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卷下 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201條

正德乙亥,九川初見先生於龍江。先生與甘泉先生論“格物”之說,甘泉持舊說。先生曰:“是求之於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舊說之是。先生又論“盡心”一章,九川一聞卻遂無疑。後家居,復以“格物”遺質。先生答雲:“但能實地用功,久當自釋。”山間乃自錄《大學》舊本讀之,覺朱子“格物”之說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為物,“物”字未明。巳卯歸自京師,再見先生於洪都。先生兵務倥傯,乘隙講授。首問:“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體驗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誠意’。自‘明明德於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誠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功夫?後又體驗,覺得意之誠偽必先知覺乃可,以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為證,豁然若無疑。卻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來吾心之靈何有不知意之善惡?只是物慾蔽了。須格去物慾,始能如顏子未嘗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顛倒,與‘誠意’不成片段。後問希顏,希顏曰:‘‘先生謂‘格物致知’是‘誠意’功夫,極好。’九川曰:‘如何是‘誠意’功夫?’希顏令再思體看。九川終不悟,請問。”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舉顏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慾而歸於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

九川乃釋然破數年之疑。又問:“甘泉近亦信用《大學》古本,謂‘格物’猶言造道,又謂窮理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隨處體認天理。似與先生之說漸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轉得來。當時與說‘親民’字不須改,他亦不信。今論‘格物’亦近,但不須換物字作理字,只還他一物字便是。”後有人問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

曰:《中庸》曰:‘不誠無物。’程子曰:‘物來順應’又如‘物各付物’、‘胸中無物’之類,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筆記:此章是陳九川對陽明學說的認知過程。

身心意知物都是一件。心離了身體,不能視聽言動,身體離了心,只是一團血肉,亦不能視聽言動。此心並非是心臟,此心即是良知,即是天理。很多現代人,根本沒有讀過傳習錄,直斥心學為虛妄,說心臟只是供血之類的器官功能。真是醜人多做怪!自己不看書,但憑字面就下定論,真是: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與之辯,不足辯。還是一心為學,人人真切為學,聖學自明。

格物致知,並不是懸空去格物致知。意未有懸空,必著於事物。所以,只要下自己所著的事物上去人存天理,就是誠意,就是致良知了。

致良知之學,重在致。不致不足謂誠,不誠亦不能致。


傳習錄 卷下 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201條


傳習錄 卷下 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201條


傳習錄 卷下 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201條


傳習錄 卷下 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201條


傳習錄 卷下 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201條


傳習錄 卷下 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201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