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是卫青,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烟火里的男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在滕王阁上千年一叹。

这大约就是悲剧的力量吧。

人们总对那些悲剧人物报以同情,李广也不例外。

抛开个人勇武,就军事才能来说,李广和卫青不是一个级别的。卫青是统帅,李广大概能胜任一个前锋大将吧。

(卫青少年成名,刚毅果决,性格宽仁)


从史书记载来看,李广虽然与匈奴交战七十于次,但鲜有大的胜利。甚至有过战败被俘的经历,虽然逃跑得比较传奇,但这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应该留下的身姿。

就拿他与卫青一起参与的三次军事行动来说,卫青与李广孰高孰低自有分晓。

第一次,公元前129年,汉四路大军攻击匈奴。名将李广居然兵败被俘,虽然装死成功逃跑,据说“飞将军”的美誉就是这样得来的。难不成“飞将军”是指逃跑得飞快?这一仗,初出茅庐的卫青大获全胜,甚至杀到了匈奴祭天的圣地——龙城!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辉煌人生。

第二次,公元前123年,此时已贵为大将军的卫青再次领兵对上匈奴。此战又获胜,唯独李广部碌碌无为。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按太史公对李广的偏爱(下文有具体谈到),这大约真是未立寸功了。

第三次,李广自杀了。原因是违抗军令迷路了,贻误战机,面对追责羞愤自杀。

当然,李广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骑术、射术、胆略皆上上之选。历史上很多小规模的遭遇战,李广都是身先士卒,并获得胜利。

(李广勇武超群,胆子奇大,性格激愤)


然而,对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朝廷来说,战略层面的胜利大于战役层面的意义。李广这样小规模的战术层面的胜利从来都不在汉武帝考量的范围。

还是在景帝时期,公孙昆邪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就是说李广自负勇武,不考虑大局的缺点。

从文帝的“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到景帝时的“自负其能”,再到武帝时“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自刎身亡。李广起了个早床,赶了个晚集。

李广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声誉,太史公对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誉居功至伟我总觉得司马迁对李广过于偏爱,对为大汉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卫青、霍去病过于严苛。这大约是司马迁对于外戚身份的卫青、霍去病有着天然的敌意,而对于有着同样“怀才不遇”处境的李广的同情。要知道,作《史记》时的太史公早受宫刑,怎不痛恨武帝?况外戚乎!



(文学作品中的李广英姿)


《史记》对李广的偏爱、民间对悲剧英雄的天然同情,于是李广死后的地位越来越高。唐时,被李渊、李世民追认为先祖。唐德宗时入武成王庙,宋时列武庙七十二贤。

既然是李唐的先人,捧李广就是政治正确。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说《史记》是对李广的第一次美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士大夫阶层。

那么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不朽名篇《出塞》,就让李广“走人寻常百姓家”了

时至今日,也许我们能拨开历史的迷雾,窥得一二片段。而当历史和文学作品有一定出入时,大可不必太较真。毕竟文学的魅力是对美的追求,对思想的升华。也许,对那些美丽的误会会心一笑,才是最好的选择。


文史龙门阵



李广的战绩确实不如卫青、霍去病。但后世文人皆歌颂李广,却没有人歌颂卫霍。尤其是唐宋时期。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中有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卢纶诗中有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唐诗宋词中,不但没有一首歌颂卫青。相反,卫青被文人鄙视👎

大文豪苏轼评价卫青“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认为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卫青,嗜好是舔人痔疮。唐代诗人王维认为: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文人们将卫青的赫赫战功归于受天子的宠幸——卫青是刘彻的小舅子,刘彻又是卫青的小舅子。

而没有裙带关系的李广,年少时万夫莫当:汉文帝时,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七国之乱时夺得敌人军旗,立下头功。

汉武帝时,李广只能干苦活、累活,充当炮灰。

能立下战功的活,全交给卫青。卫青第一次上战场。以李广军为诱饵,吸引匈奴主力。而卫青乘虚而入,直捣匈奴老巢。

李广全军覆没,被判死刑。赎为庶人,若无李广吸引匈奴主力,卫青怎能立下奇功?

这是李广一生唯一一场败仗。也是卫青第一场胜仗。

假如是卫青吸引匈奴主力,李广直捣黄龙。全军覆没的就是卫青。立下奇功的就是李广。若卫青被追究责任时,李广一定会言明,是卫将军吸引敌人主力。自己才能趁虚而入。卫青虽然全军覆没,依然功不可没。

但卫青却把功劳全部据为己有。

唐诗中的龙城是指卢龙城,李广曾镇守的右北平以内,现今河北省卢龙县。飞将就是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肯定是指飞将军李广!


杨朱学派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品味一下,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这个“龙城飞将”到底指的谁呢?不把王昌龄本人喊出来,估计是不会有定论了。

前面一句说的是“万里长征人未还”,指的是“进攻”,形容远征的将士们还没回来,作者感叹的也是战士出征之苦。可后面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似乎又有点“防守”的意思,只要有“龙城飞将”在,胡人的马又怎可能吃到阴山以南的草呢?

如果单纯指的当年汉武帝时期彪炳的战绩,突入匈奴龙城的自然是大将军卫青无疑了;可是后一句似乎又完全不同的意味了,颇有些坐镇一方,守一方百姓,胡马不敢前行的那种震慑力,这与一直主动寻找匈奴主力作战的卫青便完全不同了。反而与曾经做过太守的飞将军李广颇为契合。

更重要的是“飞将军”这个称呼历来用得最多的也是李广,却极少用在卫青的身上,所以,在水一白来看,也认为《出塞》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而不是卫青。


水一白聊历史


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歌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一是被认为是李广,但是现在却有人认为说的是卫青。究竟是李广还是卫青呢?

第一,“龙城飞将”绝对不是指卫青

持卫青说的人认为,李广是没有到过龙城,而卫青则有过龙城之战。

我简单说一下卫青的龙城之战。

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汉武帝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率一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意图寻歼匈奴主力。在这次反击战中,三路无功,只有卫青小有斩获,奇袭龙城,歼敌七百余人。龙城是匈奴人的祭祀之地,每年五月,这里都举行盛大的集会,祭祀祖先、天地、鬼神。

然而,因为卫青有过龙城之战,而认为“龙城飞将”是卫青则大谬不然。为什么呢?首先,卫青从来没有过“飞将”的称呼或绰号;其次,龙城之战,在卫青所指挥的战役中,是最不起眼的一次,不具有代表性。后来卫青发动的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战役规模及战果均远远超过龙城之战。用一个毫无代表性、且战绩甚微的龙城之战,来称呼卫青为“龙城飞将”显然是荒谬的。

第二,李广才有“飞将军”的绰号

《史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为什么李广会被称为“飞将军”呢?主要是因为他作战勇猛凶悍,剽掠如飞。在担任边关守将时,李广有许多故事广为流传。

比如有一次李广率一百名骑兵,遭遇数千匈奴兵,他沉着冷静,下令下马故意休闲状,匈奴人以为汉军有埋伏,不敢轻举妄动。李广趁敌不备,策马闪电出击,射毙一匈奴头目。匈奴人慑于李广之勇,终究不敢进攻,最后引兵而去。

再比如李广射石的故事,这是老幼皆知了。石头都能射穿,何况区区肉身呢?因此,李广的名声,有一部分原因是匈奴人吹出来的,因为匈奴是一个极度崇尚勇士的民族,而李广之勇,盖世无双,因而才获得“飞将军”的绰号。在战场上,他骑着马就像一阵风飞过,他发的射一飞出就百发百中,“飞将军”的名号,当之无愧。

第三,“龙城”是从卢龙城演化而来

我前面引用《史记》,李广是在镇守右北平时,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共计五年,在这五年时间里,匈奴人不敢前来骚扰,边关烽燧不惊。那么右北平是在哪呢?

西汉时的右北平,辖地大致是唐代的营州,治地为卢龙。数千年来,卢龙一直是个重要的军事重地,最初称为卢龙塞。《三国魏志武帝纪》记: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方舆纪要》记:“自卢龙塞至军都关,皆置兵守险,高齐天保四年,自将伐契丹,至平安,从西赵趣长堑。隋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击高保宁于营州。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出卢龙塞,攻破景州。”

唐代天宝年间设有十大节度使,在北平及东部有范阳节度使与平卢节度使。后来范阳节度使领龙卢军,称为卢龙节度使,从这里可以看出卢龙战略上的重要性。

因此,王昌龄诗中的“龙城”,并非匈奴的龙城,而是源于卢龙。因此,在宋代王安石编的《百家诗选》中,王昌龄的这句诗是:“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四,唐代“龙城”一词,有时泛指边关

王昌龄诗中的“龙城”一词,本是源自“卢龙”,但也不是全特指卢龙,有时泛指边关。在唐代诗歌里,“龙城”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不能将其认为是特定的某个城。不过,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东北部的边关,大致是唐代“卢龙节度使”的辖区,包括北平一带及辽西,汉代李广守卫的右北平也是属于这一范围。

唐代王绩的诗《在边》:“雁城霜雪苦,龙城冠盖稀。”长孙无忌的“鸣銮出雁塞,叠鼓入龙城。”可以看到,雁门关与龙城对应,都是重要边塞。所以把王昌龄诗中的“龙城”理解为卫青所攻打的匈奴人的祭祀地,这是经不过推敲的。

第五,把龙城与李广联系在一起,不止王昌龄的诗

为什么说“龙城飞将”不是卫青而是李广呢?因为把龙城与李广联系在一起的,绝不只有王昌龄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别的诗找到例证。

比较早的一首是南北朝时吴均的《战城南》:“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唐代温庭筠《伤将军》:“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别人丘垄似天山。”

唐代幽州,或卢龙是一个外患比较深重的地区,契丹、奚等胡患甚重。因而王昌龄的龙城飞将,就是希望能有李广这样的名将,守卫这块汉代为右北平的地区,也守卫整个大唐的疆域。李广虽然在开疆拓土上功绩不如卫青,但是在悍卫疆土仍是功劳巨大。从王昌龄的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看,侧重点在于守,而不在于攻,这更证明“龙城飞将”是指让匈奴人“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李广李将军。


君山话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近日有网友提问,记得上学读此诗时,老师说这里的“龙城飞将”是指汉将军李广,联想到另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是说的李广。

但是后来读史发现,李广老打败仗,怎么还会如此夸他?对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赞的是谁,历来是有争议的。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


在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元光六年获取并为车骑将军,出上古,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龙与笼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此处赞的是大将军卫青。在汉匈持续百年大战中,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首战也是成名战就是奇袭龙城。匈奴的龙城本是祭天之城,《汉书》记载,“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卫青攻打匈奴宗教圣地,对匈奴一族的震慑力巨大。


卫青一生对匈奴作战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横扫匈奴王廷,战绩远非李广能比。卫青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龙城之城则是汉军对匈奴作战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折点。“龙城飞将”中的“飞将”是特指卫青用兵如飞一般神速。

此处赞的是飞将军李广。作为西汉抗匈名将,李广在对匈奴作战中立下大功,此后连年戍边。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任太守。汉武帝时驻守右北平,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这是“龙城飞将”为李广的最好说明。


李广有射杀“射雕手”经历,数次匈奴围困,都凭精湛射术死里逃生。“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是对他射术的注解。虽最终因迷路,未完成战略任务而自杀,但李广威名远播大漠,“龙城飞将”中的“飞将”是指他的箭术,并非指他的战绩。

那么王昌龄心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指的是谁呢?大家应该可能都会想到是卫青。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人认为是李广呢?因为李广的传奇经历和强悍的人际射能力让很多人都对他有了崇拜之心。而且李广在防守匈奴方面是大有功劳的。


“汉之飞将军”称号,并不足以说明李广就是“龙城飞将”。为何?因为在历史上,“飞将”并非固定特指某人。打开史书,叫“飞将”的人有很多,除了李广,还有吕布、单雄信、李克用、向宝……

这些飞将或用兵神速,或箭术高超。由此可知,“飞将”并非李广专有,只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飞将”是李广。最重的是,纵观李广戍边和作战经历,他从没有到过龙城。又何来他是“龙城飞将”一说呢?


江水趣谈


“龙城飞将”所指对象,历来存在争议,有的说是卫青,有的说是李广,也有的说指的是卫青和李广两个人,能给出准确答案的恐怕只有作者王昌龄一个人。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最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这首《出塞》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人评价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也是唐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尤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兼具深沉和豪迈之情,历来为人称颂。

龙城飞将=李广

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这首诗,诗中的“龙城飞将”一般被理解为李广。

李广是西汉名将,以抗击匈奴著称,被誉为“飞将军”,他知名度极高,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出镜率很高,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说的就是李广;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讲的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

正因为如此,“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这是大多数人的理解。

龙城飞将=卫青

但也有人提出,“龙城飞将”指的是另一位西汉名将——卫青。

卫青与李广生活在同一时代,即西汉最强盛的汉武帝时期,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受到汉武帝格外信任,多次率军远征大漠,出击匈奴,为西汉开疆拓土做出了突出贡献,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与同时期的霍去病并称“帝国双璧”。

卫青对匈奴的首次出击是奇袭龙城,龙城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先和鬼神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但历史学家尚不明确龙城是现在的哪一处地方,但卫青带兵深入险境,直捣龙城,取得对匈奴作战首胜是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后人提起龙城,往往会联想到卫青的战功。

不论是李广,还是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匈奴对两人十分敬畏,王昌龄感慨说如果“龙城飞将”至今犹在,一定可以挡住胡人的进攻,不教他们度过阴山。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李广、卫青的知名度和战绩,都符合“龙城飞将”的威名。

由于“飞将军”的绰号太过响亮,大多数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少数人则认为李广没有奇袭“龙城”的战功,既然提到“龙城”,说的应该就是卫青。

实际上,如今语文教科书对“龙城飞将”的注释是最合理的:“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李广两个人。


从更广泛的涵义来理解,“龙城飞将”是借代汉朝众多抗匈名将,并不特指哪一个。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单以王昌龄这首诗而言,“龙城飞将”指的无疑是李广。

在古代,尤其是文人的眼中,李广的地位远胜卫青,描写李广的诗文比比皆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能找到古代歌颂卫青的诗句吗?没有,古人根本就看不起这个奴隶出身的名将。最有名的便是苏轼评价卫青的那句“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苏轼看不上七战七捷的卫青,是因为觉得卫青出身卑微,之所以飞黄腾达完全是靠他姐姐卫子夫上位,同时古代的文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同情金牌配角迷路将军——李广。

王维也说: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文人们将卫青的赫赫战功归因于运气好,而李广却成了郁郁不得志的代表。

历史上的卫青,除了出身外戚外,一生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大败伊稚斜单于,战功赫赫。同时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堪称完美人臣的化身。

卫青的首战匈奴便是龙城大捷,而李广从未到过龙城,“龙城飞将”按理只能是卫青,可是按古代文人的秉性,这里歌颂的就是李广——这个箭术高超的飞将军。


心向青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唐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的第一首诗,语言平凡,通俗易懂,悲凉又不乏磅礴大气,表达了作者和平的愿望。

诗里“龙城飞将”历来有争议,有说是卫青,有说是李广,到底是说谁一直也没有个定论。

卫青论:卫青的首战就是出击匈奴的龙城之战,当时总共有四路大军出击,只有卫青的那一路人马直捣龙城,取得胜利。

之所以说卫青就是“龙城飞将”的,也就是这个原因。

李广论:李广有“飞将军”的称号,说“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另外他李广曾经在卢龙城练过兵,就更加坐实了李广就是“龙城飞将”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龙城”指的是卫青,“飞将”指的是李广,毕竟两个人都是汉代的名将,这种说法也说得过去。

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龙城飞将”是李广而不是卫青,是因为李广的“飞将军”的名号知道的人多,而“龙城之战”知道的人少,就算是知道了也不一定会联想到卫青。

“龙城飞将”,一看上去就知道这里侧重的不是“龙城”,而是后面的这个“飞将”,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飞将军”李广。

不过我认为这里说的“龙城飞将”是卫青。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西域历来战火不断,“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表明了朝廷要征服西域又有多少好男儿丧生沙场,这不是作者想看到的。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朝廷应该重用良将,借古颂今是诗人惯用的手法,作者很自然地就想到汉朝反抗匈奴秦汉时期的名将。

“龙城之战”之战,只有卫青那一路人马取胜,李广还被匈奴俘虏过,算是败军之将了,身处异域,王昌龄应该是想看到故国强大,怎么会想到一个败军之将呢?

另外,王昌龄是一个仕途失意之人,李广一辈子都没有封侯,也算是一个失意的人,相反卫青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深得汉武帝的重用。

终上所述,“龙城飞将”还是指的卫青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不知道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碧海梵天


古代的历史参照是以《史记》为主轴的,而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司马迁身为一个记录历史事实的史官,却也很难做到不偏不倚,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

只要是人就有不可靠的时候,司马迁也不能例外。当初他同情李广之孙李陵,不惜冒犯天威给武帝进言,被武帝一怒之下处以宫刑,其内心一直对武帝就有一些怨恨。

而卫青是因为姐姐卫子夫被武帝临幸,才从一个骑奴被破格录用,并最终成为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驸马。但是卫青虽然是靠裙带关系平步青云,他的爵位却也完全是靠战功堆积起来的。

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出生世家的李广等人一直看不起卫青霍去病,从李广的作战风格可以看出来,李广带兵打仗,都是属于中下层军官的路数,那就是自身战斗力强,然后与官兵同甘共苦,亲自领兵上阵打一打小规模的游击战争还可以,典型的班头型将军。

但是卫青霍去病完全不同,他们注重指挥而不是自己拼命,带兵也是注重赏罚而不是同甘共苦做样子。这就造成了李广与他们在身份、理念上的冲突。

偏偏李广运气又不好,遇上关键性的战役,可以建功立业时,要么没有找到敌踪,要么干脆迷了路。眼看着后进的小娃娃霍去病都连建奇功,步步高升,三两年时间就做到了大将军,封为冠军侯,而自己老大一把年纪却总是劳而无功,也就难封。

特别是卫青、霍去病最后一仗,将匈奴逐出漠北,霍去病更是一路打到狼居胥山进行了祭天封禅,而作为先锋官的李广居然迷了路,敌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于是愤而自杀。

虽然卫青霍去病都是凭本事在吃饭,但是在朝廷那帮文人士大夫眼里却变了味。认为武帝刘彻专宠外戚,故意把这么好的建功立业的机会都给了裙带关系。刚好霍去病又是卫青外甥,他们更认为霍去病不过一毛头小伙子,只不过是卫青的照顾才能建此功业。

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连匈奴都惧怕的飞将军李广要是有机会,一定可以建立更好的功业,也不至于一生难封而羞愤自杀。李家的人也信了这类谣言和猜测,认为李广找不到敌人是卫青故意安排的,把好机会都给了霍去病。

这才有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以一个下级军官的身份向大将军卫青问罪刺伤卫青的荒唐事情。卫青顾念李广一生不易,不想他的子嗣再因此遭不测而选择了隐忍,没有报告汉武帝追责。这件事情却被血气方刚的霍去病知道了,他直接以私刑处死了李敢。

这就更加重了朝臣们对他们舅甥的反感,而司马迁本来就因为同情李陵被阉割,在听到坊间的这些声音后,难免就对卫青霍去病有看法,致使在《史记》中处处都是对卫青霍去病的偏见,却对李广赞誉有加。

以致于后世文人,在写诗作赋时多是对李广有溢美之词。反而对为汉武帝一朝建立了赫赫武功的卫青霍去病两位战神,鲜有提及。

因为李广曾经有飞将军之称,所以这首《出塞》确实是写李广的。究其为什么不写卫青霍去病的原因,就是如上所述的那样。是史官、文人士大夫的偏见造成的。


谢金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王昌龄的《出塞》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这里面的“龙城飞将”普通大众一般认为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但是其实“龙城飞将”究竟是谁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1、“龙城飞将”的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龙城飞将”是指李广,根据《史记》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汉之飞将军,避之。”。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说诗中的“飞将”指李广显然是成立的,问题就是龙城这个地方了,因为史书上匈奴的龙城李广根本没有去过,龙城飞将从何谈起。有人认为,李广任职的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所以龙城是卢城的误写,这点不大能够服众人。

第二种说法:“龙城飞将”是指卫青,因为根据汉书记载龙城是匈奴的一个地方,《汉书·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在这个龙城留下功勋的是卫青,同样是《汉书》记载卫青:“元光六年获取并为车骑将军,出上古,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也就是龙城。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卫青可没有飞将军的称号,“飞将”从何而来,虽然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号称“飞将”,但是却没有确实的史料证实卫青被称为飞将,所以也难以服众。

第三种说法:“龙城飞将”是分别指卫青和李广,“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既然两个人都不能同时满足条件,干脆加到一块算了,这个想起来好像也符合诗的意思,脑洞不可谓不大,但是有个问题就是“飞将”指李广没问题,“龙城”指卫青未免有些勉强,卫青虽然在龙城大捷,但是用“龙城”来指卫青也太牵强了,这并不是他最大的功绩,并不足以指代他,而且也没有这种用法。

2、“龙城”到底是哪个城

从以上三种说法,我们其实可以用来反推,卫青肯定不符合,因为他就没有飞将这个称呼,卫青李广被并列称为为“龙城飞将”显然也很牵强。那么只有两个可能,要么王昌龄用错了典故,要么就是龙城另有所指,是一个和李广有关系的城市。

事实上“龙城”和李广确实很有渊源,李广其实就出生在“龙城”,如果是这样“龙城飞将”就能说得通了,因为古代把姓氏和出生地同时用来指代一个人很常见,比如柳下惠就是柳下人、段合肥就是合肥人。

那么为什么说李广出生在“龙城”呢,《史记》和《汉书》均记载李“李广,陇西成纪人也 ”,而唐代的笔记记载“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也就是说汉代的时候李广从行政区域划分应该是成纪县的人,但是到了唐代行政区域已经发生了变化,李广的出生地,在唐代已经属于陇城县,而陇城县又叫龙城县,所以“龙城飞将”连起来就是龙城县的飞将军之意,很明显说的就是李广。

综上所述,龙城飞将本来说的就是李广,根本和卫青没有任何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