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在中国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现在人口流动的加强和交通的便利,如今每个地方都能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菜肴。一个特定地域的特定饮食口味,实际上是人和自然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能纠正人体的一些偏性,让人体达到平衡,避免生病;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妨害。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地域饮食规律和人体之间的奥秘。

“地域饮食规律和人体之间的奥秘”

湖南人和四川人喜欢吃辛辣,是因为湖南多山,四川是盆地。都是刮风少,空气相对不流通的地方,加上又潮湿,湿瘴腐浊之气比较盛,需要用辛辣麻辣的味道祛除这些湿浊气。

最早的麻辣火锅是江上的船工吃的,因为江上的湿气更重。在湖南四川吃麻辣辛辣,是伤不到人的。干燥地区的人长期吃,就容易损伤人的气血,也容易吃了上火。

同样是吃辣,为什么贵州人吃的是酸辣?因为贵州属于高原地区,不仅有潮湿,气压也比较低,人的能量容易往上耗散。吃酸的食物,就能够把人体的能量收敛回来。

所以贵州人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就是人体能量不往下收敛的时候,走路就没劲儿了。这时候吃点酸的就会好了。整个西南高原地区,都有类似的问题。云南人喜欢吃蘑菇也是同理,蘑菇是阴性的食物,有黏厚而下行的性能。云南那里喝普洱茶,也是很具下行之力的茶叶,降火刮肠的作用很强。

江浙人喜欢吃甜,这个原因何在?江浙地区靠海近,湖港河汊多,地域特点就是气流不稳定,风吹浪荡的。江浙又属南方,火性足,火助风势。在这种能量场不稳定的地方,需要吃甘甜的东西,甘以缓之,甜的东西能够让身体能量场稳定下来。

外国电影里,妻子生气了,丈夫会说,亲爱的吃个巧克力吧。吃了她的情绪就稳定了。心情不好,情绪波动的时候,吃点甜的心情就好了。江浙人吃甜的,实际上有地域能量的原因在。

北京人的特点是喜欢吃勾芡的东西,就是往菜里加淀粉,增加黏稠感。我从湖南刚到北京的时候,就吃不惯他们这种稀里糊涂的东西。北方雨少,干燥的时候多,秋冬天尤其干燥,经常半年时间下不了一两次雨。他们容易阴虚火旺,勾芡就是增加滋润性。北京人很爱喝梨汤,爱吃冰糖葫芦,这都是滋阴生津的。

东北人喜欢吃炖菜,里面八角桂皮茴香之类的香料放很多,这些佐料都是温阳的药。东北天气太寒冷了,人体需要更多的阳气来抵御寒冷。

再说说广东,广东人喜欢煲汤喝凉茶。他们那里夏天的时间太长,出汗量比我们大得多,所以需要多补充体液,喝汤是最好的方法。南方天气热,火性足,喝凉茶是往外散风热。

相反的,北京人喜欢吃白萝卜和大白菜,因为这些都是清肠的。北方一年到头寒冷的时候多,天冷则阳气内收,也不出汗,热容易积存肠道。从里面去清理这种热量和淤积,这叫顺势而为,人就会很舒服,所以大白菜和白萝卜就吃得多。

像河南这样的中部地区,天气的偏性不强,饮食口味就比较居中,不像江浙那么甜,不像湖南那么辣,也不像广东那么爱喝汤。

传统的饮食习惯,历经几千年,其实是和天地能量相顺应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尊重。弄明白了这些道理,养生也很简单,不需要刻意去找什么药,只要因地而食,尊重当地饮食习惯,随时随地就在纠正人体的偏性,这就是最方便也是最好的养生。

能尊重规律自然好,能活学活用更好。通过上面的这些原则,也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情况来选择吃什么。

比方说,湿气重的时候吃点麻辣,不拘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天气冷的时候,多吃点温阳的东西,同时多吃白菜萝卜保持肠胃干净通畅,在南方冬天很冷的时候,这种饮食搭配也是适用的;出汗多了,喝点汤;到干燥地区吃点滋润的东西;在中原多吃面食,中原地区土性足,能量中正,米面都是最具土性,最中正的东西。

中医:如何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很多病是不尊重地域习惯胡吃海塞吃出来的。

“病从口入”

从近十多年来,触目惊心的农村中风高发率说起。中风都那么多了,一般的关节痛,筋骨麻痹还会少吗。为什么中风现在高发于农村,大多是吃出来的。

乡下现在吃喝风普遍盛行,而且有的地方比城市厉害。要么因为手上比以前宽裕了,想改善生活,每顿不再是粗茶淡饭,替而代之鸡鸭鱼肉与酒浆无制,却始终摆脱不了小农思想,让大吃大喝不知不觉成了习惯。

或地被征了突然拿到大量资金,一部分人,除了打牌喝酒吃肉,无事可做。变成懒汉,醉汉。但本身有过长期劳形于事,多津血伤耗的底子,油膏厚味再多吃,身体内部生态就会变得越来越粘滞,血管与经络反而更容易僵化,中风的机会自然更多

有一次我到乡下,交涉一个林地的事宜。和一个村长握手,对方手是冰冷的,好像摸到冻鱼。再看看他的脸色,晦暗而肌肤甲错,走路跛行,正在痛风中。跟随他进了家里,满屋子的赌徒,一个个脸色诡异,满地酒瓶。

城市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虽不用出坡劳动,耕地喂猪,但各种城市丛林法则下的竞争与跑步,那种思想之患更暗耗津血,光鲜衣着下底子其实很虚。

再加上饮食文化比乡下有过之无不及,竭精散真的机会更多,说难听点,造孽的机会更容易。人如果仅仅以自私的方式存在于世,宣扬物性,远离灵性,发展自我欲望,那么只会很堕落。只会更符合那些黑暗力量的需要。

现在是真正到了一个逆于生乐,半百而衰的时代。

手上常经手一些病人,关节痛又爱吃猪蹄凤爪,偏爱高油食物。说实话,不改变饮食习惯,很难治。这一类的关节痹证,其他随证也很多。

中医:如何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比如所谓高血压,心脏病,便秘,灰指甲等。对于这种痛苦,老年人靠戴着护膝护具,加药酒药膏,还有塑料和橡胶做成的按摩器。对医院和医生都有点失望了。因为要么根本治不好,要么总是反反复复。年轻人呢,在担忧老了会不会瘫痪。

但就是不容易相信,这一切与吃的不对有关系。

大量的厚味,进入人体后,靠中焦运化,可中焦的运化能力总是有限的。过多了就是壅塞。有的人即便整体看起来瘦,但肚腩大,面部皮肤很油,头发也是,背上很多暗疮,本来就很胖的人更不用说了,这些问题都有的。

我们就看肚子,肚子大肯定不是好事情。为什么身体结构上,肚子应该是最软的,因为里面的腔间装的就是脏腑,脏腑运化需要空间,一旦肚腹脂肪堆积变厚,腹内空间也会受到挤压,影响到脏腑机能。

一肚子的油腻,其痞其结,食积慢慢发展就成为里瘀。当然影响循环代谢。再而,也会影响到冲脉,制肘其力量,冲脉一旦受到制肘,十二经气血的调节就受影响。

脏腑、经络,都出问题。那些追求物欲、色权利之人,能量多在脐轮以下,肚腹的脂肪堆积就是一种显象。

当里腔垃圾太多,人体会进行加强自我代谢,目的自然为了排掉壅积,调动大量的气血集中在里腹局部,进而,四肢气血都容易相对虚空,外邪当然容易侵入。就容易发生各种表证,就比如关节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为什么一些关节痛,是因为吃多了。

这类患者,和营养不良的不同,首先形体上不是萎靡干枯的,相反,他们看起来很强壮,一般人会觉得,心宽体胖,腿粗手粗,哪会有什么病。

能吃能喝,可就是膝痛、臂痛,或者颈腰痛,或者别的关节痛,并伴随有麻木,久久治不好,同时还能看到下肢有很多静脉曲张,皮下有脂肪瘤,身上肌肉虚泡,脸色也总红润富态,却带横肉,他们是所谓懂得享受人生,及时行乐的人群。

对吃肉进补,抱有根深蒂固不可更改的认知。肚子总是有些大,但却不柔软,时时处在鼓胀状态,或者干脆要么肚子是个游泳圈,过分塌了。他们的关节痛,还会常常受不得凉风吹,冬天时会觉得冰冷刺骨。自己也会迷惑,身体很强壮,为什么会怕风。

而有的关节痛,筋骨麻痹的老人,有个更有意思的细节,他们往往日常里很聒噪。有强迫症。

逼迫意味的,要求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思维,唠唠叨叨,啰啰嗦嗦,强使晚辈按照自己意愿行事。哪怕根本就不合理,或者是过分干预。往往还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对方不顺从,就生气,或骂人。家庭矛盾就是这样被激化起来。有时甚至冤家。那些能忍受下来的,也终会有一天不堪,而开始对老人进行敷衍、蒙蔽、撒谎等。

总之互相伤害难得终止。虽说老人啰嗦的原因一般多因孤独、封闭、保守。但还有一条原因,是有能量富余而产生的里瘀。长期积累了过多的剩余能量。

他们会谵语,会吃肉骂人,会变成一副你感到陌生的凶煞面目与喋喋不休。心识看起来沉沉下坠。变得不再可爱。不是慈祥,不是平和,而是像个欲求不满的焦虑者。

老人因此遭受嫌弃,连他们自己,也可能会困惑不解自己的行为,甚至试图走出怪圈,但往往无功而返。同时走向自卑,同时走向更深的孤独、封闭、保守与更严重的谵语。恶性循环。

关于里瘀,为什么会引起那么严重的问题,机理在于,人体能量都集中在了下,大脑是虚弱状态的,所以大脑容易胡思乱想,也需要靠不停地讲话,来调动能量到上部。其实属于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

可是人们对此并不了解,或知而甚少。

其实一切都可以改变得了。但如果不能做到减食,继续油腻厚味,事情不容易办。人们对食物的嗜好与过分依赖,是种心理疾病,这是毋庸置疑的。

“懂得克制和把握对食物的需求”

断、舍、离,脱离人生苦海的路径之一,就是首先懂得克制和把握对食物的需求。其实无形中就是在把握心性。古时的医家治则里有这么一条:膏粱厚味的病家,先素服茅屋三天,方言施治,不受不治。也有留下经验:富家人,病多清泻而治,盖因脾胃素有富余,不清不泻邪主滞而不去。

中医:如何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或许可以这么说,人们总是不太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

上一代人,大多有过很苦难的生活磨难与经历,所以,在如今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多多少少免不了会用吃所谓好东西的方式,进行自我补偿。

且往往加倍加量。中肯地说,这一代的老人因为年轻时大量地付出了身体血汗,多少都有劳损的底子,在某个阶段适量地补充营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在当下阶段,身体已经根本不需要过多进补,而依然过分给身体注入过剩。

进补,真正是人体所需,才是补益,否则就是过剩,不光是吃油膏厚味的过剩是过剩,一切不需要的富余对人都可能会是伤害。

现在,不管农村还是城市,食物获取已不是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贫乏。鸡鸭鱼肉随时可买,各种野味轻易就能吃到,海鲜呢,也在物流技术和保鲜技术的高度发展下,可以运送到内陆。我所在的小城,属于极偏远的山地,吃海鲜的地方却四处是。

大家越来越容易吃到龙虾、牡蛎、螃蟹这些高蛋白。其他地方也类似的。再有,各种保健品很多。什么虫草、玛咖、鹿茸、人参、蛋白粉,药店里,朋友圈应有尽有,想吃就吃。人们总是担心自己得到的太少,而不是太多。

普遍的观念是,要对自己好一点,多吃点好的。人们普遍性的逻辑,往往把滋腻物当作了好的补品。过分的美食主张已成为一种邪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