京都体验千年古都的底蕴,何况哪里还有比天大的任天堂和京阿尼。但是数据告诉我们最受游客青睐的并不是这两个地方。

根据2018年访日游客观光目的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大阪府以64%的数据领先领先第二位的东京都8个百分点。事实证明二次元再美好,也不如吃的好重要。

虽然大阪有着地标性的大阪国际影视城,但不能否认大阪的美食也为旅游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大阪是日本的厨房

如果你想体验日式拉面的真谛,那么去大阪就没错了。大阪号称拉面之乡,浓香可口的汤底加上手工拉面的筋道,还有不可或缺的叉烧都是味蕾的极致享受。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当然大阪除了拉面还有它的山东煎饼果子,啊呸,是大阪烧。作为以当地名字命名的美食,盛名之下绝对管饱,这是因为大阪烧又叫做关西风御好烧,啥意思呢,将御好烧这个日文名字翻译一下就是爱好啥加啥的饼,一般来说大阪烧主料是卷心菜但是剩下的可以由顾客来定,虽然它的酱汁可能吃不惯甜食的人会容易腻,不过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甜食党的世界。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游客眼中大阪美食的代表可能是大阪烧。但在日本人心中能代表大阪的选手非章鱼烧莫属,它和大阪烧同为大正时期的知名廉价食品,当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章鱼烧已经从日本走向了世界,即使已经全球化经营但如果去了大阪,一口咬开软嫩的章鱼肉,让浓稠的酱汁在舌尖绽开仍然会有那种看过那么多版本的《花样男子》,最终还是日本的二次元原版最好,丑萌丑萌的。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喜欢撸串的千万不能错过大阪的炸串,小到大阪街头摊大到米其林餐厅都有这种用面包屑包着食材油炸的串串,少了许多啤酒和牛皮,但不变的还是深夜享受美食的快感。

当然去了大阪怎么能不去道顿堀,去了道顿堀又怎么能不去蟹道乐,店如其名这就是一家吃螃蟹的店。要知道即使和牛知名产地神户就在大阪隔壁,但是大阪人心中天子头一号的美食还是大螃蟹,从煮螃蟹,烤螃蟹,奶油螃蟹到螃蟹汤、螃蟹茶没有一样不是蟹肉相关,还不满足一份蟹肉小笼包伺候上。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以上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吃在大阪可不只是一句口号,它的美食文化由来已久,早在江户时代大阪就被称为天下厨房。

大阪是日本交通的中转点

可为什么偏偏是大阪成了厨房,在江户时期最繁华的城市不应该是江户吗,将军和手下的重臣不用说了,还有大名和各种各样的武士老爷因为参勤交代制度一年里至少有半年住在江户,更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更高的城市地位,为何不是江户成为了天下的台所(厨房)呢?

这要从大阪所处的位置来看,我们先来看一份地图。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这是一份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打造的以江户为核心辐射全国的五条主干道,可以看出江户是交通网络的起点和中心。

东野圭吾在《麒麟之翼》中重点描写了日本桥的青铜麒麟,说是日本的起点就是因为日本桥是东海道的最东端,是被谷歌地图标注日本道路原标的所在。而这条当时日本最繁忙的道路最西端恰恰是大阪,如果说江户是日本的起点的话,那么大阪就算得上是日本的中点了,注意是中点而不是终点。

而现在日本高铁新干线的布局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大家或许能发现东海道新干线与原来的幕府时代的东海道路线比较类似,其实不用奇怪因为日本的自然条件,出于施工需要很多新增道路铁轨都和原有的古道接近,而我们在这张新干线轨道图中可以发现大阪就处于中点的位置,从鹿儿岛方向来的轨道经过中国地方一直到大阪和京都一代才开始分散,这就是历史留在现代的痕迹。

当然新干线上的铁胆火车侠们只是间接证明我们的观点,至于大阪为何成了交通中转点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得继续从历史深处寻找。熟悉日本的朋友肯定知道五畿七道的说法,五畿指的是围绕在京都附近的五个令制国,而七道包括东海道、东山道、山阳道、山阴道、南海道、西海道、北陆道。因为当时日本以唐为师,所以行政区划设置也是借鉴了大唐的“道”。在这些行政单位里面有同名的主干道,最终各道在畿内五国汇合。东海道最早的出处就是这里,而“道”的影响力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明治后大力开拓的北海道就是如今唯一个以道命名的行政地区。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因为日本多山的地形,所以联系日本全国的道路网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一直比较固定,以东北-西南走向的道路为主,反倒是看似直线距离最短的西侧日本海沿岸到东侧太平洋沿岸之间的道路较少更多以辅助的形式出现。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面向太平洋的东海岸气候湿润拥有着日本不多的沿岸平原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西侧面向日本海和大陆的地区,则是日本对外的窗口,从邪马台时代到近世,日本和大陆国家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甚至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日本学习的对象。这就意味着日本进步文化的输入口和日本的核心区域在空间上相距甚远。

所以当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一代代的是知识文化交流的使者打算登陆日本时,他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选择最近的登陆点博多,然后舍船就步一直沿着山阴道、山阳道来到近畿。

第二,选择路途更远的登陆点难波,一路穿过濑户内海,从海路径直到达近畿。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遣唐使路线

而无论哪个选择都将会经过淀川和大和川流域,并通过这些河网便捷的到达畿内各地,最终向东北的关东和更加东北的奥羽移动。可以说畿内就是日本交通的中点,而这也是日本政治核心抛开武家政治初生的镰仓时代不谈直到德川家康1603年在江户开幕以来一直都位于畿内的原因。

虽然日本的核心区域稳定,但日本的首都还是有变化的,日本每一个时代的名字都和它的政治中心在哪有关,就像奈良京之于奈良时代,平安京(京都)之于平安时代,但无论首都是位于奈良盆地的奈良京还是京都盆地的平安京,位于淀川入海口的大阪都是首都的门户。如果说畿内是日本的交通枢纽,那么背靠大阪平原、京都盆地和奈良盆地,并面向濑户内海的大阪绝对算得上是中点了。因此大量人货在这里集中后再继续移动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

德川幕府为大阪商业的发展踩了油门

原本大阪有再度成为政治中心的机会,可惜老天没有给丰臣秀吉更多的时间或者说更多的本家亲戚,留下的孤儿寡母被德川家康一步步挤下了日本政治舞台。甚至自己一手打造的大阪城也被心存顾虑的家康彻底摧毁,但大阪城被摧毁的废墟虽然象征了安土桃山时代的辉煌落幕,但也意味着做为中点的大阪新生。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曾经的大阪城

因为德川幕府权威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原本西国的众多大名不管是减封的毛利家还是没减封的岛津家就都是争夺天下的对手,而福冈的加藤家,广岛的福岛家也都是丰臣旧臣,可自己又偏偏远在关东,迫切需要一个西国的据点作为控制西国的岗哨。那么有谁比大阪更合适呢,再没有比将对手老家收归自己直属更放心的手法了,更何况昔日繁华的城下町可以利用,发达的水路交通既辐射西国又能和江户迅速联系,据说19世纪初期的时候,飞脚也就是信差在全长483公里连接大阪和江户的东海道上面最快只要两天就可以走完。

德川幕府整的这一出还加速了大阪商业化的进程,在武家时代日本是米本位经济,俸禄和年供都以稻米呈现,而偏偏日本可供耕种的平原并不多,幕府所在的关东平原只和北京差不多大已经是日本最大的平原了,而大阪所在的大阪平原虽然只有1700平方公里比厦门还小,但也是日本前五的大平原了,加上合适的气候,大和川和淀川的滋养,这本是水稻种植的优势地区。但其实在这里财富的象征水稻遇到了许多竞争对手,作为长期以来日本的核心区域这里的购买力旺盛,因此拥有更高经济附加值的农作物比如说水果、蔬菜、棉麻。茶叶等被广泛种植,尤其以棉花最为明显。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关西地形

这些农产品在大阪这个物流集散地能够最迅速的脱手转化成实打实的财富,这不仅意味着大商家的产生,更会在中下的社会阶层催生出一批商业投机者。这是由于地主会因为收益的刺激更大规模的进行土地兼,而没有了土地的农民往往会成为生活水平低下的佃农,为了解决家庭生活的困难,他们的子嗣往往会被送到地主家或者商家做各种各样的短工长工,这就造成了在大阪平原上无论是富是穷都有一定程度的商业敏感度。这种转变自古以来就在缓缓发生,而德川幕府两个多世纪的稳定统治无疑将其推向了高峰。

农业的转变加速了大阪人商业思维的形成,而德川幕府将大阪划归幕府直属又为这座城市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商机。因为万恶的参勤交代除了让幕府有效的控制大名以外还强化了道路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交流,按照规定10万石的大名参勤交代出行要动员的人就有骑马武士10骑、足轻80人、中间140人到150人,总数有240人上下,而作为第一藩的加贺百万石前田家,鼎盛时长期维持着4000人的参勤交代规模。要知道日本大大小小的大名近300家,这样规模的团队游每半年就要搞一次,而且因为路上会遇到,谁也不想掉了祖宗的名字不必要的铺张消费也不在少数,可想而知这对沿线经济的促进有多大。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20世纪以江户时代大阪城为主要参照模板重修的大阪城

本来这就是德川家康将参勤交代制度化的原因,通过花销巨大的旅程削弱大名的经济,通过将他们聚集在江户加强对大名的控制,而这些大名中西国的尤其是德川家康着重考虑的,想想一下岛津家的家督从九州最南端的鹿儿岛启程时的心情不由感慨西南强藩幕末巨额负债不是没有理由的,事实也证明了德川家康的考虑是有道理的,毕竟最后倒幕主力就是来自西南。

大阪成为商业之城的同时拿下了天下厨房的名号

不过既然去一次江户的成本这么高,那么让这趟旅途的功能尽可能多样化的任务就摆在了路程遥远的西国大名眼前。因为到了江户以后花销更大,而所有的花销都需要钱,可之前我们也说了日本米本位经济的存在,日本大名和武士的财富都是大米,从大米到钱就需要交易,这不仅需要适合交易的场地还得有适合交易的商人,这不还有比大阪更合适的吗?

作为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和商人。

作为日本交通的中点,它还是西国大名去江户的必经之路。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这样一来,大名们不但解决了从米到钱的问题,同时因为财政问题的困扰他们也可以在大阪寻找代理人,处理自己富余的大米参与商业行为,这就为大阪的商业带来了一波大主顾。每年多达四百万石的大阪被换成现金,这几乎相当于幕府一年的收入。

反过来大阪日益发展的商业和日本近海运输比陆路运输更便捷的特点也吸引了各地特产的汇聚。18世纪初期从日本各地运往大阪的商品每年都有一百二十多种,三十五万的大阪人中有近一万八千人是从事各色商业活动的生意人,有近万人是手工业老板,再考虑到他们的商铺或者说作坊里需要的其他助手数量,繁荣的商业养活了多少大阪人无疑是可以想象的。

而在这背后是幕府的深度参与,它以颁发行业许可证的形式影响着大阪的经济,是不是很熟悉,因为幕府也是这么处理江户的风俗行业的,比如说有名的吉原游廓就是持证上岗单位。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吉原游廓一角

而在这个阶段,一边是幕府通过各个行会调节管控全国的商品市场,一边是大阪商人通过合法的垄断地位彻底掌握了原材料和销售渠道,巩固了大阪的商业地位。

大阪的商业繁荣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日本交通的中点,大阪面临濑户内海,是江户时期海运发达的日本最大的港口,背靠畿内五国,可以便捷联通陆上交通干道,这是它的地利。

作为长期以来日本最富裕的近畿地区的门户,大阪拥有足够深的商业基础,而大阪地区农业发生的转变以及参勤交代制度一起催生出的商人和行会形成了它的人和。

最后幕府因为出于压制丰臣残余势力,监控西国大名的需要经营大阪,虽然初期竭力遏制商业行会的发展最终却找到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最终各取所需,行会保障市场按照幕府的期望运行,幕府则支持大阪的商人得到了全国市场中的特权位置,这是它的天时。

而在这一切形成的过程中,大阪也顺带落实了自己天下厨房的名号,你想周边就是各色蔬菜种植基地,400万石的大米年交易额,还有濑户内海丰富的渔业资源,再加上各地运来的特色物资,还不管够管饱。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而大阪发到的商业,便捷的交通,幕府的重视都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来往其间的人有购买力,有口腹之欲,有讲究排面的需求,发达的餐饮行业自然就成长起来了。

有钱有人有原材料,这不就差新东方的厨师了吗。

所以如果你刚好想去日本,如果你会因为吃就开始一场旅行,如果你想给你和你伴侣的味蕾送上一份大礼胜过买其他贵重礼品给他或者她,恰巧你也是哈利波特和小黄人粉丝的话,那么去大阪吧,毕竟天下厨房的日本环球影城(USJ)也是很香的。

更何况东京能买到的礼物大阪也能买到,想省钱那是没门的。

经济规模不如东京,文化底蕴不如京都,为何它就成了日本的厨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