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易经大师曾仕强要反复强调“三季人”的概念?

144547322清香之茶


什么是“三季人”?

三季人是一个传说,讲的蚱蜢变成了绿衣人去同子贡争辩一年有多少个季节。子贡说春夏秋冬四季,绿衣人非说一年只有三季,哪有什么冬,如果有,我怎么没见过。孔子来了,子贡请老师主持公道,孔子一看这人,明显就是个蚱蜢,蚱蜢一辈子就只活春夏秋三季。于是孔子说:“对,一年就三个季节!你是对的,子贡是错的。”三季人得意地走了。

“三季人”是杠精的主要力量

网络上、社会上,总会出现一些无脑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一方甚至双方,可能没有读过议题涉及到的著作、事件内容的哪怕一个字,俗称“根本不懂”,但是争论起来却气势磅礴,这种人在现在被称作“杠精”,会将真正懂这些知识而又较真的人气得爆炸。实际上他们就是孔子嘴里的“三季人”,见识有限但长于辩论,与这种人较劲,等于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是牛的错呢?还是人的错呢?大略是人错得更多一点。

所有人都有可能是三季人

一个空间物理的博士可能完全不懂欧美文学,一个心理学的教授可能完全不懂明清历史,一个内科主治医师可能根本不懂编程。和普通的三季人相比,有专业学问却又喜欢越界的三季人,对于自己的学问是有相当的自信的,也就更加难以说服。也就是说,不单普通人可能是三季人,专业学者也可能是三季人。

三季人的追随者

三季人至多只是因某方面的学识有限,却偏要在这方面不懂装懂而可笑。三季人的追随者,则显得有点恐怖了。蚱蜢说鲁国的一年只有三季,这明显是错误的,这病不算很可悲。可悲的是,蚱蜢竟然有非常多的追随者,他们因蚱蜢坚定的语气中读出了质疑权威的快感(子贡的学识),于是纷纷说道:“鲁国的一年真的只有三季吗?谁规定的?学阀子贡么?他算什么东西?”“一年只有三季是常识,自诩学者的子贡却不肯承认,真是令人笑掉大牙。”翻来覆去,都是些无脑的评论。等大家逐渐意识到一年的确有四季的时候,蚱蜢的子嗣便查找资料,证明“鲁国没有冬天,从秋天直接步入春天”,又说,“原本一年就是有三季的,可惜被某些人篡改了”。大家对这个结论很满意,便纷纷宣扬子贡知错不改的恶行了,同时附上子贡卖儿鬻女、搜刮鳏寡、打人不赔等罪状,来证明子贡无耻,说一个无耻的人,说的话怎么可能是对的呢。尽管这些恶行子贡一个都没有,根本就没发生过,但只要三季人的追随者语气足够坚定,就又有其他三季人听后深信不疑,跟风来黑子贡,令他永世不得翻身。

孔子对三季人的态度

三季人的特点是:无知而又确信。

对三季人,孔子的态度是:由他去。

这是大智慧。


豆子人民艺术家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40, "group_id": 6412555469847527938, "media_id": 1554344541761537, "neardup_id": 17545256184839741751, "vname": "\\u4e09\\u5b63\\u4eba\

谈者无语


三季人说法来自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有人来找孔子,看见正打扫院子的子贡,上前问到:“你是孔子吗?”

子贡:“我不是。你找我老师有什么事?

来人:“我想问他一年有几季?”

子贡:“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你,一年有四季。”

来人:“不对,一年三季。”

子贡:“四季。”

来人:“三季。”

两人争辩不休,这时孔子从屋里出来,子贡就请老师判定。

孔子看着来人说,“你说的对,一年三季。”

来人高兴而去。

人走了,剩下子贡和孔子。子贡问孔子,“明明一年四季,老师为啥说三季?”

孔子,“那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蚱蜢,春天生,秋天死,从来没见过冬天,在他的脑子里哪有冬季的概念。”

说完,子贡马上明白了。

三季人说的就是无知的人。曾仕强反复强调三季人,就是让我们遇到三季人的时候,不要争辩,不要声高,不要生气。既然你改变不了对方,争辩无用,声高无礼,生气有害,何不顺着他来!

有人会说,做人要讲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可是你坚持原则又怎么样,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给自己弄一肚子气,对方也不舒服。孔子的做法看似不讲原则,其实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曾仕强管这叫圆通。他反复强调三季人概念,其实就是强调做人要圆通。


豫有得


要说三季人,其实,人人都是三季人。三季人的概念,就是自己只知道这么多。

故事里,绿衣人是蚱蜢变化出来的。蚱蜢一生之中,只经历了春夏秋,然后就没有了。对他来说,当然一年只有三个季节了,并且确实如此,没错啊。可是子贡呢,他的人生观,因为经历了几十年,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对他来说,当然一年有四季了。

换句话说,也不能讲认为一年有四季的,就比认为一年有三季的人高明。这可不一定,主要是看个人所需。就像没见过番薯的跟见过番薯的,你说谁厉害啊?非要比较的,那就比谁活的更愉快谁就更厉害。所以,人们其实也不必要为这个三季人四季人辩论的不亦乐乎啦,很无聊的话题。

话说,古印度,一年也分三季的嘛,春夏冬,秋天不明显,所以忽略。一个季节呢有四个月这么长。人家那边的气候就是那样,一年三个季节,也很合理。

所以,三季是对的,四季也是对的,就不追究啦。祝福大家【本人悟空问答命理师陈一宏,欢迎关注交流】


命理师陈一宏


「三季人」这故事,不知出自哪里。但这无非是《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以及「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意思。


当然,我们在这里完全抛开庄子,也能有很多有意思的角度。


一、无知与普遍性

并不是无知就是三季人。无知且隔绝自我,才是三季人。


没有人知识是完备的,也没有人能代表终极真理。每个人都有有无知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因为别人在某些知识上的欠缺,言论出现某些错误就说人家是三季人。


他虽然有知识上的欠缺,虽然某些言论出现了错误,但他接受别人的不同观念,反思自己的观念。他不隔绝自我,能随时修正自己的知识、言论和观念。这种人怎么会是三季人呢。


我们判定别人为「三季人」,因为那人蔽己知,不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把自己固有的观念视为天然正当,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固有的观念当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原理。这种普遍性是排他的。


我向来都觉得如何如何,没有别的可能,我也不会反省自身,我就是正确。这种自我的隔绝状态,才是三季人的特征。


你拿自己的一套观念来规限世界,规限所有人,坚守自己的普遍性原理,没有反思的精神。这就是三季人的特征。


同样的。你拿自己的观念来规限世界,规限所有人,没有反思的精神,隔绝自我,凡是和你不一样的人都被你安上「三季人」的帽子,这就是典型的「三季人」特点。


并不是你说别人「三季人」,你自己就不是三季人了。有时候你以为别人「夏虫不可以语冰」,实际上你自己才是夏虫而不自知。这也是常有的事。


鲁迅先生就曾说,「世道浇漓,人心日下」这类话,「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他们人心日下了。』」


二、普遍与相对

人们用起「三季人」这个词,也不过是说别人是那不知晦朔的朝菌,是不知春秋的蟪蛄,是不可语冰的夏虫,是不可语海的井蛙。


你是「三季人」,所以我不理会你说什么。这自然是很好用的法则。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阐发出很多道理来。都很好。


但这实际上和说「你是傻逼,我不理你」是一样的。「不要理会傻逼」,话很糙,没什么意义。「不要理会三季人」,话看上去高级了,可这和「不要理会傻逼」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多余的意义呢?


「三季人」和「傻逼」一样,成了一种流通社会的普遍性概念。而这种普遍流通的概念的问题就在于,它总会造成纷杂的相对性。


我们都知道「三季人」,都知道不必理会三季人,但对于什么样的才是「三季人」,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标准。结果就往往是,我看你是三季人,你看我是三季人。正所谓我看众人皆傻逼,料众人看我亦如是。


任何普遍性的原理和概念,总会造成万殊的相对性。「物极必反」是一个普遍原理,可人们对「极」的界定却是千差万别的。「不用理会三季人」,是人们新学到的知识,可是对「三季人」的界定又是千差万别的。


三、经验、理性与神

在平常的语境中,「三季人」意味着低级、愚昧,「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就无知嘛。


可是,三季人根据他的切实经验而言,这经验对他而言是真实的。所以,三季人说只有三季,实际上是一种建诸经验和理性的说法。这样的态度似乎没什么值得鄙夷的吧。


一个理性的人,我们会说,这世界上没有神。有神论者就说,这世界上是有神的。你说没有,因为你是三季人,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凡人不可以语于神。你无知嘛,感受不到嘛,你就说没有。所有非有神论者都是三季人。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应该相信什么以及如何相信。显然,经验、理性和逻辑是这些问题的核心。


三季人根据他的经验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一年只有三季,正如很多人根据他的理性判断,这世上没有神存在。这不是同一种思维方式么?这是值得嘲笑鄙夷的思维方式么?


四、

以上所言,是对「三季人」这种故事的旁支引申,引申到一些有意思的角度而已。我当然也承认三季人的惯常理解也是有道理的,并且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用的法则。


孙虚白


我对易经大师曾仕强老先生的观点立场并不赞同,曾老先生其实是一个强烈的实用主义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地点说的话是极其矛盾的,毫无原则可言,这就反映在“三季人”上。

在真理上你只要表达你的观点,其它人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也许是你对,又也许是其它人对。这并不能免争论,也许你认为对方是“三季人”,说不定对方是正确的呢,谁是“三季人”都没明白,如何成为明白人呢?

打个比方说,以前我们认为天圆地方,有一天有人对你说:我们脚下是个球,外面是无垠的太空,这与我们的认知不同,不去了解一定认为对方是“三季人”了,其实相反。

这是我们文化的缺陷,对古人的盲目崇拜,对权威的盲回崇拜,所谓的国学没有批判精神,这就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现在国学热中的那些名人都是如此,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就到处胡说八道装大师。


神悦创


三季人指的是蚱蜢,蚱蜢只能活三个季度,到了冬天就死掉了,所以三季人就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三季,而现实是这个世界有四季!这个故事和井底之蛙的寓意差不多!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短缺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生命的井底去坐井观天,有的人一辈子待在井底没出来过,有的人不甘寂寞出来看过世界,因此每个人对这个世界,对周遭事物的判断都是良莠不齐的!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与矛盾的时候,不要太生气,不要在乎对错,因为在对方眼里,错的就是对的!生活中有很多三季人,要理解他们的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世界!




我是司马木白,喜欢传统文化,喜欢收藏,关注我共同成长!


司马木白


简述一下关于"三季人"概况,大家有兴趣的话看一下曾仕强在百度里视频。

大致意思:有一天孔子弟子孑贡在扫地,来了一个人问孑贡:

你是孔孑吗?

不是,我是他学生,有问题可以问我。

那好,我问你一年几季?

四季啊!

不对,是三季!

两人由此而争执打赌,谁输谁给对瞌三个头,刚好孔子从屋里出来,两个把此事讲给孔子听,孔子听了之后,观察了那个人,于是道:三季啊,那人很高兴,对子贡说,赶快瞌头,子贡诧异的望着老师,老师:快瞌啊,于是子贡连瞌三头。那人高兴而去,子贡问老师怎么回事,孔子说:你沒看到那人穿绿衣而来,他没经过冬季,只三季了,你跟他争执说不明道不清,你跟他争执到天明也讲不清理由,惹得自已生气烦脑,伤气又伤神,不如顺应于他,也不失一种明智。还有就是庄孑所讲"夏虫不可于语冰",意思是春天的虫子到了秋天就死了,它不会知道有冬天的,也可称之为三季虫。

故事里的意思浅显易懂,众生芸芸,什么样人都有,教导人遇什么人讲什么话,处事园滑,其实这个故事也商讨地方,每个人所受教育.学历等等不一,五彩缤纷才组成这个多彩世界,亦不可一概而论。


东郭先生147637124


故事虽然是编的,但不无道理。其实这编的故事也与孔子性格不符合,孔子复礼何曾妥协。你意思我明白的


謝亞鐵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傻得没边了啊!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道理是有限的,所以圣人讲道理不讲知识。懂了道理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能举一反三,天下只有新鲜事,没有新鲜理。懂了道理,一切新鲜事都不是新鲜事。道德经,论语都是在讲道理。

圣人正是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所以圣人不追求知识而追求道理。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科学就是有病,明知道自己是三季人,不去追求道理,而去追求知识。真是傻逼绝户了。

科学的历史不过几百年,人类的历史不过百万年,对于无始无终的宇宙历史长河而言,别说三季人,连秒人都不是,纳秒人,皮秒人都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