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傳習錄》278:見破、看透生死念頭


問:“夭壽不貳。”先生曰:“學問工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髮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儘性至命之學。”

第6條我們曾談過“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既然已經盡心知性知天,當然就看透了生死,天地只有生生不息,何嘗有死?

王陽明道:人對於生死的念頭,本來就是從生命的根子上帶來的,所以要清除掉不容易。只要還有一絲貪生怕死的念頭,就是心的本體還沒有看破、想透。在意生死的念頭和一切聲色、利益、嗜好一

講談《傳習錄》278:見破、看透生死念頭

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夭壽不二,擺脫死亡恐懼,“奈何以死懼之”,有此般明理,即儘性至命了。然看得生死,並非可以作死,作就即是違命,君子不為。

王陽明受到當權太監劉瑾的排擠,躲過了層層追殺,遠赴偏遠山區龍場驛站任職,在那裡他缺衣少穿,生活艱苦,這種情況下,他先是悟進退之道、“生死之念”,之後才能透升上去達到對天理、性命的徹悟。而正是基於這種心與理、人道與天命的貫通,王學才被人又評價為“儘性至命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