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学《传习录》有感

上学时一直听别人说:“要知行合一,要实践出真知”。各地好多个“行知学院”,起初想想无非是让你根据书本多去实践罢了。王阳明的心学历来有名,梁启超、左宗棠、蒋介石、毛泽东都是他的粉丝,日本也视为至宝,靠阳明心学发起了明治维新。蒋介石一生俯首拜阳明,把台北的草山改叫“阳明山”。王阳明这人和这学说有啥奇特之处?为何教科书上甚少提之?

特地对王阳明的事迹做了番了解,撇开神化之处,他的人生轨迹大致如下:天资聪颖、顽童探索、不务正业、年少轻狂、科举失利、探求人生、佛道求仙、初入官场、官场失利、贬谪蛮荒、龙场悟道、宣扬心学、去山中贼、平叛宁王、智斗宦官、平叛广西。一文弱书生为何能蜕变成一代宗师,死后40年后追封为“新建侯”?大家可以买本书去看下。

看了《传习录》里面对话的原文,才更深地了解了王阳明的初衷本意。这本书不是王阳明写的,是他妹夫徐爱,也是他最得意的弟子记录的对话。因为阳明先生反对著述文章留给后人成教条主意。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儒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这个初衷。王阳明前半生读百家钻儒术,从朱熹,一心做圣贤。格物致知,道理和知识要向外去求。在对着竹子盯了七天七夜后,除了落下了终身的肺病再无其他收获。直至他因仗义直言被打了半死,被贬官后,在贵州瘴气丛生的山洞里,亲眼目睹同乡主仆三人一日毙命的凄凉后。才悟出了:“存天理,去人欲。”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初看这句话,这不是让人做和尚吗?没有人欲还是人吗?这也是阳明先生不留书的原因,怕后人断章取义。何为天理? 为人子则孝亲,为人父则携幼,为人夫则敬妻,为人臣则忠君。天理存于人心,不需外求。很多人明白却做不到,他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答案是:不知道!

什么是孝顺?提供一日三餐,解决温饱是孝否?不是!古人说:“孝顺,色难!”孝顺最难的是:脸色!做好饭扔到桌上说:”来,吃!”这不是孝顺,这是在喂牲口。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存天理,去人欲。我孝顺你是由心而发的,不带任何私欲。不能是我给你好吃好喝的,伺候好, 将来你把房子留给我。这是虚伪的孝,孩童皆能分辨出来。对待孩童也是,父母给孩子所需的而不是自己想给的。去除自己过多强加给孩子的欲望。这是去人欲,不是让你撒手不管孩子。一切从自己的良知出发,天冷了给父母加衣服,饿了给送吃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带任何私欲。你做到了,那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都在自己的心里,只不过有时会被外界事物蒙蔽了。就需要去恶存善。佛讲求的是一切向善,不入世,不说世间事,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阳明先生有别佛道的地方是:他更亲民,看不得人间疾苦,人间悲剧重复上演。所以才宣扬学说,白丁皆来学。检验学业的标准很简单:“今天我做啥事有了自己过度的私欲了?格了哪些恶的念头?”没有什么理论学说。把自己的心境磨亮了,不管遇到什么难事对着自己的明镜一照就清楚了。内心强大的人,在各种魑魅魍魉面前,不动如山,侵不了身,没有破绽!慢慢磨掉自己的私欲和小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吧!

本来不想写这些,但觉得有好的方法修身养性,好的法宝不去分享给至亲,有点小气,有点私心。所以我献丑给大家参考。愿群里的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同辈婚姻和睦,工作顺利;晚辈快乐成长,学业有成! -Au30 2003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