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艺术创新的底线在哪?

影影圈圈


我认为艺术创新的底线:对生命珍视和热爱。

不同的地域或时代因为文化和习惯的偏差,造成了法律有国界,道德各有标准的事实,但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应是普世和永恒的。

因此艺术不应为法律和道德服务,而应为鲜活的生命唱赞歌!


纪录片人CJ


艺术创作是自由的,但自由不是放纵,更不是毫无原则和底线,一旦突破了底线,不仅无法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反而伤害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引起了大家的反感和不适,只会是适得其反、最终是弄巧成拙。带着反思,汲取教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底线思维就是一种坚守文明、遵纪守法、明德向善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对于公众人物,在表演大众艺术时,更需要坚守底线思维,要时刻牢记,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在进行加工、创新的过程中,少一些随意,多一些严谨,少一些调侃,多一些尊重,少一些低俗,多一些高尚,真正在内容上下一番功夫, 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如沐春风。

  艺术创新十分难,特别是对像传统大众表演艺术相声,很多“旧包袱”“老段子”,已经让观众有了审美疲劳,如何创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进行创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切不可触碰现实生活的底线,伤害广大观众的感情,若是想以这样的方法去引起共鸣,只会适得其反。相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创新故事,很多优秀的相声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胆创新,对传统相声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了封建糟粕,进行了改良,使其继续活跃在新社会的群众舞台上。可见,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更是一个去莠存良的过程,而若是把低俗当有趣,把恶搞当时尚,那么就不是创新,是对大众艺术的一种亵渎。

  真正的艺术,必须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种富含同情的情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智慧,而不是这种只会让人感到一种恶趣味的低俗和无聊。不管怎样,这件事必定给相声界提了一个醒,如何用文明的语言、高尚的思想、鲜活的内容去创作新相声,最首先的是要在心中划上一条底线,有了底线思维,相声才能求高线,去追求更高的表演目标。



逸風堂文化


艺术创新有没有底线? 有! 在哪里? 在心里,在人格上。

这个抽象的底线很难用一把尺子来量一量。

我们常说雅俗共赏,雅的当然值得赏,其实俗的可能赏的人更多,因为更多的人是艺术爱好者,是观众,而非艺术家。很多人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也有人评论说太俗,不够高雅,事实是,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肯定是艺术创新的范畴了。

相反的,有的人看到别人的作品好,总是挖空心思地想剽窃,割头换面重新包装就想占为己有。这不光是不道德,已经是侵犯知识产权了,还何谈创新呢?

不过,品格不好的人,也未必没有艺术成就,宋朝的奸臣蔡京,就是书法大家。只不过很少有人学蔡体罢了。

还有个问题叫审美疲劳,上世纪金光闪闪的工农兵形象,革命样板戏,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但天天看,甚至是只能看,时间长了,美没了。同样的,穿一身得体的职业装肯定会给人以美感。但如果天天穿,大家都穿,个体的美感就会融入集体,从而视而不见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杨白劳给喜儿割二尺红头绳,系头上,很美。现在的小姑娘恐怕不这样认为了。佤族同胞的家里以挂一个风干了的牛头为美,那是他们的图腾。

所有的源远流长的民风、宗教都劝人向善,艺术创新的底线也应蕴涵其中吧。










河南艺双画廊


在艺术界,无论音乐、美术、书法等,两种观念是深入人心的。那就是传承与创新。

作为艺术爱好者,如何看待创新,众说纷纭。至于创新的底线,还真不好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也不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身上吧?但我信奉一条,“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无论哪门艺术,如果只是在某一圈子里,或者某些特定的人才能欣赏,应该不能成其为艺术。

就以书法为例,有一阵子流行书风盛行。很多书家本来书法基本功倍儿棒,但为了所谓创新,故意写的跟鸡爪爬一样的,说什么突破、创新、反朴归真,实在是有点倒胃口。

所以我以为,不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华众取宠。创新的底线应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创造出自成一体的个人风格。




醉笔山翁


我比较喜欢书法艺术,平时也有创作,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吧。艺术同源,原理应该都差不多。

一、技法打底

毋庸置疑,任何艺术都需要基本功来支撑,万丈高楼平地起,无技术莫谈创新。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就是把技术做到极致,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给人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二、立意为上

一件艺术作品,一定蕴含着某些意义,或歌颂、或批判、或宣泄、或期盼……,这不是单靠技法来堆砌的,需要自己去深入社会,体会人间冷暖。像音乐节王洛宾,为了寻找素材和灵感,他的大半生都在西北边陲度过,青藏高原、塞外戈壁、草原牧场、哈萨克毡房、维吾尔族的绿洲果园……处处留下了他生活的足迹和情真意切的歌声。这样创作的艺术才有温度,才会受到人们认可。

三、摒弃做作

我们都说艺术为“创作”,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不能为了创作而做作。如果一件艺术品脱离现实,在技法和立意中有做作的成分,不仅人们不喜欢,反会被唾弃。


书风法雨


艺术创新要有底线思维,虽然艺术创作是自由的,但自由不是放纵,更不是毫无原则和底线。一旦突破了底线,不仅无法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反而伤害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引起大众的反感和不适。这样的创作,最终只会弄巧成拙。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少一些随意,多一些严谨;少一些调侃,多一些尊重;少一些低俗,多一些高尚。要真正在作品内容上下一番功夫,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如沐春风。

   艺术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更是一个去莠存良的过程。若是把低俗当有趣,把恶搞当时尚,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对大众艺术的一种亵渎。

  真正的艺术,必须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充满智慧,有一种博爱厚德的情感。切不可触碰现实生活的底线,伤害广大观众的感情。若是想以这样的方法去引起共鸣、逗笑观众,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心中划上一条道德的底线,有了底线思维,艺术才能有高的造诣。



橙子皮姑娘


艺术创作的底线:

第一、不能违法,这是一定不能突破的底线。只要违反了,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承担后果。

第二、不能损害他人。法律有灰色和模糊地带,不能钻法律的空子。就像抄袭,很难通过法律维权,但抄袭肯定是不对的。

至于能不能违反道德,这个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我们的道德观是在不断发生变化。民国时期,画裸体肯定是伤风败俗,但现在画裸体几乎是美术生的必修课。艺术要发展,势必要突破一些现有的观念。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等诞生之处都是不符合当时的大众审美观。个人认为,只要不违正常的伦理观,应该对艺术多包容。

是不是只能传播正能量和真善美,也需要讨论。丑书作秀固不可取,也不会长久。但表达自己失落的情绪,记录一些社会阴暗面也是艺术的一部分功能。也有些艺术品,让人看了就会不舒服。但是不是要一刀切的废除,恐怕不能。

艺术形式是丰富多样、百花齐放的,一个人不可能全部了解和喜欢,对于不喜欢、不了解的艺术,保持一份尊重。有些艺术也不需要大众都接受,本来就是小众群体的艺术。有人喜欢,有人传承,顺其自然。

几乎每个国家对艺术都有审查和监督,我们看到的艺术已经“纯净”很多了。而且,很多传统的艺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都消失了。艺术是有生命的,新旧交替是自然的规律,让每种艺术更多的自然发展、消亡,少一些人为的打击、毁灭……





未来ultra


与其说艺术创新不如说是艺术与时俱进。艺术创新的底线是继承传统。否则艺术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艺术是有国界的,有民族特性的。好多人说艺术无国界,那是他们偷换概念,艺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是无国界的!比如说一个学中国书法的人去用毛笔写英文那不是创新!那是乱搞,为了博人眼球的!一个学中国水墨画的人偏偏去按西洋画法去创作也不是创新,那是乱搭!创新是在对某个艺术有着很深的造诣后,艺术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感悟!你没有艺术的深厚功力就去乱变,还说是创新,那只能是个笑话。当你把某个区域的艺术技能掌握后,是可以借鉴其他区域相同或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特点的!否则一知半解就去生拉硬抄那绝对不是创新?目前的中国,好多传统水墨画大家已经明白想创新必须在传统水墨画的底子上才可以!而不是中西同学!到头来什么也不是!

其次,艺术的创新不是刻意去做的事,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当你的某类艺术水平很高时,你对外界的认识不知不觉就加入到作品中去!很容易就出好作品!这种作品多了后形成新的个人特色!并被外界所肯定,这才是创新!这个被肯定的创新通常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定。当一个人没有一点艺术基本功就天天绞尽脑汁地想着去变,那不是创新!目前毛笔书法这类的例子很多!全是“大师”。

老老实实的把传统的艺术继续下去就是创新!不用刻意去为之,因为,人是新的,物是新的,思想也是新的!审美也是新的。继承就是在创新!继承就是底线!




骑摩托车与书法爱好者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显现,好的艺术需要与观众产生共鸣,以此来升华人们对视觉美的享受。

如果脱离了生活那将变得虚无缥缈,无从琢磨,亦只能自娱自乐。

所以一切艺术创新都是离不开生活,如触及这层底线即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艺苑国画课


水平到什么程度,底线随着水平走!那些艺术水准非常低的丑儿,时常弄出点花样来,标谤自己,刺激一下自己,认为是灵感,其实是胡闹。在中国瞎玩的人很多,时间长了便成了"一派"害人不浅。你能说这样的人没有底线吗?这样的水平本没有线,底线一词给他们用,可惜了!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功底,何来底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