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农村把栓牛的绳子叫“振”,这个是方言还是有特殊意义啊?应该怎么解释?

徒劳龙


浏览下其它回答,只能说头条中胆大的人真多,呵呵。

牛是人类驯化较早的动物之一。在农耕社会,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宋代仁宗以前,各个朝代都有禁止私宰耕牛的法令。

牛在中国文化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勤劳、力量和财富的象征。踏实肯干的人叫“老黄牛“,称人强壮叫”力大如牛“,执拗叫”牛脾气“。”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旧时小康人家的标配。股市大好,称作”牛市“。牛所用的”佩饰“自然不能太随意,都有专用的名称。

提问者说把拴牛的绳称为”振“,并不是一地的方言,而是古汉语的遗存。现在洛阳、南阳及许多地方还把拴牛羊的绳子称为”振“或者”振子“。不过这个“振”只是记音,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纼”(zhèn)。

纼,《说文解字》:纼,牛系也。,即拴牛的绳子。牛也是古代君主祭祀祖先的重要动物,称“太牢”。

及迎牲,君执纼。——《礼记·祭统》

意思是:祭祀太庙的时候,要由君主亲自拉着纼子把牛牵到太庙前。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提到牛纼的句子也不少,如

黄牛孛犊子挽纼断,两脚蹋地鞋麻需断。

顾其才力非当对,犹以一发纼十牛。

前军奔交兵,后马走断纼。须臾声金收,万噪快一俊。

近午牛背热,出耕须及早。解纼休树阴,念此觳觫老。

牛吒吒,蹄趵趵,枯萁啮尽芳草绿。自晡薄夜不满腹,撷菜作糜豆作粥。

饲饥饮渴两已足,脱纼解衔就茅屋。不愁饥肠雷辘辘,风檐独抱牛衣宿。

丁男长大牛有犊,明年添种南山曲。

军书间旁午,陟冈揽牛纼。揭阳指烟郭,瓦屋故人近。

勒碑镇回纥,歌诗谕猃狁。揽握有全筹,视君马前纼。

因此可以负责地说,那不叫“振”,而应该写作“纼”,还有一个异体字“䊶”。你大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牛纼子”不但不是方言俚语,而且是正正宗宗的古汉语遗存,实实在在的中原正音。


湍水钓叟


之前写过一个“用一句话说明麻雀在你们那里的方言叫什么?”的回答,受到头条条友们的热捧。今天,和大伙探讨一下河南洛阳农村把栓牛的绳子叫“振”,这个是方言还是有特殊意义?应该怎么解释?


中国的地面这么大,民族和人口又这么多,一个栓牛的绳子在各地方言叫法上肯定也是很多。河南洛阳的农村人叫它“振”,我们这边的老农民还叫它“龙头”呢!地域不同,习惯不同,多少年的口语言传就沿用着自己地方上的叫法,这说明什么?当然是地方方言嘛!

在汉语词汇中,牛马等大牲畜的缰绳统称为马勒或者马辔,马和骡子的由嚼子和缰绳组成,牛的则有缰绳和鼻栖。


“振”,在新华字典中总共有“摇动、挥动”~“奋起”~”救”~“振动”四个解释。想来用“挥动、摇动”说明河南洛阳的农民把栓牛的绳子叫作“振”是啥意思还是比较合理的。农民在使用耕牛拉车拉犁时,可不是就要通过挥动或摇动栓牛的绳子来控制耕牛劳动做活吗?

方言就是方言,方言中的道理就是别无道理的地方道理。就比如说人家山东邹鲁地区的方言中把栓牛的绳子叫“纲绳”,山西吉县的农村人把放牛说成是“掇牛”,安徽合肥的周边把水牛中的公牛叫“古牛”,四川方言中把母牛叫“沙牛”或者“牯牛”,而广东人在粤语中把母牛称呼为“牛乸”等等。我们除了感叹中国地方方言的众多和神奇,就只能感叹自己所不知道的方言太多太多、在方言上的见识太少太少了。




树克叉上估兑着俩鸟,母鸟说:格义人,往边启估兑估兑,把俺哩毛都弄枯处了。公鸟说:看你那不竹贵样,枯处了补拉补拉不斗光牛了!鞋活啥勒鞋活!前些年一位河南农民到我们这边包地种棉花时,用方言给我讲的这个段子,很有意思嘛!


乡村萤火虫


你说的这个“振”不对。洛阳农村把这个拴牛的绳子就做(zhèn)纼!应该是这个字。这个洛阳农村的叫法是最标准的称呼。

按中华字典解释“纼”这个字面意思是

1. 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  2. 牵引灵车的大绳子。

中华五千年历史。早就有古诗词对纼的解释!

例如

纼,牛系也。——《说文》

及迎牲,君执纼。——《礼记·祭统》

牵引灵车的大绳子

纼,牵车绋也。——《篇海类编》

又如:纼棺(用绳子把棺材引起)

《礼记.少仪》:"牛则执纼﹐马则执靮。"后以为牵牛之典。 2.谓牵引灵车的绳索以助行进。古代送葬的一种礼节!

洛阳作为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流传下来的也不足为奇!所以洛阳农村所说的牛纼完全没有问题。也可以说洛阳农村都是文化人!我们现在很多人对这些中国文字的学习太过于浅薄。需要加强学习!!



豫见乐妮


哈哈哈哈,是叫振!从角上盘下来,从横穿过牛鼻的方形铁环提上去,当中由小圆铁环连接,这段多用本家牛皮制作的绳子相连,小铁环中穿一根细麻制做的粗绳,长短约二,三米,这就是振,起到骡,马缰绳的作用。家牛也有野性,其鼻处感应灵,稍一勒而知疼,使听话受策应。洛阳北依邙山,西靠末端秦岭,多的是丘岭地形,大坡小坡路不平。在几十年前,机械化不太施行,耕牛是个宝,农民离不了。犁地耙地多用双牛,用架子车拉水送粪运庄稼,套单牛就行,牛在劳作中,振就起了大作用,套牛是这样的,用一领Ⅴ字形臂粗去皮磨光硬木树杈制成套,两末端有铁环,Ⅴ形木套倒扣牛项上,两根长粗拉绳,分左右一端系铁环,一端系农具,套上铁环出两根小绳系项下,这是脖绳,再往后半臂距离,两根拉绳之间,向下经牛前腹部,扯连一根绳兜住,这是滚头绳,脖绳和滚头绳都是为了防脱套,便于牛使力,松紧要适度。把牛套好,就开始劳动,人手多时,由老弱妇幼前面拉振,牵牛鼻子,人手缺时,不用拉牵,把振从右旁边,扯梆到农具上,不够长可接绳,操作人握贴于柄干上,行进中往左拐弯,掂起振绳抖打牛身,口喊嗒嗒嗒,牛自动拐左岔路,如果往右拐弯,收紧振绳,曲其颈,口喊咧咧咧,牛自动拐右岔路,农人寂寞娱乐少,常和牛说说话,好似对牛弹琴呢,有时和牛开玩笑,嗒嗒者,咧咧者,你脚踩住我蹄子!哈哈说错成反话啦,想让牛站停,喊窝字就行,朝阳沟戏里有一句,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农民边驾车边唱,戏文中的我字一出口,老牛就站停,真听话呀,如果想让车后退,又抖动振绳,口喊哨哨哨,牛自动退着行。牛出了大力,农民知道把它们心疼,走到半坡该让歇就站歇,拉动振绳,牛退一步,主绳不绷紧松一松,上坡用一根背带挂肩膀上,为牛省力,扬鞭在空中甩响几下,舍不得真打。牛的贡献大,伙食却很差,夏秋吃些树叶青草还算好,冬春肚里只有干黄的麦桔料!婚配上也不幸福,一般都说家牛腼腆,打一百鞭子不起性?不对!有谚为证,牛X心,驴X胯,好小伙Ⅹ不了一大拃,牛的生殖能力超盛。牛还有一项好处,过去有人落水掉井,捞上来半死无命,把人面朝下,抬起来牛背上一搭,扶跑,吐水又起心搏,胜过现代的医生。牛的一生很苦命,三天三夜讲不清,比如人受了别人大恩,常说来世变作牛马来报答,这可是狠话,还有。。。。。。哎呀,我老婆叫我有事,不写啦。


俞远通


牛纼儿、我也是听农民这样说的,但不是单音“纼”要加儿化音的,加了儿化音就叫”纼儿“洛阳方言:想起来一阵儿、把一去掉,只念“阵儿”就行了,这个纼很形象,纟旁加一个引字,就是用绳子牵引的意思,如老乡所言:再凶的狗、弄个纼儿就老实了,意思是再厉害的狗、拴根绳就能牵走了!


吃镆就菜


经过了解,河南洛阳地区确实把栓牵牲畜用的绳索(缰绳)叫做牲口(振),至于牲口(振)的用处不单单拴牵之用,还是用来控制牛马这些牲口的,所谓“振”有牵引抖起的意思,有的地方也用“镇”来解释,是提醒和警告的意思。


牛马驴骡在古代只有牛驴作为农耕时代的劳动役用,农业还是以牛为主,驴子只是做辅助的劳动生产。马和骡一般只作为军用。

大家知道在农业不发达的古代都是以牲畜为最大的劳动力,比如耕田我们主要依赖耕牛,运量托货以驴子为主,以为驴子有超强的耐力,不管是爬山还是涉水都可以完美的完成。另外就是马和骡子,马在古代主要是装备军队的,它们主要是冷兵器时代的战马,骡子则作为军队的运输主力,当然在没有出现杂交的骡子之前也会使用马和驴子。

在古代拴牲口的绳索绳索被称作“絏”、同“绁”(音:XIE),又或者叫做“缰”,也就是在民间称作的“缰绳”,都当做拴牲口的绳子讲,所以会有“信马由缰”这个词语。对于“振”这个叫法来说是比较小众的。

我是聚能三农,请大家关注我!

聚能三农


牛僵绳叫牛(ou)振子,麻雀叫小虫儿,蛇叫长虫,天牛叫老水偶(ou)――河南南阳


老刘啊你好


镇,镇子,我们这儿专指马骡驴的嘴里的嚼子。缰绳就是牵着马骡驴牛走的绳子。牛鼻子穿透后用铁木棍扎起来,那叫鼻拘。


花甲童心1


这种称呼在河南区域比较普遍吧。也可以称为“镇子”,有镇控、征服的意思,是操控、役使的工具构成。


楚地汉风


桢绳,

桢,木桩子,农村用来拴住家畜。

我们河南人喜欢简单,能少就不多!

简单粗暴又快乐!

硬核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