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用了七年,打敗了“猴子”豐臣秀吉

自1467年起,日本便進入了戰國時代。

萬曆二十(1592)年春,日本名古屋。

日本最高領導者豐臣秀吉投下了他一生最大的賭注——出兵朝鮮,侵佔中國。

天皇是掛名的,將軍才是實際掌權者。之前本來是有將軍主持大局的,到後來由於太能折騰,將軍被幹死的乾死,囚禁的囚禁,導致權力失效。於是手下的大名們忍不住寂寞,開始亂打一氣,這一打就是好幾百年。

對日本歷史有過了解的人可能都深有體會,日本地方不大,鬧事的人卻不少,這一下子就冒出了一堆大名。但凡是手上有點兵的,都可以稱的上是大名(你隨便拉幾個家丁親戚,也成)。

所以日本這個看似規模宏大,戰況慘烈的戰國時代,說白了其實也就是幾個縣長打來打去的歷史,個別的還是鄉長、村長、家族。然而更諷刺的是,最後統一縣長們的竟然是個老實巴交種地的農民——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本來在鄉下種地,後來種不下去了,就出去做小生意。正好到處打仗,他就去參了軍(打仗搶錢快),在縣長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混碗飯吃。

偏巧這人種地做生意都不行,打仗謀略倒是一把好手,從小兵幹起,步兵隊長,步兵大隊長,家老,部將,一級級地升,最後成為了織田縣長的第一親信。

由於這人長得很醜,和猿猴有幾分神似,所以織田縣長給他取了個外號——猴子。

大明王朝用了七年,打敗了“猴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

“猴子”兄的運氣極好!就在織田縣長即將要統一日本,登上將軍寶座之時,突然有一天竟被手下人給幹掉了。據說幹掉縣長的是個鄉長,由於鄉長捱了罵,一激動手一滑就把縣長給幹掉了。

於是“猴子”兄順理成章的接管了大權,經過幾年的打拼,陸續打平其它縣長,搞定了天皇,統一了日本,並自稱為太閣。

豐臣秀吉這個人,內心相當相當之陰暗,自打成功當上縣長後,他就一直對天感嘆,俺怎麼呆在了日本,在他看來,像自己這樣的天才,征服個把縣城實在顯不出威風,只有統一全世界,才能體現個人價值。

於是在統一日本後,“猴子”兄嘴邊開始唸叨這樣一句話:“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日本人,向來敢做,認定了的事情,從不考慮後果。在對朝鮮和明朝進行詳細的調查瞭解後,“猴子”兄終於下定決心:先攻朝鮮,再侵明朝!

當時的朝鮮並不是獨立國家,而是明朝的屬國,國王要向大明皇帝稱臣,稱明朝為天朝,稱明軍為天兵。但凡國王即位,冊立世子,甚至娶老婆,都要事先向明朝報批,獲得批准之後才能做。

朝鮮自李成桂光榮革命,成立李氏王朝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仗,所謂“兩百年平寧之世,民不知兵”,部隊也就是個混飯吃的地方,軍事素質極差,連民兵都不如。

整個國防體系呈現出崩塌狀態,就連在邊境上抵禦沒開化女真人的戰鬥力都沒有,更不用說抵禦日本軍隊。

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幾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四月十三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

日軍自登陸朝鮮海峽後,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在開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拿下了朝鮮八道中的七道。朝鮮軍民望風皆潰,“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軍幾乎佔據了朝鮮全境。

朝鮮國王李昖一直逃到半島西北方靠近中國邊境的義州,然後頻繁派出使節請求明朝出兵增援,並請求入關避難,用他的原話說就是:“與其死於賊手,毋寧死於父母之國!”而他的兩個兒子——第二子臨海君李珒、第三子光海君李琿——則在逃到咸鏡道後被加藤清正所俘。

就在朝鮮將要亡國,日軍將要長驅直入侵入中國的千鈞一髮之際,大明朝終於開始正視這股侵朝日軍了。

此時的大明王朝,處於萬曆皇帝剛接手張居正改革留下攤子的整頓期。雖不至於山河日非,但也沒有了之前的朝氣。

這時年輕的萬曆皇帝大概是整日和文官集團打交道,漸漸變得膩煩了。開始越來越少上朝,躲進深宮裡操縱朝臣,大事才出來管管。

另外據統計,當時明朝的可戰之兵僅只有北方邊境上的騎兵和遼東鐵騎,再就是戚繼光、俞大猷抗倭時留下的南軍,步兵戚家軍和水軍俞家軍。

自打日軍進攻朝鮮以來,明朝的朝廷是一刻也沒消停過,每天都大吵大鬧,從早到晚,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兵部那幫粗人十分想打,部長石星尤其激動,甚至主動請願,表示不用別人,自己帶兵就能收拾日本人。

但他剛提出來,就被罵了回去,特別是兵科給事中許弘綱,話說得極其難聽,他認為:“御倭當於門庭”,就是把敵人擋在門口就行了,不用出門去擋。

此外他還批評了朝鮮同志,說他們是一被人打就求援,抓幾個俘虜就要封賞,自己打仗卻是“望風逃竄,棄國於人”,去救他們簡直就是白費勁。

朝廷大多數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大明王朝用了七年,打敗了“猴子”豐臣秀吉

恰巧此時,朝鮮國王李昖提出了“渡江避難”的要求。按說過來就讓他過來吧,可是遼東巡撫不樂意了,過來我們還得接待,花費誰給報銷?

可人家畢竟是個國王,不讓過來也實在說不過去。

於是遼東巡撫上了一封奏疏,說我這裡地方有限,資源有限,只能接收一部分人,其餘的切莫過江,本地無法接待。末了還附上可接收難民名額——“名數莫過百人”。

這下朝鮮國王也不幹了,我好歹是個國王,只讓帶一百人過來,買菜做飯的都不夠啊!

難民問題暫不考慮,到底出不出兵,幾番討論下來,朝中大臣幾乎達成了共識——不去。

事情到此,眼看朝鮮就要亡國,一個人發話了:“應該早日出兵救援!”(宜速救援,無疑他日疆患)

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沉默了,經過商討,明朝確定了最後方針——出兵。

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明神宗萬曆。

很多人都知道萬曆皇帝很懶,知道他長期不上朝(長達二十年之久),但有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他雖不上朝,卻並非不管事。

因為一個不會管事,不會控制群臣的人,是絕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四十八天都不行。

事實證明,由始至終,他都在沉默地注視著這個帝國的一舉一動。

而現在,敵人已經來到眼前,大臣卻還在沉睡,是到我說話的時候了。

“當奮然而起,大動干戈,傾全國之力,傾滅倭賊!”

於是,明神宗下旨:“倭賊陷沒朝鮮,國王逃避。朕意憫惻,援兵當出。差人宣諭彼國大臣,著他盡忠護國,督集各處兵馬,固守城池,控扼險阻,力圖恢復,毋得坐視喪亡。”

大明王朝用了七年,打敗了“猴子”豐臣秀吉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七,在號稱三千里江山的朝鮮半島上,一支無比銳利的正義之師,即將與日本戰國梟雄豐臣秀吉上演16世紀世界上最為驚心動魄的大較量。

此次明朝共派出三路大軍,第一路由經略宋應昌率領。

宋應昌可以說是明代後期頗有遠見的軍事家。早在萬曆期間,他任山東巡撫時,就預測到日本必來侵犯,因上《海防要略》,進選將、練兵、積粟三策,其洞燭先機受到明神宗的重視,於是有了明代第一位經略之任。

第二路由吳惟忠率領,戚繼光死後,吳惟忠率領的戚家軍,號稱是“倭寇的剋星”。吳惟忠是浙江金華府義烏人,戚繼光的得力干將,曾在歷次抗倭戰役中屢立戰功。

第三路由李如松率領,李如松是遼寧鐵嶺衛人,明朝後期赫赫有名的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李成梁鎮守遼東三十年間,先後十次奏大捷,號稱“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所未有”,被譽為“萬曆第一大將”。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七,李如松率三路大軍兵臨平壤城下,此次參加進攻的明軍共計三萬一千餘人,平壤之戰拉開帷幕。

經過激烈的攻堅戰,明軍憑藉頑強的戰鬥意志與三路總兵的高超指揮,最終一舉攻破平壤城,收復平壤!

韓國史書載:“天兵當陣斬獲一千二百八十五級,內有平秀忠、平鎮信、宗逸等二十五人。生擒二名,並擄浙江人張大膳,奪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得獲倭器四百五十五件,救出朝鮮被擄男婦一千二百二十五名。”

原以為殺他們幾千人,給他們點教訓,就能消停點,誰知日軍一根筋精神作怪,偏不消停。經過平壤之戰後,日軍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沒多久便整頓集結了十餘萬人,準備再一次大舉入侵朝鮮。

萬曆二十五年三月,日軍黑田長政等部約十三萬人,陸續渡過朝鮮海峽,分兵五路侵入朝鮮,先後佔據大片國土。

由於海風甚急,糧草補給未能從日本國內運輸而來,日本無法發動進一步攻勢,這為朝鮮做好防禦、迎戰準備,爭取到了寶貴的兩三個月的時間。

根據《晚明史》一書的記述,當時在朝兵力,明軍遠低於日軍,豐臣秀吉調動的侵朝兵力,這時候已達十二萬之多,而明朝方面的援軍,最初預定七萬,實際最多時才四萬。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增兵。

六月初九,明神宗聖裁圈定了大舉增兵的計劃。明神宗已下決心要與日本人最後決戰了。

大明王朝用了七年,打敗了“猴子”豐臣秀吉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抗倭戰爭進入第七年,也是最後一年。

明神宗大舉增兵的舉措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明軍前線不斷傳來佳訊,尤其是明軍在多個戰場大敗日本人,使朝鮮國王李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面對戰局失利的打擊,豐臣秀吉預知日軍在朝鮮已陷入了深不可測的境地,失敗在所難免。

急火攻心下,豐臣秀吉的身體每況愈下,他自知活在這個世界的日子所剩無幾了。

八月十三日,昏迷中的豐臣秀吉緊閉的雙眼突然睜開,身邊的人聽到了他最後的遺訓:“我死後姑秘喪……令朝鮮各位諸將,都撤還本邦。如果班師不易,德川殿及利家深謀遠慮,莫使十萬兵士為外土枯骨。”八月十八日,豐臣秀吉垂下了他沾滿血腥的雙手。

豐臣秀吉雖然死了,但在朝日軍卻仍在頑抗。明軍將士怒火滿腔,猛攻稷山和泗川,取得大捷,徹底打垮了日本人的意志。

到了十月下旬,明軍的一系列勝利讓日本人在朝鮮半島再也支撐不下去了,日本本部向侵朝日軍下達了撤退令。

在成功撤離後,日軍為能從陸路上勝利大逃亡而興奮異常,欣喜若狂。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露梁海面,明、朝聯軍的水師也很興奮,他們在靜靜的等待那一刻的到來。

不久,明、朝聯軍終於看到了準備逃跑的日軍。就在此刻,抗倭援朝戰爭中最激烈的海戰,也是16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戰——露梁海戰爆發了!

此次海戰,殲滅日艦三十餘艘,日軍有一萬三千餘人葬身魚腹,這是侵朝戰爭中日本人敗得最慘的一次戰役。

韓國電影《鳴梁海戰》描寫的就是此時的海戰場景,發生在露梁海戰兩個月前。

明、朝水師在露梁海上英勇戰鬥的同時,陸上明軍也展開全線大反攻。到十一月下旬,聯軍徹底肅清了在朝鮮的日本侵略者。

露梁海戰的勝利,使得日軍再度面對運兵和運輸補給困難的問題,日軍已是後繼無援,敗局已註定。

大明王朝用了七年,打敗了“猴子”豐臣秀吉

七年抗倭,明朝總共出兵二十二萬一千五百餘人,四萬餘名明朝將士犧牲疆場,約佔全部出兵數的百分之二十,受傷者將近十萬。

而日本人死於朝鮮戰場上超過十四萬人。明朝全力抗倭援朝,其投入戰爭的經費之浩大,史上少見。

據考證,兩次東征,耗費餉銀兩千萬兩以上,若以萬曆年間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約合今天人民幣200元計算,兩次東征支出超過二十億元。

一般認為此次支援朝鮮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除了長期的遠征帶給國力日衰的明朝沉重負擔之外,清太祖努爾哈赤也在“文祿·慶長之役”中仔細的觀察了明軍的作戰方式,使他在日後的對明戰役中佔有了優勢。

明軍班師回朝後,萬曆皇帝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儀式,並且發佈了一篇詔書,詔書中有句話這麼說: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而這場戰爭對於朝鮮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持續到了今天。

朝鮮從戰鬥一開始便被打得束手無策,奄奄一息,差點被人給滅了,國王都準備外出避難,苦難深重,自然印象深刻。

如今韓國人對日本天然的戒心和帶有忌憚的畏懼心理,就是在這次戰爭以及以後的變亂中,被烙進了韓國人的血脈。

而抗倭援朝戰爭的巨大付出,換來的是東亞將近三百年的國際和平。

在此後的三百年內,除樺山久高入侵琉球外,再也沒有一個日本將領走出國門,踏上異國領土。

這是一場戰績輝煌的戰役。在朝鮮歷上裡被大書特書,至於明軍與朝鮮軍隊的筆墨輕重想想也知。

這是一場改變三國政治格局的戰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傷亡的代價;日本元氣大傷,進入德川幕府時代;中國遼東騎兵精銳損失殆盡,遼東防守兵力大大下降,局勢大變。

這又是一場在中國常被忽視的戰役。二十年後明朝深陷與後金戰役的泥潭,此場勝利也湮沒在明亡的巨大陰影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