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北宋的“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進貢三十萬兩,其實是賺了

北宋建立之初,太祖趙匡胤為了防範武將叛亂謀反,定下國策重文抑武。雖然有效防治了國內的動亂,但軍事力量的薄弱造成宋朝邊境強敵環伺。燕雲十六州一直都未能收服,所以宋朝的領土面積算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比較小的一代,但宋朝的國祚反而比較長,兩宋總共319年,排在周、商、夏、漢的後面,位列第五名。這與宋代一味求和不無關係。

別看北宋的“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進貢三十萬兩,其實是賺了

宋建立之初,宋太宗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遼國幼主繼位,蕭太后輔政,這讓宋太宗以為是一個好時機,派遣二十萬大軍分三路北伐遼國。但蕭太后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並不像後周的柴氏母子那麼好擺弄,再加上此次戰役戰略上的錯誤,最終大敗而歸。我們熟知的楊家將統帥楊業也在此次戰役中壯烈犧牲。自此之後的對遼戰爭,宋軍也沒打過什麼漂亮的勝仗,反而是遼軍,作戰靈活,不斷騷擾宋朝邊境,給宋軍帶來很大麻煩。像一塊橡皮糖黏上了一樣,拿又拿不走,黏在那裡非常討厭。對遼的態度也就一直以防禦為主。

別看北宋的“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進貢三十萬兩,其實是賺了

就這樣一直持續了二十五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內政穩定,兵強馬壯,蕭太后野心勃勃企圖奪取宋更多的領土,於是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入侵,揚言要奪取河北全境。宋廷自從宋太宗的那次大敗之後,就對遼國深感畏懼。長年交戰不見有什麼勝利,自然提不起信心,宋真宗甚至想南逃避難。多虧宰相寇準以宗廟社稷為由一力堅持,才說服宋真宗到澶州親自督戰。

此戰真是天佑宋真宗。遼國統軍將領蕭撻覽自恃勇猛,帶少數輕騎到兩軍陣前巡視,被宋軍將領用伏弩射中,當場斃命,遼軍士氣頓時受挫。宋真宗抵達澶州後,極大鼓舞了宋軍士氣。而遼軍由於戰線拉得過長,補給跟不上,一時又攻克不下,孤軍深入十分危險,於是遼國提出議和。宋真宗當然非常希望議和,以現在這種已方有利的形勢下議和,至少可以不用割讓土地,至於錢財嘛,宋真宗也不太放在眼裡,畢竟我大宋朝有錢嘛。

別看北宋的“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進貢三十萬兩,其實是賺了

於是宋派出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最終訂立合約,就是“澶淵之盟”。合約規定,遼宋兩國為兄弟,以白溝和為界,互不侵犯,宋每年給遼經濟援助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邊境設置榷場,互市貿易。注意這裡每年向遼國輸出的銀錢稱為經濟援助,資助遼國的軍旅費用,並不是賠款,兩國也是平等的兄弟關係。宋用金錢策略換來了與遼國之間的和平,此後的一百年時間裡兩國都相安無事,沒有再發動戰爭。

其實這三十萬對於宋廷來講,根本不算什麼,在宋真宗的預算裡,只要不超過一百萬就可以,所以曹利用回來彙報說談判結果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還挺高興。宋朝的經濟空前的繁榮,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區區三十萬還真不在話下。而且宋朝是個非常開放的社會,鼓勵對外貿易,所以宋遼開設貿易後,宋對遼的貿易長期處於“出超”的地位,所以那三十萬兩還會被掙回來。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估算,宋遼貿易,宋每年可以從遼國哪裡賺八十萬貫,遠遠大於送過去的三十萬兩。這樣看,宋朝是賺大了。

別看北宋的“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進貢三十萬兩,其實是賺了

為了維持住這個和平,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外交制度。特別成立了國信所,相當於外交部,專門負責相關外交事宜,包括選派外交使團,接待外國使節,保管外交文書與禮物。每逢重大節日,雙方互相遣使祝賀,遇到國喪,也會派人弔唁,非常像現代的外交形式。

但是弱國無外交,兩宋一直在周圍鄰國中處於下風弱勢,這種金錢外交策略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還能發揮作用,和平共處的初心是好的,但是遇到蒙古帝國的強硬鐵蹄,給多少錢都沒用。

別看北宋的“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進貢三十萬兩,其實是賺了


每天分享一點兒歷史上有趣的人事物,感興趣的話,先【關注】不迷路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