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王不再...

上海,地王不再...

買賣的博弈

永遠都是槓桿低的一方掌握話語權

文 |楊六娃

前段時間寫了個項目跑盤,具體哪個項目不說了,開發商找到我們說,能不能刪稿?

我說,雖然寫了項目的一些缺點和不足,但絕對不是惡意針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冕,為何要刪稿?

對方說,標題的“地王”二字,不能提...

難不成是我記錯了?

還記得2016年的那個夏天,上海的土拍現場比外面的天氣還要暴躁, 融信以110.1億的總價,面對17家地產豪門虎口奪食,最終以10萬 /平方米的名義樓板價,14.3萬/平方米的可售面積樓板價,拿下全國樓板價地王,一時間風頭無兩。

那個時候,可沒人覺得“地王”是一個不好的詞,只覺得,融信,真牛逼。

短短3年的時間,上海房地產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地王”二字成了避諱?

01、瘋了魔,也不一定成了活

如果要評選21世紀初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一個詞,我會把票投給它——“槓桿”

從1998年房改開始,如今已經過了30年,在這30年裡,貪婪、瘋狂、投機取巧,幾乎所有的人性暗面都在這個行業裡演繹過。

一堆磚頭,變得比黃金還貴;一紙戶型圖,變得比彩票還讓人著迷。

人們心目中“溫馨的家”,淪為一個充滿套路、欺詐、賭性的名利場。這個名利場,成就了中國第一批頂級富豪,也慢慢把中國年輕人,逼入買不起房的人生死角。

隨後,貧富差距拉大、階級分化、實體經濟倒退,進一步摧毀下一代年輕人的希望。

是什麼,造就了這樣一個死循環,答案就是——“槓桿”

眾所周知,房地產的本質是金融,金融的本質是負債,負債的本質就是遊戲,一個關於人生的槓桿遊戲。

用某房產大佬的話來解讀就是“用一塊鋼鏰做十塊錢的事”。
十倍槓桿意味著什麼?

我們普通人買首套房,一般3.5成首付,自有資金和外部融資接近1:2,這就是三倍槓桿,為什麼國家一直把首付比例維持在三倍槓桿的位置,因為這個比例常用於實體工業企業的融資中。

也就是說,三倍槓桿正是一個相對保險的數字。

買房子我們對外借錢,開發商買地同樣也要對外借錢,而且隨著2015年房地產的瘋魔,房地產開發商的融資渠道大開,社會上所有的流動資金都恨不得把錢投給房產商,一下子,槓桿遊戲的倍數來到了十倍。

這場賭博遊戲的巔峰之戰正是2016年8月17日。

那天,18家房企豪門聚在上海,拿著高槓杆融來的錢,進行了一場豪賭,最終,融信以110.1億的總價拿下靜安地王,溢價率139%,單價記錄放眼全國,至今都無人超越。

你說靜安的地王真值這個錢麼?也不至於,畢竟不是濱江核心板塊。

你說融信腦子瓦特了麼?有可能,畢竟那種場合,是個人都會上頭。

你說萬科和融信的產品力強?很難,中興路壹號要有多絕世的設計,才能多出一倍的溢價?

要說背後真正的推手,還是把錢投給地產商的資本家們。

地還是那塊地,加個王字,也玩不出什麼花來。

但十倍槓桿下,錢,卻真的不值錢了。

太過容易得來的錢加上不理性的房產市場,其實對開發商的操盤手而言,很容易造成一種錯覺,我可以隨便花,反正房子好賣,以後能還上就行。

有句話說得好,不瘋魔,不成活,但這一場瘋魔大秀,真的會盤活局中人的生路?

在當時,大家都是看好的,但站在未來往後看,那只是一群盲目自信的瘋子罷了。

02 地王時代的終局


其實,2016年那兩年,盲目自信的開發商並不止融信一家。

從數量上看,2016年上海成交了7宗地王,並且2016年成交的地王不僅數量最多,質量也“最佳”,地王平均樓板價高達55051元/平方米,也是上海近30年來名副其實的“地王年”。

上海,地王不再...

正當人們陷入地王帶來的狂熱之中時,一碰冷水澆在了開發商頭上。

2016年底的房住不炒,叫停了地王熱。

2017-2019年地王數量明顯減少,尤其是2017年,為了響應房住不炒,杜絕“地王”出世,上海出讓土地多位於郊區,價值度低,同時土拍政策收緊及門檻提升導致競拍房企銳減,多數地塊以底價成交,土地成交價格和溢價率均降至低位。

一夜之間,地王“全軍覆滅”。

麵粉被掐死,賣麵包的也不好過,新房市場在限購令下急速降溫,購房者哄搶新房的情況一去不返,成交量萎縮、成交週期拉長,也就意味著房企靠項目回款還貸款的節奏完全被打亂。

預想中的“快週轉”成了“慢性死亡”,錢還不上成了地產商的常態。

這一切的背後,都圍繞著三個大字——“去槓桿”。

一夜之間,房地產商被划進所有金融機構的黑名單之中。甚至到了今天,央行釋放資金到市場,仍然會在文末用紅字加一句,“嚴防資金流進房地產!”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2017年開始,上海新房的限價政策又重拳出擊。你的地王項目想入市?不行啊,你只能賣6萬,什麼?賣6萬虧本只能賣8萬?那不行,房住不炒。誰叫你之前拿地哪這麼貴?

更尷尬的是,就算拿著6萬的預售證入市,營銷口的地產人也發現,如果自家產品沒亮點,一樣得不到購房者的青睞,說自己的項目是地王,更有可能招來冷嘲熱諷。

“地王?呵,關我屁事?”

於是,一方是頂著“限價令”和“地王壓力”力爭跑量的開發商,一方是已經被掏空錢包的買房人;

開發商說自己已經割肉了,買房人說我現在豬肉都買不起,更別說人肉了。

殘酷的現實,在“地王時代”的墳頭上,又上了一炷香。


03 地王的...未來?

到現在,“地王”已經成了一個項目的笑柄,賣也不是、不賣也不是。

2016年5月11日,融創以30.5億競得泗涇12-01號地塊,樓板價38291.33元/㎡,溢價率超111.62%,當時業內預測保本售價達到6.1萬元/㎡。

但後來,融創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

融創拿地之後快馬加鞭迅速動工,打造了融創壹號公館,於2018年年底開盤,一次性推出所有房源,全部是容易出手小高層住宅,均價4.8萬元/㎡,很快,項目售罄。

同樣是2016年5月11日,格力以19.65億競得泗涇10-05號地塊,樓板價37674.7元/㎡,溢價率109%,當時業內預測保本售價達到6萬元/㎡。

而格力卻做出了一個和融創完全相反的決策——緩慢開發,等價格上漲再入市。

但是,恐怕這個小算盤要隨著最近泗涇兩幅宅地的拍出而落空了。

12月10日,泗涇一天內拍出兩塊宅地,中標者分別是招商蛇口和華髮兩大房企,而且,全部都是底價成交。


上海,地王不再...

如今,格力的項目還未入市,但是,市場的態度已經變得曖昧。

前有融創後有招商、華髮,已經註定它未來的價格很難賣到5萬以上。也就是說,大家基本都是虧的,而且格力還要比融創付兩年的高額利息。

對於地王的未來,不管是融創還是格力,或者是握著中興路壹號,小心翼翼的融信和萬科,他們都做出了自己的判斷,真正無奈的是,無論做出什麼選擇,未來,好像都是穩輸的死局。

剩下的,只是輸多少的問題罷了。


寫在最後的話。

有人說,地王不在,說明房地產已經是英雄遲暮,這句話我只贊同一半。

英雄遲暮的,是已經過時的開發商。

如果時光倒回30年,地產行絕對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但過於激進的開發節奏,早就讓這些英雄在賭桌上輸掉了一切。

特別是最近兩年,在高槓杆的壓力之下,偷工減料、貨不對版、違約棄約的情況時有發生,連底褲和尊嚴都輸掉之後,地產這個行當,又何以論英雄呢?

房企去槓桿,等於戒除賭性,沒了高地價的壓力,不再有那麼多地王的虛名,開發的週期也會相應延長,質量起碼會得到保證。

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行業的問題,也會隨之慢慢暴露出來,最終,完成一輪行業大洗牌。說真的,這也是我們小老百姓希望看到的結果。

賣方動盪,買方受益,這是自古以來的市場邏輯。

比如到了年底,一些承受不了回款壓力的品牌開發商做出了一定讓步,有的降價打折,有的送車送豬。而且在明年,相信會有更多營銷手段吸引買房人的目光。

如今,地王不再,這是樓市變好的一點徵兆。這也警示著打算買房的各位,千萬不要輕易加槓桿,因為買賣的博弈,永遠都是槓桿低的一方掌握話語權。

換句話說,讓你的人生遠離賭博,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主編:楊六娃

主筆:楊六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