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要不要给爷爷奶奶带?

平常心00平常心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要自己亲自带孩子的,不要让孩子作为留守儿童的,因为小孩子在三岁以前是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的,每次老人过来看到我家孩子都会说,这么乖的孩子有什么带的,使劲想把孩子带回老家,可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认为孩子不是看住让他吃饱,穿暖,不摔跤就行,而是应该高质量陪伴。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培养他很好的专注力,规则感,给他更好的语言环境,培养他的理解力,表达力,阅读习惯……这些都是三岁之前宝宝很重要的能力。


曾经踩过的那些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下我们中国好多家庭都是这样。自己和老婆在外工作。顾不上照顾小孩子。小孩子要不爷爷奶奶带。要么就是姥爷姥姥带。其实我也不好说什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去年我的同事两夫妻都在我们公司做。经常聊天说的最多的都是孩子。跟我讲,现在她越来越管不住她自己的孩子了。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做什么事情都让爷爷奶奶做。吃饭也是让自己爷爷奶奶给他盛到碗里,端到桌上他才吃。饭一吃就跑的没有人影了。而且花钱也特别大手大脚。经常跟别人打架斗殴。去年5月份五一的时候他回去了一趟。过来时叫苦连天。问其原因。他说,这些年最后悔的就是让他父母给带了小孩。上初中之前她还能管的住。进入初中以后叛逆期。越发的难以管教了。最后他特别特别叮咛我。以后自己的小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当然我觉得这都是少数吧,应该。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言者无意。看着请多多担待。我相信很多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是挺认真负责的。


汉中小杜


除非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才给爷爷奶奶带。要不然就自己带,哪怕条件艰苦一些,也要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带。

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老公哥哥的孩子,从两岁左右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孩子给爷爷奶奶带,每年过年才回来一次待个十天左右。虽然是农村但条件还可以,爷爷奶奶照顾的很好,但是也很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三年级了每天早上上学都得奶奶给穿鞋,拉拉链,不会系鞋带。孩子肯定谁带的多就和谁亲。居我婆婆说侄子小时候睡醒了就哭着喊爷爷,邻居们都说你们家孩子真奇怪别人家孩子都哭着喊妈妈,你们家喊爷爷。我婆婆跟我说的时候还蛮自豪的,觉得孩子跟他们亲。他们意识不到这件事多可怕,觉得说明他们带得好。

直到去年暑假,我看他日记上写着“我今天要从爸爸家去叔叔家(我家)”。我问他知不知道和谁是一家,孩子看着我说:爷爷奶奶还有爸爸。我问他还有吗?他回答我,我叔叔和你,还有我弟弟(我儿子)。我又问还有吗?他想了很久,说还有妈妈。当时我很震惊不知道嫂子要是听见他儿子的话会不会当场崩溃,作为妈妈,孩子的成长过程基本上没有参与过。从那以后我经常在侄子面前提起他妈妈。他看见我抱着我儿子,眼睛里漏出的是羡慕的眼光。我告诉他,你像弟弟这么大的时候,你妈妈也是这样抱着你的。问他像不像妈妈,从来目光闪躲,小声说“不想”。每当这个时候我婆婆就会附和着说“他才不想呢”。试想一下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不会难受,会不会心痛,怀胎十月鬼门关的走一遭生的孩子,让你牵肠挂肚的人儿。却不想提起你。我当时觉得孩子不是不想妈妈,他一直在隐藏自己的感情,他大概知道他说不想妈妈,奶奶会很高兴。这表示和奶奶亲啊。

今年过年之前嫂子小年到家,据说明年不走了带了行李回来让老公开车去接一趟,当时正好婆婆带着侄子在我家,老公和他说我一会去车站接你妈妈,快穿衣服我带你去,你妈都想你了。侄子匆匆去找衣服,抱着衣服刚要穿,突然转过头问“奶奶你去吗”。婆婆说“我不去,我得帮婶婶看孩子”。他把衣服往地上一扔,“那我也不去了”。老公以为他只是说说,心里肯定想快点见到妈妈呀,到楼下车里等他好久。打电话问怎么还不下来,我劝了半天,就是不去了。没办法,老公自己去了。我和他说妈妈是这个世界跟你最亲的人了,你妈妈知道你不去接她会伤心的。侄子立马回我“爷爷才是最亲的人”😒

再一个老人对孩子太溺爱了,我侄子三年级就转到城里读书了,我婆婆陪着,稍有不和意他竟然敢动手打奶奶。我婆婆却不敢跟老公他哥说,怕他打孩子。说到底还是心疼

给爷爷奶奶带,也算留守儿童吧,我不知道这么说准确不准确。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培养,心理健康都没好处。

我娘家姐姐是小学教师,她跟我说每到一年级收新生的时候,班主任都先了解情况么,问幼儿园情况啊,平时和谁生活在一起啊?一般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性格都很活泼开朗,很热情爱帮助同学。那种跟爷爷奶奶长大,父母一直在外面打工的小朋友,很难带,自理能力很差,爱推卸责任(比如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到了凳子上,爷爷奶奶第一时间抱起孩子来然后打凳子,坏凳子把我们绊倒了甚至踢两脚孩子就乐了)这种事情很多。

当然,如果爷爷奶奶,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有一定文化。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很优秀。但是无论怎样父母的陪伴和爱,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我更建议自己带在身边,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错过就没有了。


刘小歪149098617


不行,绝对不行。交给爷爷奶奶带,你知道会收获什么么?就是一个你不认识的宝宝。

每次去见宝宝,都跟撞大运一样,不知道等待你的是怎样的小孩。而且大概率,和你想象不一样。

我曾今因为工作忙,没人带,不得已交给爷爷奶奶。但是,三个月我就把宝宝接回家了。为什么呢?

第一次回去我就发现宝宝养成喝夜奶的习惯了(一岁半)。原来,离开妈妈后每晚哭泣,爷爷奶奶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泡奶安慰。第二次,我发现宝宝一直挂着鼻涕,咳个不停。虽说生病无可避免,可是宝宝三个月就有两个半月在生病。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总得来说,不要把宝宝交给爷爷奶奶,理由有三。

安全系数低

宝宝能平平安安长大是非常不容易的。留守儿童发生意外的事故远远多于城市。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孙子从外玩回来,喊口渴,奶奶顺手把放在柜子上的饮料瓶给递给孙子,谁知饮料瓶装的是爸爸放的火碱。小孩的人生从此发生不可逆得扭曲。

虽说这种事情是小概率,可你能承担这样的后果么,你不想把这样的概率压缩得更小一点么。

年轻人学习能力强。你就知道宝宝呛食发生窒息危险时,你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宝宝不甚溺水时,你可以做心肺复苏。这些都可以让宝宝离危险更远一点。

教育方式无法控制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教育理念必然不一样。把宝宝交给爷爷奶奶,你还有话语权么?

你能做到天天和宝宝视频,可你能和他有什么共同话题。每天不痛不痒的问候,就能缓解你的内疚和思念么。

很多年轻人想着,我就暂时放一段时间。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时间尽量短一点。

三岁,宝宝的大脑就已经发育了80%。爷爷奶奶会和宝宝讲故事,读绘本,搭积木,聊天,画画么?

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错过宝宝发育的关键时期。

安全感重建需要大量时间

好,我们假设,爷爷奶奶生活在城市,素质很高。比你还有耐心,比你更懂育儿。那么,你就心安理得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三岁以前不要和主要抚养人分离,这会让他产生焦虑。一旦安全感破坏,需要大量时间重建。我们不要因小失大。

孩子不是麻烦,他们是天赐的礼物。让我们一起克服困难。


慢慢妈妈慢慢来


很高兴能回到这个问题对于宝宝能不能给宝宝带这个问题首先就是看看爷爷奶奶的情况吧

我孩子的爷爷奶奶干活没的说,不怕脏不怕累。我孩子的奶奶地里的活是一把好手,但是对于家里的做饭照顾孩子就特别欠缺。不怎么收拾卫生,用我孩子爷爷的话说:“村里哪有那么多讲究要是扫地,拖地能出来钱,那我就用嘴舔,不用扫。”

还有就是嘴对嘴喂孩子,大家想想现在有几个嘴对嘴喂孩子的,我孩子爷爷奶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让说,什么事都是,我说别嘴对嘴喂孩子了不卫生,有细菌。我孩子爷爷立刻说了“让你妈看你吧,你妈嘴对嘴喂可以,你妈年轻传不上你病。”我说我也不嘴对嘴喂孩子,然后就是无休止的争吵。夏天刷锅的水不倒攒着,一盆,两盆,三四盆,苍蝇万千宠爱,垃圾不扔,一袋,两袋,三四袋,无处下脚。

付图说明





来了智宝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情况,我们也没有权利去干涉您怎么做。我是自己把儿子带大的。他1岁为止我做全职太太,1岁以后我开始上班,宝宝送幼儿园。现在马上就到3岁了,很健康活泼。是的,儿子小的时候的确很累,我也曾经抱怨过,就像你说的筋疲力尽。而且老公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帮我。我妈妈也曾经让我把孩子送给他们带,但是我不想离开宝宝,也不想让老人们生活得太累。年轻的我们都筋疲力尽了,更何况年迈的老人家呢。

回到原题。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科学上讲对孩子的成长是件好事,看着他一点一点成长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儿子很小时候开始就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现在每天9点左右就已经睡觉了。在带孩子期间可以阅读一些育儿参考书来丰富育儿知识,这样就会一点一点好起来的。你看我,靠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为大家解决问题,现在成为了育儿网友专家呢!

苦是苦点,累也是累点儿,但为了宝宝和老人们的生活,建议自己带!



红尘有爱我


我的观点是不要给爷爷奶奶带。

我小时候是由外婆带大的,在我上学后来到父母身边。小时候很渴望母爱,每次妈妈来看我走的时候,我都会追着好远,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叫爸爸妈妈。长大后明白了父母的破不得已,也很爱我,但那段时光已经弥补不了啦。

自己有了孩子后,坚持自己带,虽然很累,但很值得。婆婆也提过把小孩送回老家,但我没同意,不想错过小宝宝的成长。宝宝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父母的陪伴。

如果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可以帮忙分担下家务,照料下生活,带孩子的主力还是爸爸妈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宝宝会更有安全感。



海豚乐乐妈咪


个人认为,谁经验丰富谁多带,另一方作为辅助。如今带孩子不光是体力活儿,更是技术活儿!

我家宝宝小时候我是主力军,姥姥是辅助负责后勤保障。

我比较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姥姥却认为一切顺其自然,孩子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明白,不需要大人刻意引导。

于是出现了矛盾,我在家宝宝就自己吃饭,姥姥在宝宝就非要投喂才肯吃。

宝宝2岁左右,我教会他大便后自己擦屁屁,但是姥姥在肯定是自己就不会。

怎么办?

我想了一招,去跟单位的幼儿园园长打好了招呼,让我家宝宝去幼儿园呆几天,体验一下集体生活。

刚开始宝宝肯定是不太配合的,但是他有个好习惯,就是能听进去大人讲的道理。知道小孩子总是要上幼儿园的,就去了。

然后第一天宝宝的表现就给姥姥长了脸。下午放学姥姥去接的时候,老师当着所有家长把我家宝宝夸的天上有地上无的。

说这个宝宝不仅自己吃饭,还会自己擦屁屁,还主动帮小朋友端饭。

姥姥服了,再也不随便惯着孩子了,还跟着我学习认字读书,学会了再教宝宝。

我家宝宝3—4岁的时候就认识上千字了。

所以,如果家里谁更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就让谁多带,没有固定的模式。

当然,前天是一定要好好说话好好沟通。


米田米米


亲爱的,如果条件允许,真的不建议。

首先孩子出生和父母是最亲近的,你是她的全世界,你能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这个就是这么神奇。

其次时代变了,教育思维变了,父母那一代的教育方式很多已经不适应现在了。就拿我公婆来说,我自认为是很会教孩子的了,毕竟我老公和他的姐妹们都被家公家婆培养得很好,特别是品行方面。但依然不适合现在,特别是节省的观念,每次我希望小俊俊爱分享的时候,家婆就说“不分了,都是俊俊的”“奶奶不吃,都留给俊俊吃”等等,我知道她很疼孩子,但我更希望孩子是个爱分享的人而不是自私的人。还有就是孩子犯错,他们习惯大声的喊,我也觉得这点对孩子来说很不好,孩子还小,大声喊叫会导致他变得胆小没自信。

最后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真的没错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就会无意中影响到孩子,就像我要求小俊俊守信用,现在他也会反过来要求我守信用,这些都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我当妈后,很多陋习也改了不少,因为我不想孩子也染上我的坏习惯。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如果可以,建议孩子自己带,如果条件有点困难,那就尽量带一年再让公婆帮忙,然后你找份离家近的工作,每天可以见到孩子,也可以尽量教育一下。再再再没办法,那就每天发视频回来和孩子多沟通。


平子的数字育儿术


记忆里的小时候,爷爷很宠我。小孩子的情感认知十分简单,就是感觉这个和蔼的老人对自己很好、很亲近。我小时候淘气,反正衬托得堂哥、堂妹都是老实孩子,大家在爷爷奶奶家的时候,我不时就要欺负他们。爷爷总是偏袒我,我再闹腾也没有被他凶过,他会给我讲道理,也会给我做很多好吃的。在我的托儿所阶段,放学都是被爷爷接回家。

爷爷是个文化人,性格温和。奶奶不是。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的孩童时期,她对我的一脸严肃总让我觉得她是不喜欢我的,起码在她那么多的孙子孙女里面,我不是被偏爱的那一个。所以我给她最直接的反馈就是:不和她亲近。我玩我的小游戏看我的动画片,偶尔目光得空瞥见她在阳台洗衣晒衣,眼神一碰,我便即刻收回。那时候的两个人基本就是这样的交集。奶奶还喜欢数落爷爷。奶奶不会做饭,厨房的事都由爷爷负责,爷爷做饭超级好吃,但奶奶还是会给他挑出些小问题。小时候的我大字不识几个,但不知道从哪就学来“鸡蛋里挑骨头”这句话,觉得用来形容奶奶特别适合。爷爷一顿饭菜做多了要被训,带我出去玩太久回家做饭晚了要被训,连爷爷吃饭哪个菜吃太少了也要被奶奶责怪两句。这在我某一阶段的成长中可能留下了阴影,我不懂他们那个年代的感情表达,只知道你怎么能凶我那么好的爷爷?小孩子在心里站队,自认为偏袒着爷爷长大到了二十来岁,和奶奶的关系依旧略显疏远。

爷爷比奶奶年长几岁,岁数大了,终是先离开了。爷爷是在睡梦中安详离开的,奶奶这么说的时候却哭得很厉害。这是我见过她最强烈的一次情感外露。爷爷走了,奶奶的话语也少了,没了这么一个人给她数落,纵然子女孝顺绕膝也显得有点孤单。回想一下,其实除去数落爷爷的那些言语,奶奶终究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爷爷走后的这些年,她在我的印象中更是寡言。

缺少了爷爷的中间角色,我和奶奶的交集一度甚微。踏入社会愈发忙碌的工作给了我减少去探望她的借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如同例行公事一般去奶奶家报个到。每次进门了喊一声“奶奶”,她会稍带微笑地应和一声,走的时候再说一句,“奶奶再见”。一次次的探望就这么完成了。仔细想来,这或许是夹杂着小时候形成的认知,觉得在她这么多的子孙中少我一个的嘘寒问暖无关紧要。这样子的思想一直延续了两三年,直到有一次隔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去探望她。那一次,印象深刻。进门的时候,奶奶黯淡的眼神瞬间有了明显的光亮。依旧是“奶奶”,依旧是老人家轻微的一声应答。而后的两个人依然没有对话得存在同一空间,我与其他的长辈聊着天,玩着手机,时间久了活动一下些许发酸的肩膀却偶尔发现奶奶的眼神一直锁定在我的身上。大家在房间里聊着天,傍晚的光景,开着的日光灯照得满室通明,奶奶一个人坐在没有开灯的客厅座椅上,没有发言。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听大家的聊天,因为她目光里的感情太炽烈了,让我怀疑她已经没有空余精力去留意大家在聊什么。嗯,我没好意思与她对视,重新低下头假装继续玩手机。如此情况在之后的探望中,一次、两次、三番五次地存在。

觉得奶奶不懂得表达感情可能是我的错觉。后来有一次去看她正碰上晚饭时间,她原本吃着饭,结果放下了饭碗来拥抱我,我爸让她先吃饭,她却抱着我不乐意撒手。真的,记忆里的小时候都没有被她这么抱过。我对她说,“先把饭吃完”,她也就听话得先吃饭了。那一次,我有点体会到亲情的悸动,是这个老人所带给我的。

接下去每一次的探望,拥抱都成了她见到我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她的每一个拥抱都绵长,分开的时候还要抓着我的手来回摩擦,如同每次我探望她结束要离开的时候她的神色那么直接地能让人看出不舍。我不知道我是被她带出了不舍,还是我原本就对她如此不舍,多看一眼吧,多陪一次吧。不管是两个人不说话静静地坐在一起,还是我负责说她负责笑,奶奶的手总是抓着我的手。姑妈们每次见我到奶奶家,都会抓着我悄悄地说,“让你奶奶多吃点饭”;“让奶奶平时别想太多心情好点”;“你给她说的她听,我们让她吃东西她都像看仇人一样生气”;“你让你奶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不爱说话的老人变得这么听我的话了。我小的时候都没有那么听过她的话。但确实,每一次我递给她什么吃的,她都会当着我的面立马吃掉。有次中秋节带了肉馅的月饼给她,我隔着碗就觉得有点烫,见她接过碗就开始吃,问她,“烫吗?”“烫。”“那你慢点吃,先放边上冷一下。”“嗯。”她一边应着一边继续吃。奶奶好像也没有很听我的话呢。

两个人之间是不是就这么变得亲近了?突然觉得亲近是一个形容起来很空洞的词汇。最近的一次,进她家门一分钟了还没见她来抱抱我,我没等得及便主动拥抱了她,像是一个索爱的小孩迫不及待想得到家长的怀抱。我抱着她的时候还在想,主动拥抱这种让人害羞的事情自从长大以后变得很少做了,特别是对家人。奶奶真的缩小了。我长高了,她变矮了,主动的拥抱好像更能发现这一现象。我能把她揽入怀,但她回馈我的是加深加紧的拥抱。有人形容爱情:如果你拥抱你喜欢的人,而他把你抱得更紧那便是幸福。渐渐发现,亲情里的幸福不明显,却深刻。

但愿我发现的尚不算晚,够我多拥抱你几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