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谁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红雨说历史


五代十国实际上是由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发展而来,那这个序幕可就是一场长戏了,得分几场大戏来说。

一、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安史叛乱最终被平定,唐朝为求苟且,任命叛军投降大将为河北广大的地区的节度使,后成为著名的河北三镇

那一年,叛军最后的首领史朝义突围北走,投奔镇守范阳的李怀仙,结果被李怀仙拒之门外,被迫自杀,叛乱被平定。唐朝为求苟且,任命叛军投降的大将李怀仙为范阳节度使、张忠志(后被赐名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这就是著名的河北三镇。与此同时,还有薛嵩的相卫节度使、侯希逸的平卢节度使,当时的河北、山东,几乎全是半独立的藩镇。

二、为了对抗藩镇,也为了保护唐朝的漕运生命线,之后的唐朝开始在内地各重要地区设置节度使,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唐朝全国范围内都设藩镇,总共四十八镇

为了遏制强大的河北三镇,以及对付后来极爱造反的蔡州节度使等等,唐朝开始大设节度使,用饮鸩止渴的方式强化其统治。譬如唐末被李克用掌握的河东镇,便是遏制河北三镇的重要力量。由朱温掌控的宣武镇,则既有平定蔡州的作用,更为了保护唐朝的漕运生命线。唐宪宗李纯做为唐朝中兴之帝,曾短暂统一全国,当时唐朝已经各处都是藩镇,全国四十八镇。唐宪宗一死,藩镇们就纷纷又起来了,进入一个大混乱时期。

三、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稳定期,唐懿宗继位后就爆发了与南诏的剧烈战争以及庞勋之乱,等到唐僖宗继位后,爆发了黄巢起义

唐懿宗时期的庞勋之乱,曾经短暂割据徐州,其残余势力在当地影响很大,后来很多人投入了黄巢军中。朱温的家乡砀山离徐州很近,应该说深受其影响。等黄巢起来后,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就投奔了黄巢,跟着黄巢从北方打到广州,后来又从广州北上,直到攻陷长安,黄巢称帝。庞勋之乱,黄巢起义,让本就半独立的各处藩镇更加独立,许多五代十国的建立者,在平定各处的叛乱中从平民而崛起。

四、唐僖宗时期,除了黄巢,各地叛乱风起云涌,很多流民、平民、职业军人等等在战争中崛起,共同将五代十国的大幕完全拉开

灭掉唐朝,建立后梁的朱温本是黄巢大将,后投降唐朝,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成为五代十国前期最重要的人物。后唐的始祖,晋王李克用,本是沙陀人,其家族凭借镇压庞勋之乱,又镇压黄巢起义而崛起,占据了太原,本是唐朝任命的河东节度使。吴国始祖杨行密,与三十六英雄而起家,占据了淮南。吴越始祖钱镠,以镇压浙江的叛乱而起家,占据了两浙。楚国始祖马殷,本是蔡州军出身,流亡到长沙建立了马楚。前蜀皇帝王建,本是忠武军出身,以镇压黄巢之乱以及投入禁军护卫皇帝而起家,后攻入成都,建立前蜀。南汉起于镇压岭南的叛乱。闽国起于唐末的流民军队。荆南高季昌本是朱温的义孙。后蜀后来占据了前蜀地盘,其开国皇帝孟知祥本是后唐的大将。南唐脱胎于吴国,是权臣篡位的结果。北汉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国家,本来是后汉灭亡后的残留。


星火辰


唐元佑二年(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诸多大臣,并投尸以黄河,史称白马驿之祸。二年以后唐哀帝李柷禅位于朱温,改国号为梁,唐亡。由此由朱温发动的白马驿事件不但葬送了大唐289年的国祚,同时也拉开了五代十国乱世之序幕。

唐末强藩林立,中央政府早已名存实亡,各藩镇都是自己住主,根本不理睬李唐皇室。朱温是群藩里实力较强的一个,他的势力主要在中原地区,他打败了当时的另一个军阀~李茂贞,抢到了唐昭宗及唐政府的一班大臣,于是他就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资本,直接控制了残存的唐中央政府。

朱温抢到唐昭宗后迁都到了洛阳,不久就杀死了昭宗,另立了个小皇帝~唐哀帝。朱温的行为遭到了当时旧门阀士族们的反对,朱温和他的手下都是草根出身,很仇视这些世家贵族,当时的他势力于中原一带,农业发达,所占地域也是诸侯中最大的,已具备称帝的条件,唯一缺乏的只是诸大臣的拥立。

即然旧贵族们看不起他,他又是武人出身,那就武力解决,对昔日的旧门阀和李唐皇室斩草除根统统杀掉。

白马驿之祸开了武人政治的先河,天子宁有种乎,兵强为壮者为之!成为了五代十国乱世的经典写照。


贺拔岳


是朱温,但是,他虽然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却是历史上最荒唐的“开国皇帝”

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朱姓皇帝并不是朱重八朱元璋,而是早他四百年的梁太祖朱温。朱元璋大杀功臣留下历史污点,但也有一定的历史功绩。可是梁太祖朱温就不同了,留下的完全是历史污点,没有一点点历史功绩。朱温生于公元八五二年,从小家贫,吃不饱饭。这一点和朱元璋那是一样一样的。就连前半生的经历也大致相同。后来朱温和哥哥朱存一起参加黄巢起义,从小打架练出的身手,外加黄巢的刻意提拔,使得朱温很短时间内就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起义军高级将领。后来黄巢大军攻入长安,黄巢派朱温守卫长安东线防区。在唐军的猛烈攻势下,朱温节节败退,眼看就有性命之忧。于是向黄巢求援,可是黄巢也自顾不暇,没有派一兵一卒来支援朱温。于是朱温和黄巢之间有了芥蒂。


公元八八二年,黄巢大军被唐军四面围困,眼看败局已定。早就和黄巢面和心不合的朱温抓住机会,率领自己麾下十几万大军叛逃黄巢,归顺唐军。唐僖宗对这支人马非常看重,于是封朱温为金吾卫将军,算是拥兵自重的一路诸侯了。第二年,朱温和唐军李克用部一起围攻自己的旧日上司黄巢。朱温进一步诠释了中国人的古老原则“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当初和唐军作战时屡战屡败,可是转过头和黄巢军作战时却屡屡得手,节节顺利。在朱温进攻下,本来大有可为的黄巢起义被覆灭了。剪灭了黄巢军队,朱温进一步剪灭了自己周边的各个封建势力,几乎统治了中华北方地区。势力大增的朱温有了和安禄山一样的梦想——进军关中,取代李唐天下。随着朱温“梦想照进现实”,黄河中下游地区却因为连年征战而苦受兵灾人祸。为了扩大势力,朱温连年征兵,留下的老弱病残也要缴纳很重的徭役和赋税。几乎家家破产,人人逃亡。


公元九零一年左右,唐王朝内部发生内乱,中央政府内部各方势力倾轧,争权夺利。朱温瞅准时机,果断进兵关中,击败节度使李茂贞,“挟天子以令诸侯”,小皇帝唐昭宗完全成了朱温的摆设。然而朱温并没有曹操的顾忌和涵养,急于称帝的朱温公然杀死了唐昭宗,又把30多个宦官和大臣杀死,尸体投入黄河。这下没有人敢指责朱温了,称帝之路完全顺畅。


公元九零七年,穷小子出身的朱温称帝,国号大梁,也称后梁。从此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朱温虽然也算是开国之君,但远没有朱元璋刘邦的远见卓识。坐稳了皇位,朱温就沉溺于酒色之中而不能自拔。别的皇帝好女色无非多几个妃子,多一些癖好而已。可是这位朱温皇帝却很特别,不顾人伦,让自己的儿媳妇以侍孝的名义长留宫中,供朱温淫欲。所谓上行下效,有这样无耻的老父亲,自然生不出多优秀的儿子来。几个儿子整天勾心斗角,还主动把自己妻妾献给朱温享用。那些儿媳妇也对朱温刻意迎奉,为自己的丈夫做皇帝而不懈努力。在这些图谋不轨的儿媳妇之中,王氏逐渐博得朱温欢心,朱温承诺将把皇位留给王氏的丈夫,朱温的养子朱友文。可惜这件事并没有保密多久,很快三子朱友珪得知此事,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联络自己的心腹将领,又买通了宫中守卫。趁着朱友珪妻子张氏入宫侍奉朱温的机会,偷偷打开内城门,于是朱友珪率军一举攻陷宫城,一路打进朱温的床塌前。


此时的朱温早已生病多时,看到朱友珪反叛又气又急。而此时身边的那些太监宫女早就不知躲往何处。甚至有些宫女不满朱温的残暴凌辱,主动给朱友珪做帮手指路经。朱温痛骂朱友珪不知人伦,谋杀亲父。朱友珪不称父亲而称“老贼”。历数朱温多年来的暴行和人伦尽丧的丑陋行径,痛骂之后一剑刺入朱温腹内,朱温一命呜呼。结束了自己丑陋的一生。终年六十一岁。

朱温一生起于草莽,本来有开国之业,可惜被他的短视和利欲熏心陷入疯狂,最后走向不归路,也是历史上最荒唐的“开国皇帝”。可惜可叹,令人扼腕。


用户103868692061


我是千夜,我来回答。

拉开五代十国序幕人,就是朱温。很有意思,这个被唐王朝赐名朱全忠的人,是大唐的掘墓人。朱温,本是黄巢的部将,因为投降有功,被封为宣武节度使,以汴州也是今天的河南省为根据地,扩充自己的势力。


唐朝末年,宦官乱政。天可汗李世民的子孙,被宦官废了立,立了废。但是李唐家族毕竟还是有血性男儿。唐僖宗之后的唐昭宗,决心力挽狂澜。


天复三年,他和宰相崔胤经过协商后,于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从河南把朱全忠招入长安,一举将数百名宦官全部铲除。宦官是灭掉了,可是皇帝也变成了光杆司令。大军阀朱温,要对付没有军权的光杆皇帝,真是太容易了。


朱温宣布放弃首都长安,拆毁了整个长安城,将唐昭宗迁到了洛阳。不久后,朱温把独孤损、裴枢、崔远等三十余名朝臣,带到黄河岸边的白马驿。朱温的心腹李振说:“他们浙西让人都自誉为清流,可将他们投入黄河使其变成浊流。”



朱温接受了这个建议,裴枢等文臣都来自世家大族,科举出身。他们被杀象征着唐代贵族制社会的终结。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全忠在新都汴州即位,成为后梁的太祖。有289年国祚的李唐王朝就此终结,五代十国拉开了序幕。

这是个非常混乱的时代,短短几十年中,中原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更迭,南方及其他地域有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国家轮立。引用一名作者的话来概括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终结了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最骄傲的唐王朝,却无法终结晚唐藩镇割据留下的战火与杀戮;这个时代崇尚武力与强权,文官政治遭清洗,儒家传统被抛弃,却开启了一个重文轻武、文官制度几近巅峰的宋朝。同样是乱世,但这个时代似乎没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直至三足鼎立的精彩与权谋,也缺乏南北朝时期那股直冲宵汉得苍莽英雄之气,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象,好像只有连绵不绝的战争与无处不在的阴谋与背叛。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五代结束,北宋建立。


千夜看世界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全唐诗一共将近四万首,此人其中占了三首。以非诗人职业出身也算是厉害了,要知道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几万首而几乎无一流传。


(《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尤其是十几年前某国际张大导演拍的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而使这首诗歌尽人皆知,尤其周董的一曲《菊花残》更是成为新世纪90、00后们的一个你懂的的梗。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黄巢是唐朝灭亡的主要推手。灭亡唐朝的后梁太祖无赖朱三朱温朱全忠朱晃就是黄巢的手下,可以说是黄巢真正拉开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序幕。

黄巢,曹州冤句人,今属山东菏泽。唐末起义军首领大齐皇帝,新旧唐书都记载他贩盐为业其实就是私盐贩子。黄巢五岁能诗也算个神童,可是长大后却是屡试不第。多次参加唐朝的科举确实没有考中,唐朝的科举不仅录取率低而且看中考生出身。黄巢出生不光彩又加上唐朝末年政治比较黑暗,所以黄巢在最后一次落第后写下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达了自己对唐朝的失望和现实的不满,流露出反抗唐朝腐朽统治的理想彻底的同唐朝决裂。


公元875年,黄巢和侄子起兵响应王仙芝起义在曹州造反聚众数千。当时曹州地区流传着一句谣言:“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在黄巢起事以后,听到这些谣言后那些无法忍受苛捐杂税而破产的百姓和流落各地的乱兵纷纷投靠黄巢。

很快黄巢就成了仅次于王仙芝的二号人物,但是双方蜜月期不长就结束了。原因是王仙芝小农思想发作受到唐朝的诱惑想招安投降,王仙芝要做宋江偏偏黄巢是个方腊式的人物。两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很难在一起长久,于是两个人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结果王仙芝招安投降不仅没搞成,还受到唐朝官吏的欺骗以招抚为名斩杀了王仙芝去谈判的大将。王仙芝怒而兴兵中了埋伏自己也兵败身死。王仙芝的手下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流窜各地大部分北上投靠二哥黄巢。黄巢接过反抗唐朝的大旗,继续造反大业。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率领部众流窜河南安徽苏北一带,不久黄巢派出的各支队伍在江西、浙西、河南地区被唐朝政府军和各个藩镇军队击败。

(黄巢流动作战示意图)

黄巢力蹙势穷于是便假装向唐朝投降,被册封为右卫将军。黄巢看到唐王朝和各地藩镇貌合神离甚至各自相攻。各地藩镇不仅不合力作战反而互相提防养贼自重,在经过对局势的判断以后黄巢果断的降而复叛。黄巢流动作战攻打浙江转道江西福建等地,最后占领广州割据两广岭南之地。

(唐朝岭南地图)

黄巢希望割据岭南并经营成自己的大本营,于是向朝廷提出条件做广州节度使。没想到转过年黄巢的部队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发生瘟疫十死三四,剩下的部下劝说黄巢北返。黄巢便帅余部经湖湘江浙过长江进攻扬州,后转入河南占领洛阳。黄巢所过地区的唐军和藩镇不是闭城不出就是开城投降,唐僖宗急招太监田令孜率领长安禁军防守潼关。



(影视剧中的唐朝禁军)

长安禁军大多数是长安富户子弟承平日久不经战阵,一听要出兵讨贼纷纷痛哭流涕担心不已,很多人花钱雇佣无业游民地方无赖替自己出征作战。《旧唐书》记载:“时禁军皆长安富族,世籍两军,丰给厚赐,高车大马,以事权豪,自少迄长,不知战阵。初闻科集,父子聚哭,惮于出征。各于两市出值万计,佣雇负贩屠沽及病坊穷人,以为战士,操刀载戟,不知敫锐。”

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果然官军一触即溃潼关失守。很快黄巢攻占长安唐僖宗逃亡川蜀,黄巢安抚百姓将劫掠的粮食财物分赐给贫苦百姓。得到了百姓的用户,黄巢宣称:“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黄巢占领长安,登基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黄巢派遣各军攻略四方,自己安坐长安。

唐朝急诏调动各镇节度使勤王,沙坨人李克用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派兵击败黄巢大将朱温。朱温向黄巢求救黄巢受亲信小人谗言不法救兵,并且严厉斥责朱温。朱温大为不满,唐朝乘机劝降朱温。朱温经过考虑后投降唐朝,被赐名“全忠”。不久又被封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和李克用以及各路藩镇大军合力攻击黄巢,黄巢被迫退出长安。黄巢军将财物丢弃于道路唐军争相抢夺,黄巢乘机焚毁宫殿从容退却。


(朱温像)

李克用沙坨骑兵战斗力强加上朱温熟悉黄巢军内部虚实,各地藩镇勤王军也陆续赶到。黄巢军一败再败,其大将李谠、杨能、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各率部下投降于老朋友朱温,大将尚让率部下万人归武宁军节度使时薄。黄巢率军退守山东曹州老家,在兖州附近再次被李克用击败。妻子儿子被擒粮草辎重损失殆尽,黄巢仅帅几千部下逃亡泰山。

最后在泰山虎狼谷黄巢眼看突围无望,让自己的外甥林言杀死自己投降。林言不忍黄巢于是就自刎身亡,(一说是林言见事不妙杀死黄巢打算带黄巢人头投降)。林言带着黄巢及子侄大将的人头打算投降时溥,路上被沙陀博野军所杀。博野军带着林言及黄巢的人头向时溥请功,时溥将黄巢的人头献给唐僖宗。黄巢的侄子黄浩率领残部流窜,号称“浪荡军”。唐昭宗天复年间进攻湖南,打算割据湖南。被当地土豪邓进思设伏杀死,黄巢起义彻底失败。


(虎狼谷也叫黄巢谷)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经过黄巢起义的打击唐朝维持统治的最后两点支柱也不复存在。随着唐朝中央禁军的消亡和南方财赋钱粮的断绝唐朝很快就灭亡了。

一是唐朝的禁军神策军基本被消灭殆尽,不得不补充倚重黄巢降兵降将和藩镇之兵。镇压黄巢起义的主力是沙坨部队和藩镇之兵。

二是黄巢起义军席卷江南打击了南方经济,切断了南方向唐朝朝廷输送的漕运。安史之乱以来未经破坏的南方经济一直为唐朝中央输血,经过黄巢的打击南方经济一落千丈。通过战乱继任的节度使们,也不再像以前派遣的中央文臣那样对朝廷恭顺听话。


(唐朝后期的各个藩镇节度使示意图)

不仅如此各个节度使治所通过镇压黄巢起义军,更加的藩镇化独立性大大加强。五代十国的各个开国之君也都是靠镇压黄巢起义起家,如后唐奠基人李克用、南吴奠基人杨行密、后梁太祖朱温、前蜀王建等。经过黄巢起义的打击唐朝的统治威信也彻底的荡然无存,黄巢的部下朱温更是以汴州为基地扩张势力,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并于公元907废掉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后梁。所以说是黄巢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五代十国地图)


湘泪飞蝶


既然是序幕,那就是还没有正式开场,比如说三国的序幕谁拉开的,你肯定会想到曹操、袁绍、刘表、孙坚等人,还有黄巾起义张角兄弟三人。其实他们到死也没有看到三国中一个国家建立。

五代的序幕也一样,必须从公元875年黄巢起义开始说起,因此说黄巢是拉开五代十国序幕的第一个人应该是没问题的。

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依靠各地藩镇来抵御和镇压黄巢起义,这期间里,各路诸侯借着镇压起义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逐渐形成了比较大的几股力量,比如梁王朱温、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等,在各路大神的联合绞杀下,884年黄巢被杀起义失败。

共同的敌人没有了,各路诸侯开始互相厮杀了,这是典型的军阀混战。在此过程中,原为黄巢部下的朱温实力越来越大,几次打败李克用和李茂贞,以河南为忠心占领了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他控制了唐朝皇帝,先是唐昭宗,被他派人杀害后又立了唐哀帝,两个皇帝都成为其手中的傀儡。

907年,年纪越来越大的朱温不耐烦了,虽然各地的割据势力仍在,李克用占着山西太原,李茂贞占着关中,刘仁恭占着幽云,王建占着蜀地,杨行密占着江淮、王审知占着福建、马殷占着湖南、高季兴占着荆南、刘隠占着两广,但是毕竟自己地盘最大呀。于是朱温迫使唐哀帝禅让(其实他早不想干了,能保住命就不错了,不过还是没保住),自己称帝建立了梁朝,史称后梁,他是梁太祖。五代十国开始了!



磨史作镜


朱温终结了唐朝开启了五代十国,但真正拉开序幕将唐朝送往灭亡的却是黄巢。

黄巢起义之前,唐朝虽有藩镇割据,但基本政令还是可以通行的,黄巢起义之后,地方藩镇趁机做大,唐朝为了安抚他们不得已封他们为王,而这些人所在的割据地已基本上不受唐朝的约束,他们实际上就是一个王国。

至于朱温就是在黄巢起义下崛起的一位藩镇,原本朱温是跟随黄巢起义的,谁知在后来他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转头投降了唐朝,被赐名朱全忠。

唐朝对他寄予厚望的忠诚他没做到,他想的是怎么取代唐朝。当上节度使后,他因镇压旧主有功被封为王,对此他还不满足,公元904年,朱温杀宰相,逼迫唐昭宗迁都,然后制造白马驿之祸,榨干唐朝以后于公元907年取而代之。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一般的情景下,都会将拉开战乱频仍,英雄辈出,王朝快速更迭的五代的序幕,认定为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

其实,真正拉开五代十国序幕的是另有其人,而且是一名文人,更是一名“嗜好”美酒和美女的诗人。

朱温的出场只类似于一场拳王争霸赛中获得参赛资格的选手,并且仅仅是拥有庞大比赛队伍中的一员,或者说,根据以往的经历是个得到组委会亲睐的“老实人”选手,而且是受组委会所有官员监督的选手,仅此而已。

至于那名“嗜好”美女且“酷爱”让美女用肩舆抬着他出行的诗人,却是随时可以让选手朱温出局的裁判。

他同时也是另一位重量级选手,武皇李克用的裁判。

他的名字和经历或许有些陌生,但他根据黄巢大起义的形势,依次向朱温和李克用签发了提前晋级的“内幕劵”。

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起义攻下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僖宗李儇被权宦田令孜裹挟,逃往四川。途中不断派出黄门使者,催促时任诸道行营兵马都统的郑畋,出兵平乱。

郑畋接令后,广发檄文,命各藩镇会于长安,围剿在长安称帝的黄巢。勤王的关中各藩镇不愿领兵轻离辖区,惧怕遭受黄巢大军重创从而削弱实力,行军时都磨磨蹭蹭,不愿当出头鸟。

唐僖宗也猜测出这种局面会出现,为了集合除藩镇以及凝聚藩镇之外的各方势力,抬手又赐予郑畋一大神器。但这一神器,郑畋还未善加使用,于公元881年(中和元年),郑畋获罪被降职贬往他地。

之后,唐僖宗重新起用王铎为宰相,兼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主管平乱事宜,上述的神器落入王铎手中。让我们看下神器上究竟写了什么。

“凡蕃、汉将士赴难有功者,并听以墨敕除官。”

诏书总共17个字,字字是黄金万两,一顶顶金光闪闪的乌纱帽。

只要王铎写上谁的名字,那他就是朝廷命官,就可以割据一方,招兵买马,扩充军备,征收赋税,任免官员。

王铎所拥有权利达至其人生巅峰。

与之相应的是,各藩镇士气大振,齐齐向王铎靠拢。


也就说,王铎此时身兼组委会所有官职,另加场内裁判和场外裁判。

已经是和当朝皇帝唐僖宗并驾齐驱。

而作为参赛的“老实人”选手和选手晋王,此时还在各自的困境和麻烦中寻找方向。

朱温出身寒微,自小好勇斗狠,不事生产,黄巢起义爆发后,参军入伍。到了王铎成为香饽饽时,即公元881年末,朱温已是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职位同州节度使。

公元882年,朱温受命攻打中原要地河中(河南孟县),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屡败朱温,黄巢爱将尚让一再掣肘朱温的增兵河中的计划,并不断用言语诋毁朱温,朱温一气之下,杀掉监军,投降了王重荣。王重荣以重大胜利战报的形式上报香饽饽、诸道行营兵马都统王铎。

王铎来到河中一番确认之后,大笔一挥而就,朱温成为一方藩镇,职位同华节度使,隶属于王重荣进行平叛。

朱温就如此简单的成为了唐朝的一名节度使。

同年,数月后。李克用进入到了王铎视线中。

游牧民族之沙坨族出身的李克用,身负突厥习性,善于骑射,专以盗扰边界为生,纵横山西北部,无人能降服这头单眼的“飞虎子”。手下的牙兵,多来自于沙坨族。其中包括还未成年的、日后的后唐皇帝唐明宗李嗣源,智将李存审,名将周德威,以及被后人传称为继项羽之后,千年等一回的神将李存孝。

如此豪华阵容,实力已是无边无际,无法掩盖。

却因背负盗名,不容于大唐。

驻守定州的王处存和李克用有姻亲,时不时会上书为李克用辩白,却一直得不到满意回应,直到王铎现身。经过名宦杨复光和受兵少困扰的王重荣一同举荐,身在河中督战的王铎再次秉笔挥毫,李克用加入大唐阵营。

至此,五代十国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

五代十国的序幕在王铎的笔下,几近渺无声息的拉开序幕。

香饽饽王铎却由此转战于政界之中。

王铎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王铎自幼熟读经书,遍习百家,以进士入仕,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唐僖宗即位,加右仆射。遗存诗三首,录在《全唐诗》之中。

史书记载,“铎有经世大志,以安邦为己任,士友推之。”

黄巢起义时,王铎当着文武百官之面,一语道出其坚决与大唐站在一处平定内乱的想法,"‘臣忝宰执之长,在朝不足分陛下之忧。臣愿自率诸军,荡涤群盗。'朝议然之。”

此话说的是掷地有声,然而并非独独讲与唐僖宗李儇听,而是明确与权宦田令孜,(时任皇帝的唯一军事武装左右神策军最高军事长官观军容使)。

然而,此话经过田令孜的刻意加工之后,就变了一番模样。

"王铎偾军之将,崔安潜在蜀贪黩,岂二儒士能戢强兵!"

此时,王铎肩负王朝存亡,唐僖宗予以驳斥,坚决支持王铎以文官统率藩镇拒敌。

事后,王铎破格擢用的李克用成为了黄巢的劲敌。

884年,黄巢兵败狼虎谷。秦宗权却又在蔡州称帝。

王铎遭受田令孜肆意污秽,被贬。在赴任途中,魏博镇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知晓王铎掌控全国兵马粮草将近三年,猜想王铎定然携带大量钱财,将其截杀在路途之中。

在王铎被杀之前,王铎身在众婢女环伺之下,又有数名健硕美女肩负小轿,前方家奴吹吹打打,乐悠悠的赶赴上任。忽然听闻夫人至后方即将来临,王铎立刻放下酒壶,从轿中一弹而起,命一切响乐停止,而后他自己则双手肃立,静立道旁,恭候夫人。

谁知,竟然是仆役们眼拙,认错了人。

王铎大笑,甩甩衣袖,再次命家奴吹起。

王铎,朱温,李克用,三人的崛起,从另一方面反应出大唐,曾经世界的中心——大唐帝国已经是病入膏肓,需要将集中在一人手中的皇权分离出来一部分,医治自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虽是大唐迅速败亡的主因,党争仅是辅因,藩镇割据却让两大因素集中爆发,虽然之后的历代皇帝竭力维持,不惜放弃诸同姓王的性命和军权,换来的不是大唐的中兴,而是只有后人对曾经强盛大唐的同情。


唐代丹药


朱温杀唐昭宗,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朱温最初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投降唐朝,成为宣武军节度使。后以河南为中心,扩充势力,成为唐朝末年最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白马驿之祸”后,代唐建梁,史称后梁或朱梁,唐朝灭亡,中国正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指的是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它们均为军事实力强盛的华北割据势力。但它们仅限于地方割据,很难统一全国。

十国指的是历时较长的十个政权,它们或者奉五代为正朔,自己称王,或者直接称帝。


五味社


拉开五代十国序幕者不是黄巢也不是朱温,正如同拉开三国序幕的不是张角、曹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是谁给了大唐致命一击,使得大唐再也无法支撑,天下丧乱不可制止的。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渐不振,确能安然一百五十年,依靠的是两点:军力,有一支实力不错的禁军;财力,江淮财赋源源支持朝庭。又有枪,又有钱,自然可以生存。


只要运河畅通,江淮财赋支持,唐庭就有钱

但是,这两点,却被同一个人毁掉了。

高骈,唐末名将。他算是唐庭最倚仗的支柱了。

高骈出身名将之后,他祖父是宪宗朝的高崇文。高崇文是谁,大伙未必记得,但“李愬雪夜下蔡州”大伙应该记得吧。李愬之所以能趁虚奇袭,要感谢崇文老爷子牵制住了叛军主力。



李愬雪夜下蔡州,要感谢高崇文的配合

出身好不够,高骈自小文武兼修,传说中的神技“一箭双雕”,他也能做到,可谓超级猛人。朝庭也不断委以重任。他西防吐蓄,收复渭州、河州、玉林关;南征南诏,一路收复交趾;讨伐庞勋、王仙芝、黄巢,也功勋卓著。

可是,在关键的历史关口,却连续犯下大错。

错1:贪功,致黄巢复起!

初,他部下猛将张磷破黄巢,各镇军纷至,黄巢破在旦夕,但高骈认为“哥一个人就够了”,劝返诸军。结果,黄巢趁机大破高骈。此后,一路北进,直破长安。



如此文章,竟出自高骈之手,讽刺

错2:割据淮南,率大唐禁军,断大唐财路

败后,高骈尤拥大军,足以再战,却避黄巢不战。唐天子最依仗的禁军居然不打了,急得连发诏催促。高骈呢,很有喜感,让人写了封《憿黄巢文》,气势恢宏,千古佳文,可是,就是不发兵。而且,还像泼妇吵架一样和天子对骂起来了,直把天子比作亡国之君。最后,干脆不玩了,割据淮南,不理朝庭。

唐朝之所以屡屡遭难而屹立不倒,就靠江淮财赋,淮南一割据,大唐再无财力了。

而整个残唐到五代前期,朱温军最嚣张,连李克用也被打得叫苦不迭,淮南军,是少有敢正面对怼朱温还不吃亏的人。这支军若依附唐庭,唐朝会不会日子好过点,还真不好说!




擅长“一箭双雕”的高骈,一箭射掉了大唐钱和枪两个大雕,。讽刺

因此,致使中央失去最后力量,天下最终分崩的,正是这位唐朝最信任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