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上海的區別在哪裡

我在深圳工作過五年,在上海工作了兩年,目前在上海。在深圳買了一套房子,在上海沒買,如果能找到女朋友,準備入戶買房子。每個人對生活的城市看法不同,我來說說我眼中的兩個城市。這兩個城市都很值得工作和生活;先說氣候和交通,深圳在南部沿海,一年四季都不冷,上海有很清楚的四季,上海的冬天是溼冷,和我以前上學時的北京又不一樣,北方乾冷是站在外面等一會兒才能感覺到,南方溼冷是一出門就能感覺到。特別是夏天航班,逐步太短,仍經常被取消;上海紅眼航班會延期,可能是國際航班過多了,而且基本上都是擺渡車,因為廊橋都讓給國際航班了。

深圳很是便利,無論是東莞,中山,惠州,廣州還是香港,澳門都是很方便的,我以前有段時間在廣州做項目,每天是提前約順風車回深圳,很是便宜。上海在周邊的江浙滬也甚是方便,蘇州,崑山這些按壓不表;我覺得最方便還是南京和杭州兩個文明古城,到南京交通的題外話,有個神奇的地方是,在物流方便,特別是To B的物流,滬深兩地卻不是很便利的,我剛到上海研究新零售的時候,發現很多供應商無法同時對兩地供貨,但是和北京可以覆蓋;我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規模最大的經濟帶卻無法同時供貨,可能是兩地的經濟再說一說經濟和就業,經濟兩個城市不需要多言都是非常棒的,不同的是上海的金融業比較強,外企比較強,各大銀行,各大外企總部都都在上海,但是上海的互聯網極不發達,連北京的零頭都算不上,盛大網絡已經是昨日黃花,攜程也是退居二線,餓麼被阿里巴巴收購。

上海本地人不願意在互聯網公司上班,覺得很辛苦,更願意選擇薪資低一點,更穩定的工作,有面子的工作; 18年我們團隊給資助來實習的本地畢業生研究,其中最最想去的公司是諮詢類公司,第二想去的金融類公司,第三想去的外國企業;深圳可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華為騰訊這樣的大公司,更多的是多於牛毛,生命力短暫的小中民營企業;深圳的經濟活力更強,很多年前,深圳加油就有洗車服務,而上海是去年才看到;職業歧視也比較少,只要掙到錢的都是英雄好漢,深圳有全國最專業的代購團隊和個人,但是穩定性也比較差,跳槽互換,整體來說,應屆畢業生和打工者的學歷相對比上海會低一點,有一點要說一些,深圳真的是一個吸取年輕人聰明智慧變成其拋棄的城市,實話說,留不住人真的不是高昂的房價,我到深圳的時候房價還沒有現在這麼離譜,我是13年買的房子,當時房價已經開始起飛;但是我更清楚的是,我來深圳第一年認識的大約一百人裡面,真正和我一樣留在深圳的真的不足五人,大部分人貢獻了青春離開了這座城市。

我到上海的時間不長,是2018年1月來的,目前我的團隊基本都是本地人為主,但是我在上海遇見並認識了很多在上海工作了10年甚至20年的外地人,說明了上海雖然看起來歧視外地人,但也包容成為本地文化的外地人;深圳雖然高喊“來了深圳就是深圳人”,但是卻由於由於沒有可以讓外地人吸收的本地文化,而導致外地人大量離開,有本事的賺了錢回去建設長沙,武漢去了,沒本事的回老家去了。而這些在上海工作了二十年的安徽人,河南人,江蘇人;特別是農村出來的務工人員,因為房價或戶籍,二十年的時光送給了上海建,,遠離留守老家的家人,失去的又或者超過多於得到的;我有時候想,深圳或許吸取了年輕人的青春活力,智慧,創新,無情的拋棄他們;而上海是吸取了90年代以來大量的江浙滬皖務工人很長的一生,讓他們忘記了自己的家鄉,不習慣了自己的家鄉的生活而已;令人唏噓然後再說一說兩地生活的族群和文化;當然兩座巨大型城市生活來自民族五十六個民族的同胞共同建設,我談一些主要族群和年齡層。

深圳生活的族群,以廣東,湖南,湖北,江西人為主,其中我個人平常生活中遇到的以廣東人雖然湖南人為主,深圳沒有什麼本地人,大部分的人過年都會回老家。深圳雖然是廣東地域,但是吃的口味確實很重的,湘菜館遍地都是,可以說是五湖四海每個都有;由於我本人是安徽,我在深圳的時候很少遇見老鄉,我是皖南的,很少幾個老鄉還都是皖的,但是深圳卻很神奇的有一家飯店叫“安慶味道”,還挺有名的,很多人壓根不知安慶是哪裡。後來我來到上海生活,我發現遍地都是老鄉,慢慢對老鄉這一步概念失去任何興趣。

上海主要的族群是上海本地人,浦西和浦東分的還挺清楚,一般說自己本地人的都是浦東的;然後就是來自安徽,河南,江浙地域的人最多,上海也是五湖四海的都有,但是以我在全國各地出差的經驗,都是經過改良的“海派川菜”“海派湘菜”,上海生活的人生活西化嚴重,很多30-40之間的人崇洋媚外很厲害,但是年輕會相對好一點;這點和深圳不同,深圳雖然開放,但是愛國主義情緒高昂。年齡層,深圳年輕人是真的多,真的多;素質是真的高,真的高;我在深圳坐電梯,很多時候前面的人會幫我一直“ open”,陌生人會說“你好,幾樓?”,在上海我也遇到,但是頻率遠遠超過深圳。深圳學習效果很好,每個人都在學學學,上海學校一體很好,每個人都在搞學歷,深圳更多拼實力,英雄不問出處,上海多數普遍喜歡看背景,海歸棒棒噠。年齡層這裡插一句,上海的爺爺奶奶們真的很時尚,穿的衣服要麼很時尚,要麼很雅緻,滿大街都是帥爺爺,靚奶奶,這種感覺真的非常非常好。說點有意思的,可以研磨來兩地之區別,在深圳或者北京振臂一呼“我要創業”,好多年輕人會來問你,“兄弟你做什麼?帶我一個”;由於我現在做OD工作,去年做的中臺建設,大量的接觸候選人,我個人感覺,上海的候選人對五險一金,對上班路程明顯要求高於深圳;而深圳很多人會問你,我的上升通道在哪裡?我學的東西在社會能否有用?這些問題。最後醫療和教育;兩次點上海秒深圳。

先寫這麼多,有人看再更吧,太累了。先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上海本地人的問題,我聽到的版本是:原先在上海,浦東浦西分的很清楚,國家大力興建浦東新區之前,浦東更多落後,坊間有詩云:(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於是乎浦東人被浦西人稱為鄉下人,浦東興建以後,浦東本地百姓由於動遷和發財致富機會的提升,非常富有,浦東也是到處都是大樓和商圈,叫農村人似乎不太合適,於是改成“本地人”,浦西人稱為上海人,浦東人稱為本地人,就是這樣的由來,不知這個版本是否正確,請了解的同學指正。然而,深圳關內關外何嘗不打算呢?歷史輪子滾滾向前,發生中國全面崛起,地域經濟差異會越來越小,每個地方的人所有人都有相對美好的生活,這些歷史糟粕,不去了解也罷接著說醫療和教育,昨天留了個尾巴,致評論區激戰,我來談一下我的理解,不用數據角度出發,從整個行業和我個人認為的教育本質來出發。

深圳和上海的區別在哪裡

2010年我出差到臺北的臺積電,幫助諮詢密集人力企業的文化建設方案中的一部分,我在臺北呆了三個月,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教育,不是多少高校,也不是多少初中,小學;我最大的感觸是,你想學什麼,都能學的到,而且很專業,,一定教的好;有學道術的,學變戲法的,學雜技的距離學校,學習稀有樂器的距離學校,有研究宗教的優秀學校;當時我非常擅長,但是內地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今日上海之文化繁盛,以今日之教育為始,上海是中國第一個開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教育形態之地;我注意到的是,在我和培訓供應商的對接中,我參觀了非常專業的相聲學校,非常專業的魔術學校,非常專業的稀有樂器學校,比10年的臺北過之而無及,而而且更加專業,中華名族之文化崛起,絕不是應試教育之崛起,也不是學校數量之崛起,而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崛起,在其他的城市(包括深圳)還在廣泛素質教育,拼殺應試教育的時候,上海已經真真切切的走在前面,他日中國文化站立世界文化之巔,大量投入諾貝爾等時間時,上海便如七八十年代之東京之於日本,功不可沒。再來說說醫療,由於我的工作和醫療接觸比較少,所以我只能從切身經歷來談一談,一家之言,我父親去年不幸患上併發症中期,最先開始由於在深圳有房,我準備在深圳進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XI系統操作,但是發現深圳深圳市人民醫院也做不了,讓我去香港去做;香港沒有熟人,我也經歷過香港看病被歧視的經歷,所以不願意去;正好我有個高中同學在長沙湘雅醫院,我就帶著父親去了長沙,北協和南湘雅,也是國內尖,但是去了以後感覺醫療態度和環境很一般,於是又到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瑞金醫院進行治療,完美的進行了達芬奇手術,而且感覺非常專業,醫術高超,然後醫生跟我說別急能治好,我父親在瑞金醫院六次化療,現在已經沒有納米顆粒,而且身強力壯,不掉頭髮,早晨又可以起來跑步了。

深圳和上海的區別在哪裡

這件事情可以切削,整個過程,私以為“深圳醫療是環境好,服務好,醫術一般;長沙湘雅,是環境一般,服務一般,醫術好;瑞金醫院是三樣都好”,所以這一票我投給上海;說個有意思的,為什麼說湘雅醫術好呢?我帶著深圳人民醫院和湘雅拍的片子到上海給醫生看,醫生看來一會兒,把深圳人民醫院的片子直接還給我,然後大聲叫旁邊的別的醫生說,快來看湘雅拍的片子,寫的格式,太好了,都過來學習一下!一邊看一邊點頭,說真是太好了。私以為,教育和醫療是真的需要歷史積累的過程;不是高薪請幾個老師,醫生;買幾臺設備能夠振興的;學校的老師剛畢業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要對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人群家庭,這些有了很深的見解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醫生也是同理;我早些年學習企業管理的時候,有一種專業的說法:企業內部有兩種知識,一種所謂的顯性知識,既是產品手冊,SOP等等可以通過書本去培訓和傳達的,一種是隱形知識,類似情商,對固定設備的熟悉,對團隊文化的認同,對奇怪的事例的理解;我想在醫療和教育,是非常倚重重於隱性知識的行業;那些百年高中,我就是在一家百年高中畢業的,我們的學校在安徽四線城市,但是我們學校一直都能考的很好,我能深刻的意識到那,百年的傳承和技巧,這些真的不是錢堆出來的。

深圳和上海的區別在哪裡

最後,由於大家都是年輕人,我是做人才發展的,有兩話送給兩地生活之年輕人,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成長。深圳是個年輕有活力的城市,也是個有狼性的城市,同時是個不講規矩的城市,由於有別於其他城市的自由經濟,也是個人性之惡放大的城市,企業普遍不考慮員工的福利待遇和休息,打雞血談夢想成風,希望大家擦亮眼睛,辨別謊言言和對自己的不公平,該必須要克服,該努力要努力,為中國大陸建立起完善的勞動法規而努力,致力於和僱主平等的就業,工作,人性的工作環境。上海是個老牌經濟之都,是個講規矩的城市,是個有文明有文化的城市,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同時遭受西方影響,過度的認識自我福利,必然創業,奮鬥,和犧牲的精神,過於理智,上海的發展還需要各位給自己打打雞血,該奮鬥就要奮鬥,將自己的所學不在替代無用的學歷和背景,更多學應用技術,更多的看到基層社會的需求,上海發展,我輩義不容辭。

來自:Le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