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學《傳習錄》有感

上學時一直聽別人說:“要知行合一,要實踐出真知”。各地好多個“行知學院”,起初想想無非是讓你根據書本多去實踐罷了。王陽明的心學歷來有名,梁啟超、左宗棠、蔣介石、毛澤東都是他的粉絲,日本也視為至寶,靠陽明心學發起了明治維新。蔣介石一生俯首拜陽明,把臺北的草山改叫“陽明山”。王陽明這人和這學說有啥奇特之處?為何教科書上甚少提之?

特地對王陽明的事蹟做了番瞭解,撇開神化之處,他的人生軌跡大致如下:天資聰穎、頑童探索、不務正業、年少輕狂、科舉失利、探求人生、佛道求仙、初入官場、官場失利、貶謫蠻荒、龍場悟道、宣揚心學、去山中賊、平叛寧王、智鬥宦官、平叛廣西。一文弱書生為何能蛻變成一代宗師,死後40年後追封為“新建侯”?大家可以買本書去看下。

看了《傳習錄》裡面對話的原文,才更深地瞭解了王陽明的初衷本意。這本書不是王陽明寫的,是他妹夫徐愛,也是他最得意的弟子記錄的對話。因為陽明先生反對著述文章留給後人成教條主意。從秦始皇焚書坑儒,獨尊儒術,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這個初衷。王陽明前半生讀百家鑽儒術,從朱熹,一心做聖賢。格物致知,道理和知識要向外去求。在對著竹子盯了七天七夜後,除了落下了終身的肺病再無其他收穫。直至他因仗義直言被打了半死,被貶官後,在貴州瘴氣叢生的山洞裡,親眼目睹同鄉主僕三人一日斃命的淒涼後。才悟出了:“存天理,去人慾。”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初看這句話,這不是讓人做和尚嗎?沒有人慾還是人嗎?這也是陽明先生不留書的原因,怕後人斷章取義。何為天理? 為人子則孝親,為人父則攜幼,為人夫則敬妻,為人臣則忠君。天理存於人心,不需外求。很多人明白卻做不到,他是知道還是不知道?答案是:不知道!

什麼是孝順?提供一日三餐,解決溫飽是孝否?不是!古人說:“孝順,色難!”孝順最難的是:臉色!做好飯扔到桌上說:”來,吃!”這不是孝順,這是在喂牲口。什麼是真正的孝順?存天理,去人慾。我孝順你是由心而發的,不帶任何私慾。不能是我給你好吃好喝的,伺候好, 將來你把房子留給我。這是虛偽的孝,孩童皆能分辨出來。對待孩童也是,父母給孩子所需的而不是自己想給的。去除自己過多強加給孩子的慾望。這是去人慾,不是讓你撒手不管孩子。一切從自己的良知出發,天冷了給父母加衣服,餓了給送吃的。自然而然的行為,不帶任何私慾。你做到了,那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都在自己的心裡,只不過有時會被外界事物矇蔽了。就需要去惡存善。佛講求的是一切向善,不入世,不說世間事,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陽明先生有別佛道的地方是:他更親民,看不得人間疾苦,人間悲劇重複上演。所以才宣揚學說,白丁皆來學。檢驗學業的標準很簡單:“今天我做啥事有了自己過度的私慾了?格了哪些惡的念頭?”沒有什麼理論學說。把自己的心境磨亮了,不管遇到什麼難事對著自己的明鏡一照就清楚了。內心強大的人,在各種魑魅魍魎面前,不動如山,侵不了身,沒有破綻!慢慢磨掉自己的私慾和小惡,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吧!

本來不想寫這些,但覺得有好的方法修身養性,好的法寶不去分享給至親,有點小氣,有點私心。所以我獻醜給大家參考。願群裡的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同輩婚姻和睦,工作順利;晚輩快樂成長,學業有成! -Au30 2003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