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印度近200年,臨撤出還分裂印度,印度人爲何不恨英國?

柔沢十


這個問題提法未免有些片面了,英國殖民印度不止200年,印度人也從未忘記英國殖民統治造成的傷害,而且歷史上印度從未放棄過反抗殖民統治。認為印度人不恨英國,只是某些國人的刻板印象罷了。

一、印度從未忘記殖民統治的慘痛經歷

除了印度國慶日(1月26日),還有幾個紀念日,印度每年都會舉辦非常隆重的活動。

3月23日是印度的民族烈士紀念日。1931年3月23日,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布哈賈特•辛格和他的兩名戰友被英國殖民當局絞死。每年的這一天,新德里都會舉行大型集會,印度領導人會出席並講話。另外還會發行紀念郵票,各類展覽等,活動會持續一週。

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紀念日,但對於印度來說,還是獨立日。在印度,獨立日和國慶日的地位幾乎是同等地位,會舉行閱兵活動和花車活動。沒錯,就是被很多國人認為是雜耍的印度大閱兵。

每年4月13日是印度的迦利安瓦拉拔格大屠殺紀念日,這是為了紀念1919年在阿姆利則被英軍屠殺的抗議民眾。印度包括總理在內的主要官員及各黨派代表都會向烈士墓獻花圈。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曾在2013年訪問印度期間曾對阿姆利則屠殺表示遺憾並敬獻花圈以示紀念,他成為首位在任期間對阿姆利則屠殺事件表達遺憾的英國首相,但只遺憾卻不道歉的說辭還是引起印度媒體強烈不滿。

二、印度一直在研究殖民對自己的具體傷害

2015年7月份,印度國大黨的議員沙西•塔魯爾在英國牛津大學發表演講,他說“200年來,英國靠劫掠印度而崛起,我們的財富被用於鎮壓我們自己”,“到19世紀末,印度成為英國商品的最大商場,還為英國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和工資,而印度經濟佔全球經濟的比例則由27%下降到4%”。塔魯爾表示,“得到一聲簡單的道歉比得到GDP幾個百分點的援助更為艱難”。

塔魯爾的這段演講當時被印度媒體廣泛報道。印度報業托拉斯表示“塔魯爾的觀點凝聚著愛國印度人的感情”。印度人希望英國做出賠償,有一位專欄作家專門計算了賠償金額,他認為英國至少要賠償3萬億英鎊,他還強調“很多屠殺暴行帶來的傷害是難以量化的”。

後來印度總理莫迪去英國訪問,被問到這件事。莫迪是人民黨,塔魯爾其實是莫迪的反對派。但是莫迪卻高度讚揚了塔魯爾的演講,他說:“塔魯爾的演講反映了愛國的印度人的看法,他在正確的地點說了正確的話,因此他的觀點很有說服力”。

印度總理都這麼說了,反而國內有些人卻認為印度人不恨英國,也未免太可笑了。

三、歷史上印度的反抗從未停止

英國殖民印度從17世紀開始,當時的殖民活動主要是東印度公司負責。東印度公司在孟買、加爾各答等地建立了據點,組建了軍隊。當時莫臥兒帝國內亂不止,東印度公司就利用了這種混亂,依靠武力,將印度的地方勢力各個擊破。到了1857年,印度爆發了大起義,也就是我們在課本上學到的關於詹西女王的事蹟。起義堅持了兩年,在這個過程中,英國人將莫臥兒帝國的皇帝流放,而皇族幾乎全部殺光了。

大起義迫使英國人改變了統治策略,東印度公司的管理終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國政府直接統治。英國建立了殖民地機構,由印度總督代表英國女王統治印度(1876年的時候,這一實體被稱為印度帝國,維多利亞女王在次年被加冕為印度女皇)。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正式建立起來。

之後,印度人民的反抗並未停止,1859年孟加拉爆發了藍靛農民暴動,1873年爆發了抗租運動,1879年則爆發了德干農民起義。正因為這些反抗,殖民當局再次改變策略,遊說印度上層社會,讓他們成立一個政黨,印度國大黨應運而生。

印度國大黨的要求是民族平等和自治,而不是民族獨立,但是沒多久就出現了極端派。1905年,在極端派的領導下,印度發起了民族獨立運動,但是國大黨溫和派向殖民當局妥協,將極端派排擠出了國大黨,導致運動最後失敗。在這段時間中,英國還刻意製造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對立,將孟加拉分割為兩個省。後來的印巴分治,基本上就是在這個階段埋下的隱患。這次運動雖然失敗,但是印度爭取獨立的思想從此深入人心。

之後,無論是甘地的保守派,還是錢德拉•鮑斯的激進派,其目的都是要實現印度獨立,只是雙方的理念和方法不一樣。鮑斯後來組建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二戰時不惜投靠日本,但日本投降後,鮑斯被英國人指使日本人殺害。1946年2月21日,印度海軍在孟買發動了兵變,要求獨立。這一天也被設立為反對殖民主義鬥爭日。

當然了,印度人也承認英國統治客觀上帶來的更加先進的文明,但是誰能保證,這些先進文明如果沒有殖民統治,就一定不會出現嗎?不管怎麼說,殖民統治的傷害是不會被遺忘的,而且英國至今都不道歉,印度人一直耿耿於懷。對比一下寶島的某些生物,印度人在這方面的精神倒是值得欽佩。



迷蝶夢文史社


“英國殖民印度近200年,臨撤出還分裂印度,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這個問題雖然存在普遍誤解造成的硬傷,但仍然算是問得比較好。確實,獨立後的印度統治階層對英國統治並無太多仇恨。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之前,周恩來總理訪印,就注意到在獨立15年後的印度總理府內仍然掛著英屬印度殖民地末代總督的畫像;直到現在,印度社會對英國的評價仍然比較好,去英國留學、移民仍然是印度大眾嚮往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我在

2015年出版於中國發展出版社的專著《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和其它一些文章中講的一部分內容可以為此提供解釋: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存在硬傷,即聲稱“英國殖民印度近200年,臨撤出還分裂印度”。因為英屬印度殖民地解體的根本動力來自該殖民地內部不同民族、宗教群體的努力追求,並不是英國主動製造的。且不提原來與中國有宗藩關係的緬甸追求獨立天經地義,就是印巴分治、英屬印度殖民地穆斯林獨立建國,本身也是英屬印度殖民地伊斯蘭教團體早在19世紀就明確提出的奮鬥目標,且其要求的領土範圍也與後來的巴基斯坦差不多。



其次,統一的印度國家本身就是英國征服的產物,英語是印度通用語言,把印度這個國家粘合起來了。在英國征服之前,世界上不存在“印度”這個國家實體,“印度”只是個地理、文化概念,是一種文化和民族集合體,印度本土民族歷史上從未建立過統治當今印度全境的統一國家,幾個盛大王朝延續時間很短,動輒相隔幾百年,統治地域也遠遠沒有囊括印度半島,只相當於我國南北朝、甚至五代十國。如果沒有英國把南亞次大陸一大批王國、不同民族捏合到一起,根本就沒有現代的統一印度國家。即使在英國撤離之後,印度也沒有任何一種本土語言能夠取代英語的國家通用語言地位,印度政府數次企圖在全國推廣使用印地語,都以慘敗而告終。

第三,英國統治印度期間,對印度社會進步做了不少事情,而且許多進步單靠印度社會自身是做不到的:如大面積禁止寡婦殉葬等陋習;如廢除伊斯蘭教法統治,引進實施英式法治;如在停滯在中國戰國之前的分封制的南亞次大陸引進實施了郡縣制和現代文官制度;……印度精英還是承認這些歷史事實的。


(英屬印度殖民地總督寇松)


第四,英國統治下印度教徒的國內地位提高了很多。英國征服之前,統治今日印度很大一部分國土的莫臥兒帝國等伊斯蘭國家以波斯語為官方語言,大量使用中亞、西亞等外國穆斯林為官也不任用本國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備受歧視壓迫(《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第四章中有詳細描寫)。英國征服後,印度教徒取得了與穆斯林平等的地位,其經濟、文化才幹得到相對較好發揮,經濟等各方面地位在相對平等競爭下迅速、全面、大幅度超越穆斯林。很多印度精英因為這一點內心對英國懷有感激之情。

第五,在英帝國內部,印度人的地位僅次於歐裔白人,高於其它所有種族;印度人借力英帝國體系在世界各地大面積擴散移民,且在中國等眾多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特權地位,在香港、上海都很明顯(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第九章中有較詳細描寫);……對這些,不少印度精英心裡有數。




簡要講就是這幾點。印度歷史上長期被外來統治者統治,英國當屬對印度帶來進步、利益最大的外來統治者。如果想詳細瞭解,歡迎閱讀《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全書。


梅新育


首先,英國殖民印度的歷史並不止200年;其次,雖然“印巴分治”,但客觀來說,如果沒有英國殖民者,如今的印度到底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國家都不好說

當年的英國殖民者,掠奪了印度大量的財富,造成嚴重饑荒,給印度帶來了沉重的苦難,按道理來說印度人應該非常痛恨英國人。其實恰恰相反,印度人對英國人的感情還是挺“深厚”的,為什麼呢?


第一,統一印度英國功不可沒

印度”其實是個地域概念而並非整體的國家,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歷史上的印度從沒有真正完全統一過,即便是孔雀帝國與莫臥兒帝國時代也是如此。更多的時候,整個南亞次大陸四分五裂土邦林立。

英國人到來以後,整個南亞次大陸逐漸形成了一個整體,一個比較完整的“印度”國家開始出現,即便後來巴基斯坦脫離了印度,但相對於過去數千年,印度已經完成了統一


第二,英國人對印度文化的功勞

莫臥兒帝國時代,伊斯蘭教統治著印度,印度教徒地位低下,是被壓迫者,而印度大部分人都是印度教徒。英國人到來以後,印度教徒的地位大幅提升,伊斯蘭教法被廢除。

英國人還帶來了英語,如今的印度大部分人都能夠說英語,雖然口音奇怪,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英語成為了印度的粘合劑,使得印度上百個民族得以文化融合


同時,當年的南亞次大陸存在550多個大大小小的土邦,英國人到來以後,用類似於郡縣制的制度取代了類似於分封制的制度,印度的集權大大加強

印度的等級森嚴,雖然印度獨立以後的憲法已經廢除種姓制度,然而仍舊沒有效果。印度的統治主體是高種姓人群,而這些高種姓者,在英屬印度時代,是整個大英帝國中,僅次於英國白人的人群,地位遠遠超過其他族裔。所以,印度的精英階層即高種姓者,是非常親近英國的。


澹奕


中國的教科書都說,印度的分裂是“印巴分治”造成的,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以下陳述我的理由。需要強調的是,這不是我的觀點,而是歷史事實。

印度被稱為“英國女皇皇冠上的寶石”,是大英帝國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從1757年到1947年受英國殖民統治長達190年,曾經為英國創造了極大的財富。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就從印度徵調了150多萬士兵和價值兩億多英鎊的各種物資。但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為什麼在英國結束殖民統治後,迅疾爆發民族和宗教衝突兵,最終分裂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國家?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同時存在著分別代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傳統、凝聚兩大宗教信徒的兩面旗幟,即甘地主義和真納主義。這兩面旗幟曾經引導印度取得獨立,同時也在獨立後使印度走向分裂。

甘地堅持印度的統一,並把語言文字,民族感情和民族團結,視為統一印度的三個階梯。但真納主張建立伊斯蘭自治,主張建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源於波斯語,意為“聖潔的土地”或“清真之國”)。1940年3月23日,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在拉合爾年會上通過了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同年,真納在一次演講中重申:“世界上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巴基斯坦的建立。”

英國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到達印度後,經過調研發現,雙方矛盾已經如水火不容,面對不分治即內戰的局勢,才提出了通稱“蒙巴頓方案”的“印巴分治方案”。至於說為什麼“不恨印度”,原因也很簡單:印度的近代化和工業化,是如何實現的?這和日本人為什麼不恨美國人是一樣道理。


馮瑋


這個問題所描述的情況大體上符合現實。印度人不論是國家的精英階層還是底層民眾,對英國一般都懷有比較積極的態度。雖然英國殖民者和其他歐洲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態度並沒有什麼本質差別,給印度同樣留下了傷痛和恥辱。19世紀中葉,英國人鎮壓了印度人民的反英起義,在恆河邊屠殺了莫臥兒王室的幾乎所有成員,並將末代皇帝流亡在緬甸。1919年4月英國在旁遮普阿姆利則製造血案,屠殺民眾數百人。 但是,印度人對英國懷有比較積極的感情並不是不可解釋的。

首先,英國對印度殖民的時候,印度處在莫臥兒帝國統治之下,而莫臥兒帝國和英國的殖民當局一樣,也是外來政權。帝國的上層不論是民族還是宗教,都來自印度以外。占人口絕大多數並作為印度文化代表的印度教徒對這個政權並不認同,當年英國人打擊莫臥兒帝國的時候,很多印度地方力量甚至表示支持。

其次,英國人給印度留下了不少至關重要的精神和物質遺產,在英國的統治下,印度建立了亞洲最早的近代政府管理制度,亞洲最早的政黨、報紙都出現在印度。按里程領先亞洲半個多世紀的印度鐵路系統也是英國人修建的。英國人極其重視印度,在印度的建設投入是比較大的。

再次,英國撤退以後,仍然和印度上層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聯繫,大量印度精英在英國接受教育,這些人在印度影響力很大,他們的生活方式受到印度普通民眾的追捧。熱愛英國的生活方式,再去恨英國是比較難的。


葉海林


我的意見就是看任何事情不能夠有統一的觀點去看,如果看任何事情都是一棍子打死的話,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根本就行不通。

印度他恨英國人嗎,肯定是恨的呀,殖民地時期,英國從印度身上颳了多少油水,給印度帶來多少苦難,這一點印度自己心裡是有數的,而且印巴分治雖然說這是由於宗教上的客觀原因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如今的分裂,但是事實上完成這個行動的人然還是英國人,印度沒有不恨英國人的理由。

可是問題是,現如今印度跟英國有相當吃得開,印度一共擁有過四艘航空母艦,其中兩艘就是向英國人買的,與此同時,英國在殖民地時期大力地推進了印度的本土的近代化和工業化的建設,時至今日,就連印度自己都說不清楚他們對英國人到底是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好多次英國閱兵式尚未看見一些印度的老兵會穿著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那種軍裝出來表示自己的榮耀,這樣的情況讓人不得不懷疑印度到底恨不恨英國。

大家還記得麥哲倫嗎?現如今,麥哲倫在印度尼西亞群島上面,在他曾經登陸的地方數有一個石碑,石碑的一面歌頌著麥哲倫開闢全球大航海時代的功績,但是另外一面卻是歌頌著當地的土著的首領,擊退殖民者攻擊的豐功偉績。

殖民地本身建立在了當地人民的血和淚之上才建設起來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殖民者毫不誇張的說,他們就是一群吸血鬼,只不過這群吸血鬼在吸血的時候通過給你的身體放血,讓你明白了什麼是現代化,什麼是近代化,什麼是工業化,這是他給你帶來好處,但是疼痛不能忘記,如果光記得好處不記得疼痛,你這個人,別人抽你100遍,把你家給燒了,你仍然還不記得疼的話,你只會被這個人無窮無盡的被欺騙。

無數次的殖民地,然後到民族獨立這一條過程都是當地民族明白的殖民者對於他們的欺騙,對於他們的掠奪,對於他們的那種貪婪才結竿而起,選擇反抗,為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不是天生的奴隸,我們生下來就是要用自己的手去創造財富的我們創造出來的財富不是專門貢獻給某一個人的事,給我們自己為了美好的明天去奮鬥的。

殖民者的出現和封建主義一樣,不斷地剝削著底層勞動人民,他們奮鬥出來的血和汗榨乾他們每一滴血,所以印度仇恨英國來自於他殖民地時期的那種無法無天,胡作非為,還有燒殺劫掠,印度他現在不是喜歡英國,它是一種認同,認同的是全球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之下,英國在全球化裡面所扮演地位以及他推動全球化的那種作用。

現如今,脫離了全球化,哪個國家的經濟都可能遭受重創,你說的白一點兒,你去看一下現在的朝鮮脫離的全球化無法趕上工業化的車輪,就只有被別人甩的後面的料,包括他跟美國談判,他必須得低下身子,放棄核武器才能夠博得美國人的歡心,誰,如果是因為國家仇恨而拋棄了全球化,誰就得為這個國家接下來百年之內所遭受到的民族苦難負責。

綜上所述,傷疤可以結疤,但是不能忘記,牢記國恥,奮勇向前,迎接全球化,這一點我的印度是表示欣賞,雖然說過程有點誇張。


漩渦鳴人yy


事實上,現在的印度精英以自己的子女說印度語為恥,他們的孩子必須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不被允許說印度語,這些人現在都在歐美中國北上廣深外資企業擔任高管,他們是一群真正拋棄自己母語的族群。本人外資企業工作,接觸這些印度人,所以才知道。很多精英層面的印度人都已經西化了,從小接受西化教育,在歐美高層眼裡,他們英語說的很流利很好溝通很聽話,雖然大多數發音很印度,少數才會使用標準英國口音,極少數美式口音。而本土的印度草民不在這一行列,印度本土的印度人特別喜歡中國的電器,喜歡買中國產的電視機等家電,但處在低層,所做的工作是外資為了節約成本而外包的業務,他們比中國人便宜的多。但中國人在歐美白人眼裡遠遠不如印度人。世界從來是分級別而不平等的


yycc888


原因大概是因為印度自古就經常被外來勢力所統治,有一部分習以為常的因素。還有一點是因為印度實現了領土的統一,儘管直到現在國內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也沒有解決,但名義上已經合併在一起了。

印度歷史上比較為人熟知的安息帝國、貴霜帝國都屬於外來勢力建立的,之後又被波斯、馬其頓、突厥、蒙古等勢力統治,直到英國入侵,推翻了印度最後一個由蒙古人後代統治的莫臥兒帝國,並繼續侵略其他的小邦國(部落)才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印度。


印度的地理條件與環境比較優越,物產也極為豐富。因此,英國殖民期間,為了獲取更豐厚的利益,減少了農作物的種植,改為大面積種植鴉片,隨後出口到了亞洲其他地區。但由於糧食種植的減少,使印度土著在幾次天災出現的時候死了大量的人。這期間印度人也曾反抗過,但都被血腥鎮壓了。

雖然印度被英國侵略,也給印度帶來了許多災難,但印度獨立以後也確實不曾恨過英國,直到現在都是英聯邦的一員。我想除了印度的民族性格以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3點:

1、英國的入侵也為印度打下了今天的版圖,不然以印度原來的狀況,是不可能完成大一統的。

2、英國在讓印度獨立的時候,沒有發生流血衝突,並且為印度留下了大量的鐵路及其他工業基礎設施。

3、就像我們常聽到的,國家之間是不會有永遠的矛盾的。尤其是印度,基本被異族統治了數千年,直到現在才真正的翻身,在獨立的過程中又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當然需要國際上更多的認可,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做不到用武力證明自己的情況下,找一個有勢力的主子做靠山也許更明智。何況被殖民了那麼久,突然沒了主人也會不習慣~!



吃飯不刷碗1


巴基斯坦的原因可光是英國,巴基斯坦的祖先來自於中亞,他們都帖木爾汗老兒子和其子民,今天的印度穆斯林也是他們造就的。結果這就醞釀出問題了:他們和今天歐洲穆斯林一個形式折騰,只不過歐洲的沒鬧成功,他們成功了。最後甘地和英國都沒辦法,畢竟生米煮成熟飯,本來甘地和蒙巴頓勳爵都想避免無謂的犧牲。

順便說句題外話,也是給小粉們上課,美國沒“沙鐵”吧,俄羅斯沒“伊鐵”,這六個國家老百姓之間可基本都沒交流,正常人和瘋子也沒法交流。巴基斯坦支持塔利班,包庇拉登,阿訇煽動村民,喜歡榮譽處決婦女。巴基斯坦這種玩意和沙特於美國,伊朗於俄羅斯一樣,只能利用不能重用,就是不能當真正的小弟。巴基斯坦建立者真納等人是部落族長,這個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語言叫 塔利班。有的人還想修中巴高鐵,你看看歐洲啥樣,你自己想去吧,倫敦一個巴基斯坦裔當選市長,關閉了五百多基督教堂,準備見四百多個綠寺。

言歸正傳,除了巴基斯坦,英國對得起印度,甚至對得起所有殖民國。英法不和西班牙葡萄牙一樣販賣人口,屠殺,也不和俄毛子,日本一樣玩種族滅絕。他們不殺人,甚至英法給殖民地治理很好,他們一走,非洲還不如過去呢,最典型的例子是南非。

印度很多地方,英國治理很好,先不說不如今天一樣髒亂差,尼赫魯和他蘇聯大哥一接管,本來富有,他們給玩的很多地方和非洲一樣。

不光不害你,還幫你,你說誰反感英國?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一樣不反感,尤其高種姓的,他們都和英聯邦一樣祖先是日耳曼人。

香港那樣的,一個破漁村變成東京,首爾水平。你說人家掠奪,對不起你那我無話可說了,美國送你行不?

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前鳥不拉屎的地方,現在全球最發達國家之一,比他們祖先英國人過得好。

殖民是不是好,和做人一樣,也取決於人,讓你被俄毛子殖民,你願意不?前蘇聯都是被俄羅斯殖民過得。


用戶51561811418


印度人為何要恨英國,感激英國還來不及呢!以下“大正”就說一說自己的理由:

1、印度在英國人殖民之前就是個地理名詞,印度次大陸上有無數大大小小國家,談何分裂印度。

英國人最早在17世紀初就來到印度開始殖民貿易,花了兩個多世紀時間,通過多種手段才把整個印度地區統一起來,形成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次大陸上的多如牛毛的邦國,全部被納入英屬印度殖民地的麾下,這才有了今的天印度國家。印度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都是分裂狀態,只有英國殖民者才這麼有耐心統一印度次大陸多個勢力,把不同民族和語言的邦國捏合在一起,可以說,印度的再生父母就是英國殖民者,至於說分裂印度,這就很可笑了,分裂出去的巴基斯坦根本就沒有屬於過今天印度國,印度人又有什麼理由恨英國的?反而應該感激英國人才有了印度的今天。

2、印巴分治的鍋不能讓完全讓英國背。英國在撤出英屬印度殖民地前,搞了一個“印巴分治方案”,也稱“蒙巴頓方案”,由於印度地區複雜的宗教文化關係,搞出來一個妥協最大化的方案。畢竟印度地區境內的穆斯林和印度教更趨於分家,方案已經有很大限度的偏向印度,所以才導致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勢如水火,為印巴戰爭埋下了禍根。這些反而表現出英國人作為宗主國的無能為力,印度人卻因為方案受益頗多,最終導致印巴分治還是地區複雜的宗教關係,英國人完全背鍋確實有點冤枉。

3、英國殖民者給印度留下豐厚的家底。

印度殖民地是英國最重要一塊殖民地,所以英國殖民者大肆建設和經營印度,為印度帶來了工業化,培養很多印度精英,印度國創始人和精英都是英國人培養的。1947年,印度取得獨立,在之後的幾年裡,憑藉著英國人在印度留下豐厚家底,在世界上實力排名十分靠前,在國際上十分有影響力,還倡導不結盟運動。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根本不會恨英國人,反而感激英國殖民者讓印度半島實現統一,以及重塑了印度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