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爲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這是明季平播總督李化龍在他編纂的《平播全書》中,收錄的一副對聯。據說這也成了播州最後一任土司楊應龍妄圖逆反的鐵證之一,上報到朝廷,哪怕是史上最為怠政的萬曆皇帝,也禁不住龍顏大怒。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年播州土司的不可一世,由此可見一斑。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楊應龍早期是否有心謀反,尚有爭議

然而,中國歷史上有一條不成文的定律: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政權的矛盾向來是不可調和的。何況楊氏土司經營播州700餘年,坐地千里,兵精糧足,憑山川之險,據地勢之要,豪橫跋扈、雄霸一方。

楊氏土司強盛時,勢力範圍南抵黔中、北達巴蜀、東覬湖湘,面積超過今天遵義市的兩倍,達7萬多平方公里。對待這樣一個地方豪強,中央政府的辦法當然是以“改土歸流”名義“削藩”。

二者的對抗,實際上是一場“家”與“國”的對決。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從萬曆17年起,對抗便在有意無意之間不斷升級。萬曆23年,這位被朝廷封為二品武將的驃騎將軍,開始調集役夫工匠,擴建加固雄關險隘,集重兵防禦各地。不得而知的是,楊應龍當時抱著怎樣的自信,公然擁兵反叛朝廷。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半朝天子”楊應龍新仇舊恨“衝冠一怒”,提兵16萬誓與朝廷決戰,並趁朝廷東征倭寇之際,四面出擊,並血洗綦江城。

朝廷已無退路可言,啟用前兵部侍郎李化龍總督川、湖、貴三省兵事,賜尚方劍,調天下兵馬,並命郭子章任貴州巡撫,合力備戰。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萬曆28年初,明帝國調集15省24萬大軍,兵分八路征討播州。於是,平播之役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當然,這也是貴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戰事。

李化龍麾下,總兵劉綎、陳璘等,皆為一時之良將。刀鋒所指,播州軍節節敗退,楊應龍所屬領地、所據關隘盡失。

最後的決戰

萬曆28年四月十六日,楊應龍率殘兵及家屬2萬餘人,退守海龍屯。

一路攻城略地的帝國大軍,潮水般襲來。八路大軍、20餘萬人馬,將不到2平方公里的海龍屯圍得水洩不通。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在楊應龍看來,即使明軍完全控制播州領地,憑藉海龍屯之險固,也能與之消耗對峙,到時明軍兵疲將怠,說不定會知難而退。

李化龍、楊應龍這“二龍”,在龍巖山巔的海龍屯,展開最後決戰。

止步天險

然而,面對海龍屯天險,明朝官兵軍一開始便陷入困境,遲遲不能向上推進。李化龍動用火炮猛攻了十多天,效果不佳。明軍一次次攻上去,一次次被守軍打下來,雙方傷亡都很慘重。

一開始,李化龍便從正面進攻,方向是“三十六步”天梯,而天梯前面就是最為險峻的飛虎關。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李化龍甚是焦急,不得不把持尚方寶劍,親自督陣,晝夜攻打。轉眼進入梅雨季節,海龍屯依然固若金湯。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裸女褻軍,堪稱古今戰史之奇觀。

出現轉機

五月十八日起,李化龍改變戰術,採取“車輪戰”,每天有由一路軍進攻,晝夜不息,給守屯軍民造成極大不便。

生死關頭,屯內數萬軍民,無論男女老幼,都忍著飢餓疲勞,浴血奮戰。明軍用火炮攻擊,戰鬥極為慘烈,播州大將楊珠就被炮火打死。

陰雨綿綿,遍地泥濘,明軍的進攻也極為不利。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轉機反而出現在攻方的“薄弱環節”。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陳璘知情後,與監軍商量,命疆臣夜晚悄悄撤軍,隨即換上本部人馬,並造置鐵牌400多塊搭橋,縮短和後關的距離,使屯上強弓勁弩失去威力,又用竹尖嵌於板橋中,放置在後關門前,播州兵每夜出巡,均受傷。

一個多月來,明軍不分白天黑夜輪番進攻,屯上守軍早已精疲力盡,軍心渙散,男女皆相聚而哭。

昔日一呼百應的楊應龍,此時散出宮中財物,招募死士抵抗到底。然而,讓這位末路土司悲哀的是,身邊竟然無一人回應。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在當地傳說中,在進攻後關時,官兵死傷無數,屍骨相連。六月初五,明軍用屍體擺出一個斜坡,踩著同伴屍體蜂擁而入,奪下關口。

已成孤家寡人的楊應龍提起大刀,親自登上“新王宮”城牆巡視。卻發現四周火光沖天,官兵已經攻入“新王宮”了。楊應龍慌忙返回寢宮,與其子相擁而泣,表示自己斷不能落入敵手,於是點燃大火,與愛妾一起自縊身亡。其弟楊世龍,子朝棟、以棟,軍師孫時泰一縱人等被俘。

功敗垂成

這一刻,是公元1600年農曆六月初六凌晨。頗具名將風度的李化龍,在《平播全書》中如此輕描淡寫地記述道:六日寅時,官兵湧城齊入。

這一刻,是公元1600年農曆六月初六凌晨。海龍屯攻陷,楊應龍自縊,楊氏家族經營725年的土司王國轟然倒塌。

楊應龍最終還是落入了敵手,他親自點著的那把大火,還沒來得及把他的屍體燒掉,就被明軍發現從火中搶出。楊應龍的屍身被醃上鹽巴,被“押”往京城接受酷刑,大卸八塊。

而被明軍俘虜的海龍屯大小官員、家眷和士兵,除部分活口被綁赴京城問斬以外,剩下的22600餘人統統就地斬首,拋屍於殺人溝。

遺憾的是,播州土司的“王宮”,連同裡面的寶物,被付之一炬。據說,大火燃燒了數十日。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戰事終結,敵對雙方傷亡數萬餘。由於戰死士兵無人掩埋,招引兀鷹群鴉,遮天蔽日,屍臭隨風飄蕩。

可憐海龍屯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家與國之爭

或許是鮮血沃土,數百年來,屯上杜鵑年年迎春怒放。

這場耗時114天的大戰,明帝國付出了巨大代價:耗費白銀200餘萬兩以及大量物資,損兵折將數萬,最終換取播州“改土歸流”,播州故地劃為遵義和平越軍民府,分屬川貴兩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義府改隸貴州管轄。

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平播之役,史稱“萬曆三大徵“。雖然明帝國皆取得決定性勝利,但帝國也因此元氣大傷。

難怪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明代之覆亡由於財政之破產。”這種說法給人以言猶未盡之感。倒是《明史·神宗本紀》說得更為直接:明之亡,實亡於萬曆。

萬曆46年,劉綎等平播將士,在與後金努爾哈赤的薩爾滸之戰中,戰死沙場。是年,離明亡僅僅26年。

揭秘丨驃騎將軍楊應龍為何會背上“反叛”的罪名?

明末數十年,風雲際會。在“家”與“國”的亂局中,重溫明史,感受一下悲苦,梳理一下情緒,一股寒意不經意間凜然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