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门峡的广为人知的历史有哪些?

三门峡市做为河南省的西大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将华夏民族的历史上溯到7000年前;庙底沟遗址则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龙山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北阳平遗址则有可能与黄帝有关,已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之首。故而也可以认为,最早的中国其实就是从三门峡走出去的。

关于三门峡的广为人知的历史有哪些?

三门峡古称陕州,地处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号称“两京锁钥”,在五代之前地位十分重要,境内至今尚存的“崤函古道遗址”,做为丝绸之路上的唯一一处道路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门峡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春秋战国之中,秦国便在此建立了函谷关。函谷关成为山东六国进攻秦国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关隘。而秦国则据此或防守,或东出,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关于函谷关,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和典故,比如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终军弃繻、玄宗改元等,相关的诗文更是不计其数。

关于三门峡的广为人知的历史有哪些?

正因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三门峡很早以来就成为重要的政治、军事或地理分界线。所谓山东六国,其山即指三门峡境内的崤山;关西之关即指三门峡境内的函谷关。古书上所说的山和关都是特指崤山和函谷关,只是到五代以后随着长安和洛阳地位的下降,山和关的含义逐渐转移成了太行山和山海关。

除了山和关,三门峡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那便是陕塬。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召公主西,周公主东,这是陕西作为地域名词第一次出现。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鉴于三门峡地区的重要位置,于759年在陕州置陕虢华节度,次年改称陕西节度(虢州、华州皆位于陕州以西)。这是陕西做为行政区划地名首次出现,其后宋代设陕西路、元代设陕西行省,陕西做为省名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三门峡的广为人知的历史有哪些?

三门峡在春秋中期以前,曾经存在一个重要的诸侯国——虢国。虢国的历史比较复杂,先后有五个虢国。简而言之,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他的两个叔叔分别于西虢(今陕西宝鸡)和东虢(今河南荥阳),西虢后来不堪犬戎的骚扰,东迁至河南三门峡称为南虢,而留于原西虢故地者,后人称其为小虢;东虢则被郑国所灭,其后裔被周平王封于山西平陆,称为北虢。但北虢仅为子男小国,依附于南虢,所以有人认为南北二虢实为一虢。北虢和南虢于春秋中叶先后被晋国所灭,留下了“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年遗恨。关于虢国的详细历史,可关注小编头条号,阅读小编关于虢国的一篇详细文章——《 》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的渑池之会也发生在三门峡,这个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再赘言。

关于三门峡的广为人知的历史有哪些?

1952年,陕州专区撤销,后来随着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三门峡市正式成立。三门峡在那个年代,其知名度很高,一点也不输后来的三峡。195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支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高潮,全国人民从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对三门峡的建设给予帮助。随着陕州城的拆迁,三门峡市从无到有,一天天变大、变高。今天的三门峡人,来自五湖四海,很多都是当时从全国其他地方支援过来并工作定居于此的。后来随着三门峡工程的调整,三门峡的城市发展规模也做出了调整,1961年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隶属洛阳专区,直到1986年重新升为地级市。

三门峡历史上也产生过很多名人,比如唐代的名相姚崇、上官仪及其孙女上官婉儿,五代时十国之一南平国的割据者高季兴、近代大翻译家曹靖华等等。

关于三门峡的广为人知的历史有哪些?

三门峡市虽说是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但是与古老的虢国、弘农郡、陕州一脉相承,具有光辉而灿烂的文化,值得每一个三门峡人为之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