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與中國古代歷史相似,朝鮮半島這個“小中華”曾經也出現過三國鼎立,史稱朝鮮三國時代,年代從華夏的漢朝一直存續到唐朝,這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新羅和百濟,三方你爭我鬥、為了區區幾座城池也會打的頭破血流。高句麗在這三個國家中國力最強,疆域遼闊,妥妥的東北亞小霸王。隋朝一統中原後,隋煬帝為了這塊地方,三次前來征討,或因國內叛亂、糧草不濟、攻城不利等原因收兵,也為此極大的損耗了隋朝的國力,成為其亡國的導火索,高句麗雖然沒有亡國,但也大傷元氣。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1.唐高宗覆滅百濟 蘇定方半島建功

李淵建立大唐以後,對遼東和高麗地方一直是有所考量,在太宗時期,也曾兩次攻伐,攻城略地,有所斬獲,礙於遼東地區的寒冷氣候和地形因素,這塊地方遲遲沒有納入大唐版圖,成為了唐王朝的一塊心病。等真正解決的時候,已經是高宗時期了,在這期間,爆發了中日作為國家實體的第一次軍事交鋒,此戰意義深遠而重大。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朝鮮半島這個地方,直接連通遼東,日本拿它當軍事跳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在古代的日本,那時候還叫倭國,瞅著當時的朝鮮三國鬧著兇,也想乘機分一杯羹。百濟當時受到高句麗和新羅的威脅,為圖存便轉過頭來和倭國形成了同盟,轉而向倭國朝貢,倭國也想借機在朝鮮半島建立起自己的勢力,此後便多次入侵朝鮮半島,打下了自己的一份地盤。隋唐時期,朝鮮半島的局勢又發生了變化,高句麗轉而和百濟聯合在一起進攻新羅,新羅在喪城失地之後,向唐朝求援,大唐有意扶持新羅統一半島,在滅掉百濟之後,與新羅一起南北夾擊高句麗。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唐高宗板上釘釘,一拍大腿,在顯慶五年派遣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領13萬大軍討伐百濟,軍隊從成山經由海路出發,船帆千里,隨流東下。新羅武烈王聞訊也率軍五萬配合唐軍作戰,此戰大獲全勝。歷史記載: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唐軍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斬首萬餘級,撥其城”。攻克百濟王城,唐軍又逮捕了百濟王扶余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

2.朝鮮半島戰火又開 日本參戰

蘇定方留郎將劉仁願等駐守王城,自己帶著俘虜和大軍回國了。 不甘心被滅國的百濟,殘存力量在周留城又嘯聚了一干人眾,首領鬼室福信為了復國和倭國又重新串聯,七月亡國之後,九、十月間百濟遺臣就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軍事援助,並要求送還在日本作人質的豐璋王子,而且帶來了一些唐軍戰俘。倭國當時為了為了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群眾的不滿,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影響,趁機在海外戰爭漁利,同時也不甘心自己多年在百濟的經營毀於一旦。因為隨著唐軍的下一步動作,倭國在半島勢力也將完全被清除。倭國很快出兵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的糾紛擴大為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倭國先後向半島輸送了大量兵力,兵力在萬人以上,而且把百濟的王子送回故土,重新扶植起成為新的百濟王。由於當時駐守百濟王城的唐軍數量不多,加上新平定之地民心未附,立生反叛,劉仁軌孤懸海外,坐鎮荒城,能倚靠的只有新羅援軍,在與本土舊有百濟死灰復燃勢力的作戰中,漸漸趨於守勢,加上倭國軍隊的加入,他們曾一度包圍了百濟王城。劉仁軌畢竟為唐軍宿將,與新羅援軍配合夾擊了敵軍,從而解了圍城之危。唐高宗也於當年開闢了北方戰線,派遣仁雅相、蘇定方率軍進攻高句麗。高句麗轉而與百濟遺留勢力大將鬼室福信聯合共同對抗唐軍,在南北都爆發了戰爭。

日軍這邊的動作,是分批向朝鮮半島進發,首先是五千先鋒部隊護送百濟王子扶余豐璋抵達百濟復國勢力的據點——周留城。同時,前將軍上毛野稚子率軍迅速攻佔新羅的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羅與唐軍的聯繫通道受到威脅。緊接著,中軍、後軍也陸續跨海而來,半島南部局勢漸漸趨於向唐軍不利。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這時的戰場局勢已經十分微妙,朝鮮半島形成了南北戰場,北方戰場形成了對峙狀態,因為地形原因,唐軍遲遲沒有大的突破,南方戰場因為倭軍的介入,兵力較少的唐軍總體上居於守勢。這時,接回王子的百濟內部發生了鉅變,大將鬼室福信被殺掉,國內因此人心浮動,戰力遭到很大削弱。663年三月,日本方面又增兵2.7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唐軍完成會師後,聯合部分新羅軍隊,這時的兵力達到了13000人,開始策劃了軍事上的主動進攻。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劉仁軌

唐軍商議先攻水陸要衝加林城,劉仁軌表示,“加林險固,急攻則傷士卒,緩之則曠日持久,周留城虜之巢穴,群兇所聚,除惡務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諸城自下。”唐軍於是兵分兩路,水陸並進,進攻百濟勢力的巢穴-周留城。

3.中日海上大交戰

663年八月十七日,陸上方面進展順利,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劉仁軌水軍行至白江口,在寬闊水面上,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則帶領戰船170艘於此列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一場水面上的激戰隨之爆發。《三國史記》中描述道: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翌日,日軍諸將與百濟王商討對策。他們依仗兵力優勢,妄言“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遂未加整頓部署,便“率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結果,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戰後,百濟豐璋王逃亡高句麗,殘軍盡皆投降,百濟復國化為泡影。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第一次交鋒時,倭軍戰船首先開戰,衝向唐軍水陣。唐軍的水面船隻船高艦堅利於防守,倭軍的都是小船,攻堅很弱,雙方一接觸,倭軍便處於不利態勢。倭軍指揮急忙下令撤退回本隊。第二天經過商議之後的倭軍憑藉數量優勢,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開始了毫無次序的向列好陣勢的唐軍船隻衝鋒,唐軍統帥認為倭軍軍容不整,蜂擁而至,便立刻指揮船隻變換隊形,分成左右兩隊,將倭軍圍困在其中,倭軍被圍,船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當時的倭軍統帥樸市田來津雖然“仰天而誓,切齒而釁”,奮勇擊殺直至戰死,也沒有挽救失敗的命運。片刻之間,倭軍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百濟王在岸上瞧的真切,見倭軍失利,便趁亂軍之中,逃亡高句麗。

4.白村江水戰的深遠影響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至此,百濟亡國,在朝鮮半島方面,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打破了半島均勢,新羅王國在大唐扶持下終於統一半島,終結了連續數百年的前三國時代,建立起新羅王朝,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滅亡的命運下一個輪到了高麗,公元668年(高宗總章元年),唐朝大將在泉男生帶路指引下,一舉踏平高麗,終於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未竟之業,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戶。唐朝置安東都護府,留大將薛仁貴等二萬多唐兵於平壤,高麗終成唐朝治地。

中日曆史首次交鋒,一戰定乾坤,直到豐臣秀吉時代再未敢挑釁中華

遣唐使

立下大功的劉仁軌受到了皇帝的加封,因超加(劉)仁軌六階,正授帶方州刺史,並賜京城宅一區。白村江的這場中日交戰,對雙方都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戰爭失敗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而且戰後唯恐唐朝和新羅聯軍進圖日本本土,所以在戰後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來防範軍隊來犯。此戰的意義還在於它確立了唐朝在東亞地區的中心地位,日本開始轉而向大唐學習,多次派遣遣唐使,恢復了與唐朝的國交,開始了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雙方漸成和平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