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殺了韓信?韓信真有反叛之心嗎?那些年沒看懂的韓信之死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反叛,劉邦率兵前去平叛。韓信暗中與陳豨書信來往,表示願意在都城長安響應陳豨起兵,此事被韓信家臣密報呂后。呂后為了不使悲劇釀成,先發制人,與蕭何合謀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鍾室殺掉。


究竟是誰殺了韓信?韓信真有反叛之心嗎?那些年沒看懂的韓信之死

淮陰侯韓信


關於淮陰侯韓信的謀反,歷史是這樣記載的: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韓信有謀反之心,為何在佔領齊地之後,對項羽拋來的橄欖枝無動於衷呢?

如世人所知的那樣,韓信之死是因為功高震主,既然功高震主為何要聽從蕭何的,去長樂宮見呂后呢?他完全可以不用去的,不是嗎?

韓信在長樂宮被呂后陰謀算計之時,既然知道已是必死,為何還要坐實反叛之名,大喊悔恨不聽蒯通計策呢?這完全不合邏輯。

都說韓信軍事才能非常傑出,但政治謀略匱乏至極,有誰想過一個在軍事上有如此高造詣的將領,又怎麼會是“政治小白”呢?即便是現在在政治、商業、社交中也是大多都涵蓋在《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之中。韓信或許政治智慧略遜劉邦,但絕不會比呂后、蕭何差吧?

帶著疑問,我們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韓信是否真的謀反一探究竟。

攻下齊國之後,面對項羽拋來的橄欖枝韓信為何不反劉邦

韓信在攻打齊國之前,發生了兩件很特別的事情,從這兩件事也可出,在韓信的心中早已知曉了劉邦的為人。


究竟是誰殺了韓信?韓信真有反叛之心嗎?那些年沒看懂的韓信之死

漢高祖劉邦


其一:奪取韓信軍權。在韓信佔領趙地的時候,劉邦在滎陽正處於非常不利的被動局面,因滎陽缺糧、將士疲憊,面對項羽楚軍的瘋狂進攻,將軍紀信偽裝成漢王劉邦出城投降,這才換得劉邦帶著陳平從城西門逃出。

逃出後的劉邦徑直奔往韓信、張耳在趙地的營地,奪取了韓信的軍權,此時的韓信、張耳卻是在熟睡當中。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其實,僅從此時漢軍的危機來看,韓信的軍隊被調到滎陽正面戰場,用來抵禦項羽楚軍的東進,這在戰略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劉邦搶奪韓信軍權的手段,未免太過小人之舉了。當然,這裡也難免會有王對臣那種難以言表的尷尬與軍事上韓勝劉敗的嫉恨。

其二:派酈食其前去遊說齊國投降。就在韓信重新收集沒有被調往滎陽的趙兵準備進攻齊國的時候,劉邦的另一項舉動再次對韓信造成非常大的打擊。那就是派說客酈食其前去遊說齊國投降。

劉邦心中當然更希望齊國能像魏、趙那樣,永遠的歸自己所有,沒有諸侯出現,沒有後顧之憂。那派酈食其前去遊說豈不矛盾?當然不矛盾,劉邦此時的想法大致有兩點:1、借韓信之手,殺死酈食其,2、迫使韓信儘快攻佔齊國,從而牽引楚軍的兵力,減輕滎陽正面戰場的壓力。

對於酈食其這個謀士在後期是非常讓劉邦厭煩的一個人,遊說魏國的失敗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劉備被楚軍圍困滎陽,糧草與士卒的補給都被楚軍截斷之際,酈食其獻出的計策:“復立六國之後為諸侯王,並使其各自就國”。多虧在關鍵時候,張良向劉邦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劉邦才沒有聽從酈食其的計策,並大罵到:“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


究竟是誰殺了韓信?韓信真有反叛之心嗎?那些年沒看懂的韓信之死

留侯張良


事實上,在此事件之後,酈食其就再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直到前去遊說齊國。自酈食其死後,劉邦幾乎從未提及過這個人,僅在《史記》中有這樣一句簡短的記載:“高祖舉列侯功臣,思酈食其。”即便是此後在韓信謀反的事件中,劉邦也並未將酈食其的死作為對韓信的政治攻擊,這其中緣由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酈食其是被劉邦自己害死的。

對於齊國來說,從田榮起兵對抗項羽到其弟田橫殺田假擁立田廣為齊王,齊國都是非常強大的,以致可以正面對抗項羽的楚軍。劉邦派遣酈食其前去遊說必定使齊國放鬆戒備,這也是後期為什麼韓信能迅速打到淄博的原因。

正如劉邦所料,韓信成功的吸引了楚軍注意力。項羽派遣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援齊,劉邦在滎陽正面戰場的壓力瞬間減輕了。

其實,劉邦在正面戰場始終無法抵擋項羽,唯一的辦法就是分散項羽的兵力與離間核心領導層。從遊說英布反楚歸漢,致使項羽派遣龍且前往平叛,到陳平的離間計,再到現在將項羽兵力分散到齊地韓信處。這也正是劉邦為什麼可以正面對抗項羽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劉邦的聰明之處。

《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漢三年,漢王擊楚,大戰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謂左右曰:“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謁者隨何進曰:“不審陛下所謂。”漢王曰:“孰能為我使淮南,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隨何曰:“臣請使之。”乃與二十人俱,使淮南。

從以上韓信攻齊之前,劉邦的所作所為,韓信必定早已知曉劉邦的人品及處事風格。論及兔死狗烹,酈食其便是血淋淋的案例,但這一切並沒有動搖韓信對漢、對劉邦的忠心。以致濰水之戰中龍且戰死後,項羽派說客前來勸降、勸獨立,韓信始終都未曾動心,即便自己謀士蒯通的建議,韓信也無動於衷,這足以說明韓信在齊地時期並沒有反叛之心,而此時他早已知曉自己可能走上“兔死狗烹”之路。

韓信是否真的有反叛之心

前202年2月,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原因很簡單,義帝熊心無後。雖然劉邦並沒有兌現當初對韓信許下的齊王之諾,但韓信還是沒有任何怨言,甚至與眾王侯一起上書劉邦稱帝。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就在韓信到達楚地稱王不久,就有人向劉邦告韓信謀反。劉邦問計陳平,最終有了“計遊雲夢澤”,目的就是要擒住韓信。結果都如劉邦所料,韓信知道劉邦前來並往陳地拜見皇帝劉邦。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

從記載中來看,韓信是提前就知道皇帝劉邦來到雲夢澤出遊了,也知道劉邦的這次出行是與自己有關。但並沒有發兵,而是覺得自己沒有罪,於是帶著鍾離眛的首級去見陳地見劉邦了。那韓信為什麼覺得自己無無罪,因為他至始至終沒有反叛之心。


究竟是誰殺了韓信?韓信真有反叛之心嗎?那些年沒看懂的韓信之死

代相陳豨


高祖七年,陳豨被封為代相,在入京覲見劉邦的時候,韓信與他相見。韓信將他請入了密室之中,併發生了一段此後能證明韓信謀反的事情。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陳豨何許人也?韓信原來的部將也。如果劉邦真的察覺到韓信有丁點反叛之心,又如何會讓陳豨到一個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為相呢?難道僅僅是為了驗證韓信是否有反叛之心,這代價未免太大了吧?結論只有一個:此時韓信絕沒有反叛劉邦之心。

陳豨的反叛是被逼無奈,不甘心走韓信之路的無奈之舉,與韓信沒有任何關係。就在劉邦前往代地平定陳豨反叛的時候,呂后聯合蕭何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並將其殺害。

如果韓信有反叛之心,大可不必聽呂后、蕭何的命令。難道是為了迷惑呂后,以身試險?同樣代價太大了。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既然已經中計被擒,死亡就在眼前,韓信為什麼要大喊後悔不聽蒯通的計策呢?為什麼要在死之前坐實自己反叛之名呢?又為什麼要因此而牽連族人呢?所有問題,解釋只有一個:韓信自始至終都沒有反叛之心。

韓信被殺,劉邦為何沒有懲罰呂后與蕭何


究竟是誰殺了韓信?韓信真有反叛之心嗎?那些年沒看懂的韓信之死

呂后呂雉


劉邦自代地平叛回來,得知韓信已死之後,只是淡淡的問了句:“韓信臨時都說了什麼?”呂后回答:“韓信說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夫妻二人一唱一和,自然而然就算坐實了韓信謀反的罪名。

但,有意思的是,不僅呂后沒有被劉邦懲罰,就是後來抓獲的蒯通同樣被無罪釋放。那為什麼劉邦要釋放掉蒯通呢?

表面上看是蒯通憑藉口才說服了劉邦,以致劉邦沒有殺他,最終還釋放了他。事實上,縱觀歷史,哪個開國皇帝是能夠被說客說服的。劉邦不殺蒯通,說明蒯通確實建議過韓信反叛,雖然最後韓信沒有采納,但劉邦卻想通過蒯通之口來證實韓信的反叛,以此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劉邦希望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看到韓信死亡。畢竟韓信軍事才能太強大了,以至於始終在潛意識中都能感受到那種無形的威脅,而且二人年齡相差太多,自己百年之後,還有誰能鎮得住韓信呢?但韓信絕不能死在劉邦自己手中。

韓信究竟是被誰所殺?真的是呂后嗎?

千百年來,對於韓信之死的罪魁禍首要麼認定為劉邦,要麼認定為呂后,要麼認定為韓信功高蓋主、咎由自取。可是我們忽略了韓信所處的時代,韓信是秦統一六國之後,漢人劉邦從天下大亂之中奪取江山的開國功臣。

在漢朝之前是秦,秦統一六國是歷史長期以來的逐步沉澱,奠定秦國基礎的藍田、丹陽兩戰也而並非嬴政發動。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最大的功臣王翦、蒙恬,無論是隱退還是駐防塞外,都得以善終。

再往前便是周代的分封制了,功臣皆封為諸侯王,更不存在殺害功臣、兔死狗烹的事情。

無論是在剛攻下齊地的時候,還是被封為楚王之後,韓信都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先例。功成名就、分封諸侯王這是自封建制以來最原始的認知。從韓信來說,無論是被改封為楚王還是被貶為淮陰侯,韓信始終認為劉邦不會殺自己,因為他與酈食其不同,至少韓信自己這麼認為,最嚴重也不過是剝奪兵權,這便是韓信對“兔死狗烹”的認知。

同樣,對於劉邦來說,殺功臣這件事自有了“皇帝”的稱呼以來,自己是首例。當然他也不想殺韓信,但是放在外邊始終不放心,因為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卓越了,況且還那麼年輕。這種潛意識的威脅就像一塊重石壓在劉邦心中,但無論心思多麼沉重,他始終對韓信難下殺手。


究竟是誰殺了韓信?韓信真有反叛之心嗎?那些年沒看懂的韓信之死

韓信


對於韓信的死,只能說是多種原因的綜合體:時代沒有給韓信太多的借鑑,以致韓信從認知上就沒有殺功臣的概念,更多的是封侯拜相;劉邦始終都覺得讓韓信前往封地是對自己的一種潛在威脅,最終寧願放在眼皮底下整天監視著,也並不願殺掉韓信,但劉邦有一種擔心就是自己百年之後韓信是否會反叛,畢竟韓信比自己年輕太多了;呂后通過殺掉韓信,來樹立自己在政治上的威信,但呂后的所作所為也必定要揣度劉邦的心意。

在古代歷史中殺功臣的開國皇帝並不多見,這其中歷史悲劇的減少大多也都借鑑了劉邦與韓信的事蹟。東漢光武帝武帝劉秀有放下兵權學習儒術,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有杯酒釋兵權。或許也之後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胡藍黨案”中發生了殺功臣事件,至於火燒慶功樓卻是民間的說法,並無史料記載。

其實也可以說是自韓信之後,開國功臣們才逐漸有了可以借鑑的案例。

結語

韓信生前在劉邦漢王朝的建立中功高震主,死後更是成了君臣相處之道的典型案例。是誰殺了韓信早已不再重要,因為韓信的死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幕,也是從分封制到君主專制過渡過程中必定要流的“一滴血”。

只是為了讓韓信死亡,強加的反叛罪名未免太過殘忍。韓信一心為漢,何曾有過反叛之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