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德教碑看古人如何育人:好的教育,离不开以身作则

从一块德教碑看古人如何育人:好的教育,离不开以身作则

德教碑

寒假将至,南阳中小学已进入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如何,既检验了学生学习成果,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古代没有统一的期末考试,但对那些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潜心育人的老师,弟子们往往筹资树德教碑以感念师恩、彰显教绩。在宛城区红泥湾镇发现的一通清代德教碑便是如此,碑刻不仅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而且碑文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以及为人师表者自身的仁孝礼义等品德,在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高为师,刻苦学习成宿儒

这通德教碑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网友“天赐寨主人”特意拓下了碑文,“碑文文辞优美,且以实例论证,很有教育意义。”该德教碑为在道光二年(1822年)中得举人的赵炳蔚之弟子们所立,碑文简要讲述了赵炳蔚生平,包括治学、教书育人、孝敬父母及为人处世等。

碑首“春风时雨”四个字,便表明了此碑是要称颂师长的教诲。“先生讳炳蔚,字灿如也。世居宛郡东曹家庄,南峰其别号也。夫天资粹美,喜怒不形,气量汪洋浑厚如万顷之波,人莫得窥其涯岸……”赵炳蔚字灿如,世代居住于南阳郡东曹家庄(今红泥湾镇曹庄),他是个一表人才、天赋异秉的人,其胸怀十分宽广,因此弟子们认为其“气量汪洋浑厚如万顷之波”。

赵炳蔚幼时学习,诵读若遇到难点,便立窗前听别人读,以此来增添见识,一番努力后终于成为一代宿儒。“初应童子试,辄列前茅,弱冠即补弟子员,寻食廪饩,道光壬午乡荐亚元……”从这几句可以看出,赵炳蔚在童试中总是名列前茅,20岁递补弟子员,因此享受官府所发的膳食津贴,在道光二年乡试则中了举人,且名次靠前。

“天赐寨主人”告诉记者,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有赵炳蔚,“不仅他本人中举,他的门生里也出了好几个举人,县志均有记载。为他立德教碑的弟子多是有成就的。”赵炳蔚家境贫寒,虽然中了举,但三次赴会试未中,便毅然决定以教书为生。


从一块德教碑看古人如何育人:好的教育,离不开以身作则

县志上关于赵炳蔚的记载


身正为范,品德高尚名四方

该德教碑不仅简要讲述了赵炳蔚就学及参加科考过程,更重点讲述了他孝敬父母及教书育人方面的事迹。

赵炳蔚对父母极为孝敬,父亲有病时,他精心侍奉,“汤药必尝而后进”。当时正是隆冬天气,他晚上也起视探问数次,“子弟欲代其劳,先生曰非亲身之心不安也”,子弟想替替他,他却说自己不亲自照料心下不安。赵炳蔚的母亲身体一向强健,偶得疾病,他获悉后赶紧从教学的书馆回去时,母亲却已经去世,他因此引以为憾,服阕(古代三年之丧满)后仍戒荤酒数年。不仅孝敬父母,赵炳蔚对他人也非常厚道,本族有贫困者,他动辄予以资助,不在乎自己衣食足不足。

赵炳蔚名气日渐大起来,前来就学者“履满户外”。他教学遵照鹿洞成规,“循循善诱”,因此,南阳、唐河、方城等地方,“考试冠军者,大半出其门下,凡经先生口讲读书者,皆能卓然成立,若孝廉胡润之、李吉甫其尤著也。“有人请教赵炳蔚何以能培养出众多有成就的子弟,赵炳蔚说,他依据就是“圣门因材施教、孟子勿忘勿助”。尚书许滇生是赵炳蔚考举人时的主考官,对赵炳蔚很厚待,有人想通过赵炳蔚托许滇生办事,不肯攀附别人的赵炳蔚却笑着拒绝了。他有五个儿子,其中一个是廪生、一个是郡庠生;五个孙子都以儒学为业。由于两个儿子先后死去,赵炳蔚家境渐渐困窘,但“先生处之晏然也。设帐四十七年,终日危坐未尝有惰容”。这样的先生的确令人尊重,与其同年中举的一名名士即称赞他“德盛礼恭”。

高中教师、南阳书画家赵显志是赵炳蔚后人,他说,先祖赵炳蔚的事迹,家族一代代都传颂了下来,赵氏后人在医学、文学、艺术、教育等行业都代有才出,“可以说先祖赵炳蔚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方面,都让我们都受益匪浅”。(李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