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相关阅读:独家 | 他,创造了水仙茶饼,民国时名扬海外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一方水土一方茶。

地处闽西南的漳平,又名“菁城”,初闻其名,就会让人联想到青青茶园。正是这里的山明水秀,成就了这一方神奇的水仙茶。


作为中国乌龙茶的经典之一,水仙素以香幽味醇著称,且因制法不同而有闽南、闽北之分。

100多年前,水仙从建阳水吉,跨越山重水复,在漳平大会村落地生根。当地茶农的勤劳智慧,更是赋予了漳平水仙“如兰似桂”的天然韵味。它不仅融合了南、北的制作工艺特色,而且使用特制的木模,槌压塑造成方饼,诞生了独树一帜的乌龙茶类紧压茶。

和中国许多历史名茶一样,这方茶,见证了漳平茶业的百年兴衰。随着制茶技艺的成熟与传播,水仙在漳平这片沃土上开出了最美的“花”,诞生了“永发记”、“邓金记”等老茶号,它们把水仙茶的香韵播撒向远方。穿越历史的铅幕,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

从双洋镇大会村到中村,再到南洋乡,制茶技艺藉由亲戚、师徒间的言传身授得以代代相传,并牵引出了

三个家族的百年故事……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上篇)


大会村游家:


缔造与守护大会村,

在双洋镇的大山深处,

水仙茶第一缕茶香开始的地方。


老游家的茶


从漳平市区到大会村,约有1个小时的车程。

大会之于漳平水仙,就如同尧阳之于安溪铁观音,天心之于武夷岩茶,是“神圣”的发源地。一路我们沿着208省道行驶,快到大会村村口时,公路换成了盘山公路,海拔也开始爬升。

“前面就是我家了。走,先进去喝杯茶。”游柏尧下了车,带我们朝一栋红瓦白墙的房子走去。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老游给我们泡了一款新做的秋茶。“喏,闻闻看,典型的兰花香。”他掀起杯盖,递了过来。纯净优雅的茶香,在水蒸汽的透发下,如兰斯馨,使人愉悦。柔软明亮的叶底,边缘覆着鲜艳的朱砂红,使茶汤呈现出亮丽明澈的橙黄色。

“这都是按照祖宗传下来的方法做的。按照传统制法,漳平水仙的发酵度介于闽南乌龙与闽北乌龙之间。”老游的语气很是自豪。“不过,做法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是看原料。”

站在屋前的田埂上眺望,不远处的山坡,露出了茶园的一角。这一幕,既熟悉,又让人兴奋。

水仙,100多年前,从闽北一路向南移栽到这里。在它身上,蕴含了一个家族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石岽古”刘永发


一条唯美的竹荫小径,把我们引向了游家的茶园。

茶园依山而建,脚下是梯田,上面是树林,构成鲜明的层次。“等到明年开春,禾苗种上去,茶树发了新芽,野花也开了,非常漂亮。”老游两手插着裤袋,腿脚十分麻利,身子保持前倾,以适应渐升的坡度,三两步就跨了上去。

他说,这都不算什么,老祖宗更厉害。小时候,老游常听爷爷(游积盛)说,刘永发个子不高,皮肤很黑,走起山路来,如履平地,跑跳都非常灵活。于是,乡亲们都叫他“石岽古”(漳平当地方言),也就是石鳞。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老祖宗30多岁出去闯世界,到了建阳水吉,看到那里茶卖得很好,就带了几棵回来种。茶树种活了,做出来的茶,既不忘闽北原产地的传统,又注重闽南地区的口味,很受人欢迎。常常是茶还没做好,客人就在家里等着买,供不应求啊。那时候,一斤茶可以卖两块光洋。一块光洋有多大?那时可以买一整担谷子哩!”

一边走,一边听老游讲古,不知不觉地,我们走过了一大半。路上,我们问他,当年刘永发最早种的那批茶树是否还在。他说,刘永发最早种水仙的地方其实并不是这里,而是距离此处约3公里的牛林坑,那才是“源头中的源头”。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我们提出想去看看,他摇了摇头说:“那边已经没有茶树了,存活的都移出来了,而且现在没有路可以进去,杂草杂树把路都长满了。就算能走,也很危险。”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我们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茂密的山林,就像一张巨大的幕布,严实地遮蔽了后面的所有细节。终有一天,牛林坑里的旧畸会被永远地封锁在荒烟蔓草里。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继续往上,老游的脚步在一棵大树前停住。他面前的几列茶丛,枝条上青苔历历,并纠结着丝络状的寄生植物,时间一览无余地写在了上面。“它们的树龄都有50多年了,是我爷爷种的。不幸的是,他在前年过世了。”老游轻抚了下枝叶,是惋惜,也是怀念。


老枞守护者


牛林坑没去成,我们未免感到有些失落。但是,当一片一人多高的茶树,出现在眼前时,把我们的情绪又调动了起来。

“这片老枞水仙是我同族的游华东从各地( )移栽来的,约有1200多棵。树龄基本都在70年以上,也有不少是超过百年的,有几棵就是牛林坑的。”老游的话音刚落,我们就兴冲冲地奔了过去。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这些树的树干看起来有碗口大小,最大的一棵,直径足有海碗那么粗。枝条上,稀疏的叶片,在寒风里摇曳,更添了几分萧瑟。倒是黄白相间的茶花正热闹地绽放,给沉浸在严冬里的茶园带来一抹暖色。

和游柏尧一样,做记者出身的游华东,也是刘永发的第四代传人之一。论年龄,他比游柏尧小16岁,若论辈分,游柏尧应该叫他叔叔。水仙这棵传奇的茶树,对于童年就泡在茶香里的他,不仅牵系着他心底那份特殊的感情,也有着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他长年累月地游走于各个产茶的乡镇,为拯救日渐消失的古茶树而奔忙。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家里的老茶树是连成片的。每逢茶季来的时候,母亲跟姐姐都会扛着梯子去采茶,父亲和哥哥留在家做茶。我呢,就负责把茶青挑回来。”在他的成长记忆中,矮枞和高枞散发出的香气不一样,高枞水仙那独有的高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从茶园到家,大约有1公里的路。在把茶青挑回家的过程中,人在走,叶片也在发生碰撞,相当于摇青已经开始了。矮枞茶,挑到家,还闻不到香。高枞茶,挑到半路,就非常香,做出来的茶,很有韵味,回甘也很好。”

茶季结束后,把茶卖掉,就是游华东新学期的学费。“那时,(水仙)茶饼做得要比现在来得大,一包大约20~22克,一斤就是24~25包。所以,我们卖茶从不用称子,要买几斤就数多少包给你。而且从小父母亲就跟我说,做生意不能缺斤少两。卖茶的时候,我就多给人家一两包,重量就绝对够了。”

随着他长大成人,越来越多的水仙茶树也正慢慢老去,甚至消失在刀斧下。每当他看到一株又一株的老茶树被砍去,留下一堆枯槁的枝叶时,心如刀绞,“就像在割我的肉”。“每年都有老枞在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只要看到谁家有老茶树,我就劝他们不能砍,要保护好。结果,没多久,树还是被砍了,毕竟我总不能挨个儿地去劝吧。”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无奈之中,他所能想到的唯一拯救办法是:移植。“既然劝说无法阻止老茶树被砍的命运,那我就花钱买下来。”于是,从2012年开始,他请来专业农艺师,把他发现的老枞茶树,陆续移栽自家的茶园里去。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根系,他常常是把茶树根系周围2米的土层也一起挖走。这样,成活率就会大大提高。

“就像现在这个季节,茶树进入冬眠,直到来年小阳春前后,都是最适合移植的。因为这时茶树体内的新陈代谢近乎停滞,对水对肥的需求量都比较低,移栽起来就容易活。当然了,这样做,伤根在所难免,但至少树还活着,总比没了好吧?”

这片老枞水仙,是他多年来的心血,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作品。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从城里回来,精心地给这些老枞除草、防治病虫害,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再过3年,这些老枞会重新焕发生机。那时,你们再来,它们就很漂亮了。”他还要把这片老枞变成古茶树母本园,并在此基础上再修建一个茶文化公园。“等到我老的时候,就坐在老茶树下,一边喝茶,一边晒太阳,回忆着童年的茶香往事。”他的想法,实在浪漫。


传家


在茶园里逛了近2小时,再回到老游家,已接近中午。

与老游家紧挨着的一栋老厝,是他家的祖房——衍庆堂。天井里,摆着一张漆色斑驳的圆桌。我们围坐在桌前休息,游家大嫂热情地端出一碟自己做的酸枣糕,老游又泡起了茶。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这时,温暖的阳光正慷慨地往天井里倾泻,不安分的光点也倏地跳上了圆桌,留下一片影影绰绰。在老厝里,喝古早味水仙,吃农家酸枣糕,看日移树影,甭提有多惬意了。我们不禁打开想象:百余年前的某一天,刘永发是不是也曾坐在这里,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呢?

“对了,给你们看两样东西。”他好像突然记起了什么,连忙站起身,朝厅堂走去。“咔擦”一声,他打开旁边一扇木门的锁,从里面取出两只一大一小的竹匾。深褐的竹色,透出了年代的久远。“这是刘永发以前用过的工具。”老游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们,如同捧着一件传世之宝。

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从昨天漂流到今天。于是,它们在无数次的使用中,延续着一个家族的血脉。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还有这枚印章,更珍贵,是我们家的镇宅之宝。”他从手机里调出一张照片。“永發:甯洋大會鄉七星岩自採正岩水仙發售。”他逐字地念道。“当年为了方便销售,做回头客的生意,祖宗把关于茶的信息详尽地印在了包装纸上。”虽然只有区区18个字,但包含的信息量却非常丰富:“一是原产地,宁洋大会乡七星岩;二是品种和工艺,源自闽北正岩水仙;三是产销者,是刘永发。”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茶叶品质可追溯体系”的最原始形态。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游柏尧姓游,祖先却姓刘。刘游两家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原来,在大会村,刘游两姓实际上是一家人。据传,刘家因招了游姓人入赘,两家人便共同建造了一座祖祠,供奉着两姓共同的祖先,意味着刘游两家不分彼此。

于是,在刘永发去世后,他唯一的女儿刘金娣就继承了这枚印章,也继承了他的制茶技术。游柏尧、游加豪、游华平、游华东等游姓后人,制茶技术都曾得到过刘金娣不同程度的指导。尤其是游柏尧,深得刘金娣的垂青,手把手地教他做茶。他出师后,刘金娣便把手中印章交予他,并嘱咐他好好传承。

独家 | 100多年前,史上首块水仙茶饼在这里诞生

如今,这枚印章还完好地保存在游柏尧女儿在厦门的家中。2008年,游华东成功地注册了“永发记”的商标。“永发记”的百年故事,还将续写。

在返程的途中,我们看到刘游合奉的宗祠,刚刚被修缮一新。游柏尧、游加豪兄弟,正站在香案边,燃起两只红烛,虔诚地奉到祖先牌位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