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二孩家庭,但是整体上二孩家庭还不是很多,经常会听到我们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自利。

也收到不少父母的留言,讲述小王子和小公主在家的娇纵行为:

一位妈妈说道,3岁的儿子每次晚饭时,都把自己喜欢的菜拿到面前,不许其他家庭成员来夹菜,有时候还会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很大方地孝顺给爸爸妈妈”。

一位爸爸则抱怒自己2岁的女儿完全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甚至不愿意邻居的小朋友来串门,让他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一个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朋友丁丁,一直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家长买,上了小学后,经常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老师隔三差五地把家长叫到学校。

不仅幼儿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让家长隐隐的焦虑,孩子上了小学甚至是大学的一些表现更是让家长担忧、操心或者无力了。

一位8岁的男孩的妈妈说:

“最近半年我感觉非常吃力,孩子逆反,最近放假和他5个同学一起出去旅游,发现他不会和别人相处,很没有礼貌,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的同学都听他的,玩他想玩的活动。把同学们叫到房间里玩,因为同学们也有各自想玩的活动,不听从他,不一会儿他就把人家全部赶出来,自己一个人待着。我感到无助,会耐心地告诉他,可以和同学商量一下,先参与别人的活动,再让他们参与你的活动,即便自己不想参加,可以不参加,但是要有礼貌地告诉别人不想参加,但不能抬腿就走,或者赶走别人。这样会没有朋友,他却振振有词,说不稀罕,不听他的就不玩。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其实有这样烦恼的爸爸妈妈可能不在少数。因为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和性格的确会给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造成许多恶果。

现在很多雇主或者管理者也在抱怨当下的一些大学毕业生或者年轻的上班族太以自我为中心了,主要表现为自负、自满、自私。例如有的人过高评价自己,在行为上不管不顾别人怎么看自己,怎么评价自己,坚持自说白话、强词夺理 、固执己见;有的人在性格上表现为骄傲,看不起别人;有的人计较个人得失 ,有私心杂念 ,不讲公德 ,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的私欲不择手段,在性格上多表现为任性 ,对自己的要求 、愿望毫不克制 ,听凭秉性行事。

这些人不仅在学业、事业上发展不顺,甚至误入歧途,最终害人害己。例如曾经在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大学生投毒事件,至少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面对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家长应如何培养和引导呢?


除了这两个特殊阶段之外,如果想避免面对孩子认知发展的两个自我中心期,幼儿期家长要更多的包容孩子,不贴负面标签,因为这个时候的自我中心并不是主观和意识上的,而只是认知的局限性所制,这个时候斥责和指责也没有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形成自卑或真的以为自己的自私的。

青春期时,家长需要对孩子更多的尊重,初中生内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母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适应这种情况的话,仍以过去十分关怀的方式对待初中生的孩子话,可能会导致亲子冲突。只有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下,我们家庭教育所做的引导和培养才会起到好的作用。孩子主观上的自我为中心或者自私,其实本质上就是要培养孩子以下的几个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

1、考虑和尊重别人的感受及意图(其实这就是去自我中心化)

2、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3、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4、培养孩子的规则感

5、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那么,针对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甚至是自私行为,有哪些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呢?在这里,我抛砖引玉,给各位爸爸妈妈来分享几点。

第一、在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同时要给孩子奠定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在两 、三岁左右表现出的对物质的占有意识和行为 ,一种自我的扩展感表现出来的时候,家庭教育要用这个时期儿童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认知的教育,让儿童知道对于属于自己的物品自己拥有的支配的权利,但不等于物品只能独享;相反,要学会主动与人共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并且 这才符合社会的道德需要。另外,别人的物品别人有支配权,自己不能在不经过别人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去拿等。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第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解除孩子的自我中心

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 阶段理论中,儿童在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时期会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即认为“我即世界”。自我中心本身还并不是自私自利 ,只是儿童受认知水平的限制 ,还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但是 ,如果不及时帮助儿童解除自我中心 ,就会逐渐演变为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和行为的性格缺陷 。

所以这个时候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让孩子在家中有“特殊地位”。作为家长,不要给孩子特殊对待,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不让孩子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孩子自私,霸道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孩子独霸的物品,该动的一定要动,而且还要煞有其事地动,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独占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

心要“狠”一点。孩子自私往往会提出无理的要求,家长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加以拒绝、并说明拒绝的理由,如果孩子因为自私损害别人的利益就要及时惩罚。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宁肯教训自己的孩子,也不能错怪别人的孩子。即使孩子不服,家长也要把正确坚持到底,不给他的自私留有任何余地,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狠心”,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第三、让孩子在同学和邻里中交朋友,培养同理心

“皮亚杰指出:社会互动是促使儿童去自我中心的方法之一。”因此,在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逐渐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行为,逐渐体会对方的感受 ,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 ,培养同理心。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看,5-6岁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是目前由于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学校功课任务重及邻里之间交往少等原因,许多孩子终日是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玩耍,这样,他的心里自然也就很难考虑别人,孤独的环境带来自我中心是必然的。改良这种状况,除了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与孩子ー起交谈和娱乐之外,还要鼓励和指导孩子与同学与邻里发展友谊。比如,欢迎孩子的同学星期天到自己家里来玩要和吃饭,也鼓励孩子到同学家里玩耍,让孩子帮助邻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到邻居家借还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逐渐学会关心他人。

孩子在交往、玩耍时,家长可以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点的孩子往往不容许他这样做,这对于控制孩子的自私、霸道有一定作用。

家长还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体会他人情绪的活动,以帮助孩子学习体察别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而引导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培养孩子养成谦让、合作、同情、友善、分享的良好品质。例如,孩子和好朋友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想一想,他的朋友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他的好朋友面对和他的冲突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等。例如有的孩子总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玩伴玩,妈妈可以问他:如果你去别人家玩,别人不让你碰他的玩具,你会开心吗?当妈妈生病需要安静休息时,妈妈可以问他,宝宝感冒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也想安静的睡觉呢?通过这种比较,让幼儿体会别人的感受。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第四、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合适的角色

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差不多都有以下特征:不关心父母和爷爷奶奶,不做或很少做家务劳动,霸占好吃好玩的东西,提出生活上过高的要求,总是感到自己得到的好东西太少。改变孩子的以上不良行为,家长就要让孩子分担合的家务劳动,就要让孩子感到家庭每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好东西大家都有一份,不允许一个人独霸。如果孩子不听,家长就可以让他尝尝别人自私的滋味,今天大人没有做你的饭,你就没有吃的东西了,看来还是需要相互关照的。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第五、利用行为矫正的理论,有效进行家庭矫正

行为矫正指的是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及认知和社会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处理问题行为 ,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 。

儿童有自私的行为是因为自私行为给自己带来好处 ,也就是行为矫正中所说的自私行为获得 了“强化”。“强化物“的呈现可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获得的强化物有 :第一 ,消费性强化物 , 指糖果 、饼干 、水果 、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如, 因为不分给爷爷奶奶吃西瓜 ,所以,在 炎热的下午 ,自己痛快地吃完了西瓜 ;第二 ,社会性强化物 , 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身体和表情刺激 ,包括口 头的赞美、身体的接触和脸部的表情。如儿童在不想给同伴玩具玩的时候撒谎说玩具坏掉了,家长表情上表现出的欣赏:“我儿子挺聪明”,儿童不愿把自己多余的空白作业本借给同学,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让自己因为按时完成作业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因此 ,要矫正儿童的自私行为,就要弄清楚儿童的自私行为获得了什 么强化 ,即确定”自私行为“的来源 ,然后控制或消除行为。例如,在前面的案例中,首先就把西瓜按照家庭成员的数量分成几份,并对儿童把西瓜分给长辈、把空白作业本借给同学用语言、赞许的表情进行肯定,让儿童体会其他同伴不借玩具给自己的孤独。这样通过行为矫正的心理学理论,有效矫正儿童的自私行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第六、让孩子深刻认识自我为中心、认识到自私的危害

现在许多自私的孩子之所以养成自私的习惯就是不知道自私的害处,反而经常尝到自私带来的好处。孩子年纪小,认识问题肤浅,仅仅从直感判断正误不足为怪,家长要引导孩子从深处认识问题,比如家里的好东西孩子多吃多占,从表面看他占了光,但从深层看好东西吃得多,差东西吃得少,就会出现营养成份失衡,以致于造成肥胖、贫血等症。再比如担任班干部,从表面看花费了自己的力,有时会受气,但从深层次可以利用这机会向各位同学习,锻炼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家长还可以举出一些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的典型事件,引导孩子认识自私自利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及早向孩子敲响警钟,使孩子在认识上和情感上认识到自我为中心和自私的危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