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No.2 典型现象和问题分析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身份核验也好、安全风控也罢,其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采取强制,或者以提升其它操作方式复杂度“变相”强制方式获取人脸信息,既没有足够充分的法律依据,也没有照顾用户的隐私体验。面对新兴的人脸识别技术,用户往往处于“到处在收,却没得选”的境地,怎能不让用户心存芥蒂,杭州动物园强制使用人脸识别被人起诉成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是最好的例证。

2. 未清晰说明收集使用人脸信息的规则(占比约90%)

既然人脸信息的收集往往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处理、保护人脸信息自然成为网友们关心的问题。就从身份核验的目的出发,完全可以在提取人脸特征信息后,及时删除原始的人脸图像,以避免数据泄露造成影响,如果能够告知用户能及时删除人脸信息或直接核验不做保留,相信大家对其接受度会有提升。可见,清晰、合理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可以让用户了解原委,为使用人脸识别的功能建立信心。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然而,核验发现,绝大部分相关App只在隐私政策中笼统提及“个人信息的保存将在法律法规要求的最短保存限期内,当超出上述保存期限,会对其进行匿名化处理”、“我们收集的个人信息,将在中国内地存储和使用”等,对于用户关心的人脸信息是否会留存原始图像信息,留存多长时间,使用范围如何,是否向第三方提供,采取了何种安全措施等均是只字不提。有网友问及App客服人脸信息是否会被保存时,却被告知“公司会使用加密方式保证客户信息安全,但因商业机密拒绝提供人脸信息识别出处、处理方式等”。一方面,面对完全“黑盒”的人脸识别功能,另一方面,面对时常曝光的人脸原始照片被贩卖的新闻,怎能不让用户心生戒备。

3. 没有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使用人脸信息的方法(占比接近100%)

有网友在尝试使用人脸识别的功能后,担心人脸信息被挪作他用,想撤回之前同意提交的人脸信息,可以与客服沟通发现,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撤回机制。实现撤回同意的机制往往被视为保障用户选择权的重要体现,比如,手机提供了控制提供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的机制,用户可以通过关闭地理位置、摄像头等方式改变之前的同意决定,防止个人信息被继续处理。

就人脸识别而言,对“撤回同意”的理解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比如,由于在App端,用户自行决定不再使用刷脸支付可以避免人脸信息被继续处理,是否算是对刷脸支付的撤回?因此就无需额外提供人脸识别的撤回机制。然而,这个理由所阐述的逻辑并不完备,如果用户计划以后不再使用人脸识别功能,而又无渠道和机制向App运营者反馈其意愿,而App运营者则可能以其不清楚用户是否还会再次使用为由,“在服务期间”长期保留用户的人脸特征信息,而事实上,所保留的这些信息已经超出达成前期的处理目的需要,有不符合最短期限内存储原则的嫌疑,无意之间增加了泄露、滥用隐患。因此,向用户提供撤回收集人脸信息的明确方法和机制是一种向用户负责的体现。否则,用户面临“一旦提供人脸,则无追回余地”的境地,怎能不让用户心生顾虑。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准确性的问题也不可忽略,此前“小学生使用打印照片破解人脸识别功能的新闻”让人大跌眼镜。当然,人脸相关的原始图片、特征信息等还可能应用到人脸识别相应技术、模型的训练、优化,这些虽然与为用户提供服务不直接相关,但又与服务过程的安全息息相关。此时,如果希望得到用户理解与支持,将规则透明化则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换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猜疑和反感。

而除了App普遍存在的以上现象和问题,其他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场景下,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丧失也非常普遍,由此带来的用户对大数据时代下隐私保护现状的“失望”,是对利用大数据造福社会的一种“看似无形”而又“无法忽视”的阻碍。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没有了选择权和知情权,人脸识别还值得信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