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和兒女一塊過好,還是分開過好?

劉相州


我認為:人老了,最好和兒女分開住,不管你是住在農村還是住在城裡。

有句老話叫做“遠親,遠親!”意思是說:親戚之間住得越遠越親。這句話同樣適用父母和子女。

並不是說兒子、媳婦對父母不好了才住開,相反,越是兒女孝順的,越要和他們住遠點,免得日後有了矛盾、紅了臉,雙方都不開心、都不好看。

常言說:牙和舌頭還有不和的時候,左手和右手也有抓傷的可能,何況是兩代人、兩個家庭在一起。兩代人畢竟有“代溝”,生活理念、價值取向都不同。父母和兒女住一起,你認為剩飯剩菜倒了是浪費,他們認為你常吃剩飯是辦她難看;你認為天天洗澡太過浪費,他們認為你幾天洗一次澡是不講衛生。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我有一個朋友退休後本來在縣城過得很好,不僅有自己的住房,也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圈。後來,兒子因為要在省城買房錢不夠,又強烈要求其到省城享福。於是,他賣了縣城的房子,又連借帶貸幫兒子買了房,並與兒子住到了一起。剛開始還好,過了一段時間就和媳婦發生了矛盾。媳婦天天給臉色,他卻沒了退路,現在連腸子都悔青了。

所以,只要你生活還能自理,就儘量不要和兒女住一起。即使真的是想孫子、想孫女,又怕子女擔心自己的身體,也要另行買房或租房住,最好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這樣,對子女、對自己都有好處。


代安魁1


這是個重複又重複的問題。也是個大家都很關注的話題。

我認為每個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會有自己的一定道理。都沒有錯。

我覺得長輩的付出。小輩也應該懂的感恩。感恩就是當父母生病細痛時。盡一份關心和孝心。

至於人老了和兒女們一塊過好不好。這也是因人而議的。

象我家六個小寶。因為是兩個兒子生的。如果我跟他爸自私點。分開過。我們的日子是好過。可兒子就損失大了。必須兩家小寶的媽媽就要在家接送小寶上學。還要輔導作業。還有家事。因為我兒子接包了工程的。是沒有時間幫忙的。

現在就是小輩需要我們幫忙。必須要住在一起。說老實話。作為父母也希望子女過的幸福開心。哪怕是做長輩的受點委屈也沒有關係。因為父母的愛是無私的。


雪山頂上的蘭花草


個人感覺,最好不要在一起,可以在一個小區裡,相互照應,自己的親身體會,從結婚到現在,婆婆一直和我們一起住也沒有什麼矛盾,但從小姑子帶著孩子(未離婚)搬到一起住這兩三年,矛盾就很多,我有時不知道如何辦才好。


靜忍


人老了和兒女一塊過好,還是分開過好?

我的想法是,父母老了應該和兒女在一生活,大多數父母辛苦一輩子都是為了孩子,哪個父母不希望兒女成家,幸福美滿的。父母都希望兒子早日成家娶媳婦,給家裡添人進口,再生個大孫子,兒孫滿堂,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其樂融融!才是最幸福!

我的看法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是父母嬌慣溺愛長大的,性格比較以自己為中心,稍有不適,就會婆媳反目。而且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是,想吃什麼吃什麼,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平常生活沒有規律,晚睡晚起。

而老人的習慣就是早睡早起,平常節約過日子,不該花的,不亂花。所以說:年輕人和老人的生活習慣差距太大,不適合在一起住。

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年輕人和老人分開住,離得不要太遠,相互有個照應,小兩口因為忙,沒時間接孩子時,婆婆可以幫接接孩子,如果公婆身體不適,兒子兒媳也方便照顧。這樣就避免了婆媳之間的磕磕碰碰。

如果做婆婆的身體允許的話,在兒媳生孩子時候好好照顧她月子,因為坐月子的時候,是兒媳心靈最脆弱的時候,如果你讓兒媳月子裡有一時的不如意,可能會把你所有的好全部抹殺掉。而且會讓你一輩子都不如意。

其實老人不和兒女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年輕人可以,以自己為中心,自己想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而老人把子女帶大了,也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了。也該想想自己的晚年幸福了,經濟允許的話,每年可以出去旅遊兩次。平常也可以跳跳廣場舞,多出去運動,增強免疫力。這樣對身體有好處。

既然子女已經成家了,獨立了,對子女來說:放手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讓他們學會獨立,而不是啃老!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到,少看少管不要越位,避免婆媳之間生嫌隙!

我覺得婆媳之間要想相處的融洽。我還是建議老人不要和兒女生活在一起,給彼此多留一些空間。日後也少了很多的麻煩!





不忘V初心



成見發現


我認為人老了要不要和兒女在一起過主要還是取決於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來定,如果都想在一起過,兒子而過得舒心。那一定一起過。如果有一方不願意在一起過,那一定是分開過更好。具體我認為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老人和兒女都想在一起過

這種情況就是意見統一,雙方都願意在一起過日子,沒有分歧,並且家庭和諧。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想任何人都會選擇在一起過,老人捨不得和兒女分開,兒女也不放心老人獨自生活,這樣的家庭一定是婆媳關係處理的好,公公婆婆善待兒媳,兒媳孝敬公公婆婆。雙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生活其樂融融。都沒有想要獨自生活的思想,相反,在一起生活才讓他們更快樂。

第二、老人想在一起過,兒女想單過

這種情況可能讓人覺得兒女不孝順,只想要自己快活,不顧及老人的感受。我覺得在老人身體沒問題的情況下,兒女想單過並不奇怪,年輕人想要自己的二人世界,這沒有什麼不對。現在年輕人的起居生活習慣都和老人不同,與老人在一起生活會有拘束感。處處謹言慎行卻又不太現實,畢竟在自己家還這麼拘束,時間長了都會難以承受。在面對,這種情況下,老人應該適當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觀念也應該及時更新,畢竟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事情都會有變化,想想兒女這代人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老人應該給予理解,分開過,並不是兒女不孝順的表現,這可能有利於他們形成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會更容易滿足他們的需求,如果在一起就必須考慮父母的感受。如果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壓力得到緩解,心情好,在有利於工作的同時更會拿出一些時間孝順父母。

第三、兒女想在一起過,老人想單過

這種情況下,兒女可能出於孝心,如果老人單過,他們會不放心,一旦有什麼緊急情況不能及時在身邊。也可能覺得在一起過老人還能幫忙帶帶孩子或者料理一些家務,為他們分擔一些生活瑣事。我認為在種情況下,兒女的想法很正常,也可以理解,因為年輕人工作,老人給照顧孩子的這種模式太普遍了,看到別人有老人給帶孩子,自己的老人卻不願幫忙,的確會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但兒女更應該明白的是,老人把兒女養大,成家立業,也辛苦了大半輩子,現在想享受一下老年生活也沒有什麼不對,這樣說來好像雙方都有足夠的理由支撐自己的立場。那我覺得,兒女要尊重老人的選擇,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生活,都知道生活不容易,老人也是過來人,但老人覺得有些責任年輕人應該自己去擔當,現在自己到了晚年,還要被兒女捆住手腳,他們也是不甘心的。這就需要學會取捨,年輕人想照顧孩子就要放下一些眼前的工作,不能既不想耽誤工作,還要把兒女照顧好。不管老人想要自己的晚年生活也好,看不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也好,婆媳關係不好也罷,總之種種原因不想在一起過,兒女一定要尊重老人的選擇,什麼是孝心,老人開心才是孝心。再說,如果兒女過得不好,老人經濟條件好都會伸手幫兒女的,誰能看自己的兒女受苦呢?

所以,無論是老人還是兒女,在不在一起過都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立場不一樣當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最終,一切都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態度去斟酌這個問題。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歡迎大家評論。感謝悟空官方。


世間故事


人老了,有能力的情況下還是自己過好!

首先,不同年代的人會有不同的思想觀念,住一起會有矛盾。歲數大了好多新鮮的理念就不容易接受,很多時候容易好心辦壞事,弄得一家人不高興。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隔代親和隔代教育問題。這是與子女最容易出現矛盾的問題。與其生活中的種種不便,不如在有能力的時候自己過。

其次,生活習慣的不同,會在生活中造成很多麻煩。每代人和每代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這是時代造成的很難改變。無論從飲食,睡眠,到溝通方式都會不同。在一個屋簷下難免會產生分歧甚至吵架。會使得老人和孩子都很苦惱。所以自己生活就會自由很多。

第三,生活圈子不同,老人有老人的圈子,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圈子。不論老人還是子女都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比如老人喜歡閒暇時請他人來家喝喝茶,下下棋,住在一起會很不方便的。

總之,保持適當的距離也不為一個好的生活方式,子女總是要成家立業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老人辛苦一生,老了也可以有更多美好的閒暇時光。正所謂距離產生美,保持適當的距離,不使雙方的生活互相干擾,會讓雙方的生活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犄角旮旯的奇幻世界


我認為人老了應該和兒女一塊過。

父母從我們牙牙學語陪伴到我們成家立業,為我們操碎了心,現在父母老了,我們應該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人作為子女最怕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的父母日漸衰老,最怕分開過時,老人有一絲意外,所以老人和兒女一塊過,聽過一句話感觸很深:父母在,家還是家。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江夏瑩瑩


我覺得如果生活可以自理的話還是分開住好,因為畢竟是兩代人生活習慣和想法都不太一樣,長期呆在一起難免會有一些矛盾,或者彼此都會覺得不自在。但是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希望和父母住的近一些,比如住對門,或者一棟樓,一個小區,總之不能太遠,因為父母畢竟年齡大了,如果有什麼意外的話,可以儘快發現。如果父母年齡太大的話,或生活不能自理,或有一些嚴重的病,比如高血壓,心臟病等等吧,還是要住在一起的,這樣才更方便照顧.




假裝很好2020


只要能自理,就分開住,有重活,叫孩子來幫個忙,定期小聚一下。

不能自理住一起時,別太固執,慈祥一點,多聽兒女的話吧,老了,外面的事兒,不如兒女知道的多。

乾淨點,別囤東西,陽臺不是倉庫,家裡清爽,兒女喜歡。

吃飯時別翻菜,很多老人愛翻菜,是讓兒女不喜歡的一大原因。

少管閒事,要管就調理分明,說出一二三,讓人服氣。

做人多爭氣、少慪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