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快成熟时把穂以上秸秆砍掉能使玉米籽粒长的饱满,是真的吗?

沧海一柱在农村


首先,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要注意操作的时机,授粉完成就可以去头,太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该方法理论上有增产效果,实践当中也是有效果的,但不是特别明显,跟投入不成正比,

但其还有另外两个好处,

1、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玉米去头以后,遇风灾时玉米植株受力面明显减少,重心明显下移,能更好的减少玉米的倒折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倒折率比较高的白轴品种,效果尤其明显。

2、减少蚜虫的发生,特别是一些大雄穗品种,后期雄穗易生蚜虫,

还有就是玉米授粉前(抽雄时)间行去雄穗,但近年黄淮海生态区连年高温,花粉本来就捉襟见肘,再去掉一行雄穗就更加不够用了,所以这个方法在黄淮海地区有巨大的风险性,既不经济,又不实惠,还有风险,不建议操作。

即使是玉米授粉后,实际操作价值也不大,关键是太费事,田间温度正高,玉米又刚授完粉,又热又剌又痒,除非个别试验地块,一般没人去搞这个,

还有,正确的使用化控,一样可以减少玉米的倒伏及倒折,而且方便省事的多,

另外,促进籽粒饱满也得有籽粒才成,如果由于前期授粉不好,玉米雌穗顶端根本就没有籽粒,也是无从饱起。





玉米真棒


玉米快成熟时,把玉米穗以上的秸秆砍掉能使玉米籽粒长的饱满,是真的吗?答案是真的!这个措施对玉米生产和高产效果非常好。
没有实际试验过,或者不懂玉米种植的人,很容易讹传讹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但是我是经过多次的试验和对比后,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对于玉米的丰产是非常明显的。我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9年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选取的是同一地块的,十平米见方的同一品种。试验后的增产效果能达到10%以上。


那么为什么能够增产呢?原因有三个:

一、减少病虫害发生。

首先我们种植玉米的老乡都知道,玉米的天穗是玉米的雄花,一般授完粉后最容易发生一种虫害,也就是蚜虫。发生蚜虫危害之后,往往天数变成黑褐色,然后大量的蚜虫粪便会让天穗变成黑色,产生霉斑,落到玉米的茎叶上面,黑色的霉斑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另外,因为蚜虫的蜜露带有甜味,容易吸引各种害虫和细菌繁殖,对玉米后期的生长极为不利,而通过砍掉或者隔行抽雄这一措施,可以减少发生蚜虫的几率。

二、减少营养消耗。

大家知道,玉米的营养主要来自于根部吸收的养分,玉米在授粉结束之后,上部的叶片和雄穗已经毫无意义,也不能够产生任何玉米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时候砍掉这部分茎杆和叶片,可以减少对肥水的浪费,让有效的肥水最大限度的对玉米籽粒进行营养补充,让玉米的籽粒更加饱满。

三、减轻倒伏危害。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玉米大多都是密植型,授粉结束后,砍除上面的秸秆,对于玉米田的通风透光,减少田间郁蔽有极大的好处。有效的通风透光可以很好地促进玉米后期的籽粒灌浆,实现籽粒的饱满。

四、如何正确操作。

这个办法很好,那么该如何操作呢?其实一种办法是在玉米没有完全抽出雄花的时候,可以采取隔行剪除的办法,这样可以促进玉米雌花的加速分化,减少养分损耗;第二就是在玉米授粉结束,将玉米穗上部茎杆砍出。


说了这么多,估计朋友们可能要问了,既然这一措施这么好,那么为什么不会大面积的推广呢?主要原因是,这一措施目前还不能有效地采用机械化进行,而如果完全采用人工的,人工成本过高,相对于增产而言,并不能弥补工人工资,所以虽然该技术对于玉米产量和籽粒饱满有很大的好处,目前依然没有进行推广。不过,在最近两年有关科研部门已经在开发这种机械设备,并在新疆、甘肃等玉米主产区进行小范围试验示范,相信很快这一设备就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燕赵农业


玉米补苗是没有问题的,种上玉米2天补苗是和原来的没有多少差别的,现在都是机器播种,难免会有出不齐苗的现象,还有就是地头播不到边也是要补的,还有就是天气旱也出不齐苗,我老头两天刚播完种子,等2天去看一下也有缺苗的,就赶紧补上了,补的时候每个坑里浇一碗水,因为地干害怕出不来,2天补苗是没有问题的,和2天前播好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的,补的晚的就不行了,就能看出来了,到时候多少就影响了,高低不齐了,而且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了,所以要播种好2天就补苗是最好的




铭顺的生活


是真的!

你所说的方法应该是“玉米割头法”。也就是在玉米授粉过程全部完成以后将“穗位”以上的茎干全部割掉的方法。


经试验表明,采用“玉米割头法”可以使玉米籽粒更饱满,每亩地可以增产10%左右。

不过,在玉米割头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使用锋利的镰刀割头,因为锋利的镰刀可以一次性、很干脆地将玉米头割掉;如果使用比较钝的镰刀,往往一次性割不掉玉米头,需要反复几次。这样既容易使玉米茎干“劈裂”,也容易使玉米根系松动。玉米茎干劈裂会使玉米增加愈合伤口的时间,进而加大感染病害的风险;玉米根系松动会影响根系对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吸收。

第二个问题,要把握好玉米割头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在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之后割头比较合适。因为上午10点之前气温还不是太高,玉米割头后的“体液”挥发较慢,有利于伤口愈合。下午4点以后气温在走“下坡路”,也有利于玉米伤口的愈合。所以,把握这两个时间点很关键。

玉米割头为什么可以增产呢?

专家介绍说,玉米割头之后,玉米行间和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增强,可以使植株更健壮;另外,有利于玉米植株“集聚能量”、更好地为玉米穗提供营养。



那么,玉米割头既然能增产那为什么许多人都不采用玉米割头的方法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太麻烦”!并且也不能产生非常多的经济效益。


关于“麻烦”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一亩地几千株玉米,一个男劳力也得“操作”几个小时,并且累得腰酸背痛地;关于经济效益问题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按照一亩地产玉米1000斤计算的话,增产10%也就是100斤,100斤玉米会有多少经济效益?几十元而已。就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人们才不去运用玉米割头的方法呢!

综上所述,玉米割头使可以增产的,同时也可以使玉米的籽粒更饱满。不过,运用这种方法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太高,所以,没有必有采用这种方法去“受罪”或受累,还是让玉米茎干自然生长为好。你说是不是?


老胡说三农


我认为是不切合实际的,问题是玉米后期的光合作用是从玉米棒以上的嫩叶传导至玉米颗粒中,你把玉米棒以上的叶子取完了,虽然改善了光照,但玉米失去了光合作用,也不能取得什么高产!

以前我家种地也养有几头奶牛,到玉米棒大一点之后,就把棒已上的部分取掉回家铡给牛吃,结果发现,取了头的玉米棒子和没取头的玉米棒明显轻一些,且没有不取头的玉米籽粒饱满,从这以后就再没有取过玉米棒以上的部分。



任何事情只有你实践过才能得处正确结论,有个伟人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玉米取了穗以上能增产,哪国家为什么不大力推广呢?难道农业方面的专家对这个都不懂吗?

个任何庄稼的生长都有它的特性,我们且不可以以自已的田地来做试验田,种地要相信科学,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它传言就不要随便去相信了!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再者,有取玉米穗以上的部分,费时费力又没有益处,有这闲功夫还不如你出去打几天工,我想比这强多了吧?


三秦庄稼汉


题主说的这种现象,我见过,因为我的爸爸给生产队喂过牲口,种植的苜蓿肯定有不够用的时候,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刚好是晒苜蓿的时候,为了补充青草料,在玉米快要成熟时,会提前把棒子靠上的尖子用镰刀割去,这个时间玉米接近成熟,多余的枝干也还会吸取养分的,这样做不影响玉米穗生长,相反还会有好处。

到了秋季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太阳光没有夏天强烈,这样做可以增强通风透光的效果。


在最后成熟的时间里玉米穗会充分吸收养分,籽粒会更饱满的。


黄晓红果果


玉米在快熟时,剪掉穗以上的秸秆,玉米粒会更加饱满,是真的。这叫“玉米的割头去顶法”,可以提高亩产10%到20%左右。

一,玉米割头去顶可以增产的原因。

1,玉米在包浆后期,对水分,养分的需求量巨大,而玉米的顶在玉米包浆后期用处不大,还会跟果实争夺养分,为了把所有的养分充分供给玉米果实,让玉米更好的发育成熟,颗粒饱满,把玉米头割掉是更好的。玉米割头去顶后,田间空隙加大,通风换气良好,光照充足,也会促使玉米早日完成包浆坐果阶段。

2,玉米割头可以防倒伏,俗话说“树大招风”,玉米也一样,玉米杆又高又细,加上蒲扇的叶子,抗风能力非常差,玉米割头以后,风的阻力变小,抗风能力变强。玉米如果倒伏,晒不到太阳,难以完成光和作用,颗粒缩水,基本会大量减产。以前玉米倒伏后,我们都会去扶起来围上泥巴,不过下次还会倒伏,这次倒到西,扶起来,下次又会倒到东,来回几次,基本就彻底断掉,只能砍回家喂猪了。


二,玉米割头去顶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玉米割头的时间把握很重要,不能早,不能晚。早了可能得不偿失,严重会死掉。晚了起不到作用,基本做了无用功。没有经验的人最好选择玉米地里不同区域的几棵玉米,剥开来看,用手指甲掐玉米,没有什么汁液出来最宜。老农民基本就是观察玉米的胡须,看到完全变黑之后,就可以割头了。

三,为什么“玉米割头去顶法”没有大规模运用。

因为需要人工来完成巨大的工作,费力耗时,而做的好也就能提高亩产20%,所以很多人觉得不成比例,“玉米割头去顶”提高产量的方法也就得不到大力推广应用。


玉米想要提高产量有很多省力的方式方法。土壤,水肥,田间管理好都是可以提高玉米产量的,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这些增产方法,而选择了放弃“玉米割头去顶法”!


农村黄豆豆


导语:玉米快成熟时把果穗以上的秸秆砍掉,是可以使玉米粒长的饱满的,这是农民伯伯想要提高玉米产量的一种管理办法。

每到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父母总会拿着镰刀去地里把果穗以上的秸秆砍掉,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去问父亲:“玉米都没有熟呢,为什么就砍掉它的秸秆呢?这样不就影响玉米粒的发育了吗?”父亲笑笑说:“看到果穗以上的秸秆不但不会影响果穗的发育,还会提高产量哦,等你长大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后来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仔细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终于知道怎么回事了。

1 玉米在果穗快要发育成熟时,它的秸秆高度基本已经定型,会非常的高,甚至人都够不到它的秸秆顶部。这样一来就会影响玉米间的通风情况,使秸秆下端的果穗一直处于闷热不透气的状态,也不能充分的见到阳光,光照时间也不足。

2 玉米在果穗快要成熟时砍掉果穗上面的秸秆,可以避免营养成分过多的消耗,使茎叶的养分大部分都供果穗发育,让玉米粒吸收到足够的营养成分。


通过砍掉果穗上端的秸秆,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条件,增加光照的时间,可以让玉米粒吸收足够的养分,发育的更加饱满。

其实除了砍掉玉米果穗上端的秸秆,农民伯伯还会采用一种给果穗扒皮的办法。在果穗快要成熟时,将果穗外面的苞叶全部剥开,使果穗裸露在外面,避免玉米粒积累过多的水分。

总结:砍掉果穗上面的秸秆和给果穗扒皮这两种办法都可以增加玉米的产量和改善玉米粒的色泽度,降低玉米粒的水分,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玉米的措施。

如果您满意我的回答,请多多关注我吧,并且评论、点赞、转发。谢谢

妍小捌


玉米快成熟的时候,把穗以上的秸秆砍掉未必能使玉米籽长的饱满,这个要分地域。

玉米虽然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但是玉米特别不耐旱,秸秆粗高,吸水量大,所以必须要足够的水分。比如像太干旱的地区,玉米就无法种植,尤其到了抽穗期和拔苗期,玉米则需要大量的水分。

题主说的玉米快成熟时,把穗以上的秸秆全部砍掉,就能让玉米更加饱满,这个要分地区,不能一概而论。再者,这种做法,对玉米也有一定的损害,所以得一分为二的看待。




在西北地区,就没有这样的做法

坎去玉米的一部分,必然会留下伤疤,而在西北地区,有时候会连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干旱不降雨。这样只会加快水分的蒸发,从刀口玉米会干下来,不但不会使玉米籽饱满,而且加剧玉米的死亡。

因为玉米不像树一样,里面特别实心,玉米秸秆里面空隙比较大,如果敞开,会加速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我们为保湿,保水,用地膜种植,高投入,如果轻易砍去玉米头部,不但会降低产量,而且可能加剧玉米的死亡和老化。




在西南地区,我见过这样的做法

我是在重庆上过大学,我见过这样的做法,并且好奇的问,为什么要砍去玉米穗以上的部分?他们说为了让玉米更饱满。

当然,在南方,或许这个方法可以试一下,必然哪里降水量多,土壤湿度大,而且经常阴天,蒸发量小。这样做,可以加速水分的散发,减少因为玉米根部太湿,而导致玉米根部坏掉。还有就是让玉米的通风好,更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砍去玉米穗以上的部分的做法,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分,土壤各方面的综合,不能一刀切。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你们那里有没有这样的做法?一起来讨论这个方法究竟行不行?


三农宝哥


我很荣幸参与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要分地方而论,有些地方是可以的,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的。有些地方如果把穗以上的桔杆砍掉,不但不能增产,反而还会减产。

玉米虽然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但是玉米特别不耐旱,秸秆粗高,吸水量大,所以必须要足够的水分。比如像太干旱的地区,玉米就无法种植,尤其到了抽穗期和拔苗期,玉米则需要大量的水分。题主说的玉米快成熟时,把穗以上的秸秆全部砍掉,就能让玉米更加饱满,这个要分地区,不能一概而论。再者,这种做法,对玉米也有一定的损害,所以得一分为二的看待。在西北地区,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坎去玉米的一部分,必然会留下伤疤,而在西北地区,有时候会连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干旱不降雨。这样只会加快水分的蒸发,从刀口玉米会干下来,不但不会使玉米籽饱满,而且加剧玉米的死亡。因为玉米不像树一样,里面特别实心,玉米秸秆里面空隙比较大,如果敞开,会加速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我们为保湿,保水,用地膜种植,高投入,如果轻易砍去玉米头部,不但会降低产量,而且可能加剧玉米的死亡和老化。当然,在南方,或许这个方法可以试一下,必然哪里降水量多,土壤湿度大,而且经常阴天,蒸发量小。这样做,可以加速水分的散发,减少因为玉米根部太湿,而导致玉米根部坏掉。还有就是让玉米的通风好,更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砍去玉米穗以上的部分的做法,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分,土壤各方面的综合,不能一刀切。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