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王陽明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02.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解析:人都會犯錯,因為犯錯是我們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於改過。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

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03.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是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人人皆可以為聖人,為堯舜。

第二層是說,人要成為聖人,必須反求諸己,向本心裡致良知,尋求萬事萬物之理。

第三個層次是說,人心中的“聖人”為自身不當的行為、觀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聖,則必須除掉這些遮蔽本心的行為和觀念。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析: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

無獨有偶,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無人有意做惡,惡只是來自於無知。王陽明這裡雖然沒說惡,但觀點與蘇格拉底卻是一理。

根據這種觀點,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

0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解析:有個學生問王陽明,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鍊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06.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解析: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07.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解析:虛靈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種朦朧,混沌與原始的狀態。從人的角度來說,虛靈指人的返璞與歸真,體現出一個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種境界,風格而存在。在王陽明這裡,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

08.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解析: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 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為及去掉惡行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

王陽明將“心學”精華

凝成這4句話28個字。他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情感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而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0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解析:心裡有致良知、止於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

10.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解析:善念萌發之時就要認識到去擴充它;惡念萌發之時就該意識到去遏止它。認識、擴充、遏止就是志,這是上天賦予人的智慧。

古人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順著自己的惡念去行動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樣,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不可收拾;而順著自己的善念去行動,就像登山那樣困難,需要持之以恆的信心、毅力。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析:一個‘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陽明先生說:“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與謙虛相反,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於知識之上。所以,陽明先生告誡人們:

“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12.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

解析:王陽明繼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華,他說良知良能人人皆有,聖人和愚夫身上都有。聖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矇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良知自然常存,這也是修習。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13.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14.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解析:人心是天淵。心的本體無所不容,本來就是一個天。只是被私慾矇蔽,天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沒有止境。本來就是一個淵。只是被私慾窒塞,淵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矇蔽和窒塞統統盪滌乾淨,心的本體就能恢復,心就又是天淵了。”

15.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解析: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16.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

17.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產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產生,任何事物都不可與它相比。人若能徹底恢復良知,無一絲缺陷,自然就會手舞足蹈,天地間不知還有什麼樂趣可以取代它?”

18.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解析: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