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茭白葉餵魚好嗎?

用戶6784718430832


昨天,記者在婺城區湯溪鎮上葉村800畝冷水茭白田裡看到,成片的茭白已經長成2米多高,茭農們已經開始採摘一部分早熟茭白。在碧綠的“茭白林”裡,時不時閃過一條條紅鯉魚。

上葉村黨支部書記葉德清告訴記者,茭白田裡養魚是他們創新生態輪作模式的新舉措。這一做法目前已被列入“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基金會創新農作制度扶持項目”,他們將獲得連續三年的扶持基金。

據湯溪鎮農技員何躍華介紹,“茭白、魚生態輪作模式”是茭田養殖的一種,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以及增加農民收入有著十分重要意義。這一輪作模式的創新要歸功於當地的茭白種植戶。

原來,湯溪鎮上葉村一帶種植茭白歷史悠久,但傳統的種植方式是在每年3月初栽培,到當年8月下旬開始收穫,之後再種植別的作物又太晚了,這導致茭白田每年有將近半年的閒置期。後來聽說水稻田養魚、養鴨的成功例子,茭農們就萌生了在茭白田裡養魚的想法。

為了實施“茭白、魚生態輪作模式”,湯溪鎮姑篾畈冷水茭白專業合作社可謂下了苦功。首先,合作社對傳統茭白田進行了一系列改良。試驗人員先按10%的面積比例在田塊中間開挖魚坑,挖出土方用於加高田埂,並對田埂進行加固,完工後形成全周高於田塊1.5米的田埂。為保證水源質量,他們還改進了排水系統,修建了2000米進水乾渠,3000米進水支渠和1000米排水渠。為保證魚的存活率,茭白用藥也改在乾田的時候進行,並選用高效低毒農藥。試驗人員還認真研究了適合在茭白田裡養殖的魚種,仔細分析了魚苗的投放比例和時間。

葉德清告訴記者,現在看到的紅鯉魚是今年6月初放養的,三個來月就長到了15釐米左右。預計在接下來的捕撈期內,水產品畝產可達600公左右,畝產值可增加4000元左右。與單種茭白比較,菜魚共生既省下不少肥料,又提高了茭白產量和質量,每畝綜合淨利潤可增加1600元。


胖丫與娟兒


 一、茭白葉營養豐富為家畜優質飼料。茭白葉富含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能與家庭畜牧有機結合,作為牛羊等家畜的優質飼料。茭白葉以粉碎軟化、壓塊制粒、密封青藏或密封微藏處理為佳。產生的家畜排洩物又是作物的優質有機肥,可供茭白種植所需,能明顯提高茭白產量和質量。

  二、編制日用品及裝飾品。(一)編制草簾、草氈等,可用於蔬菜大棚防凍。(二)制草墊、草蓆既保暖,又有吸汗防溼作用。(三)編織草帽、花籃、提籃、壁掛等工藝品和裝飾品,可大大增加茭白產業的附加值。例如大洋鎮環湖茭白合作社胡成奎,在2014年收購茭白葉用以編制工藝品和裝飾品,出口日本,產值達到280多萬元,純利達30%以上,農村老年閒置勞動力做編制工日工資也能得50元左右,該技術帶動全縣各茭白生產基地挖掘茭白產業的附加值,大增茭白產業收益,解決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用於作物肥料,提高肥力,改善土壤結構。茭白葉含氮和鉀量高,為有機肥原料。(一)直接還田或還地覆蓋。可防草害和水土流失,又可保溼抗旱,直接還田並結合免耕栽培,有益於翌年除草和及時刪苗定植,促進茭白早生快發。(二)堆肥發酵有機肥。將廢棄茭白葉作堆肥,每畝使用尿素2.5千克或酸氫銨5千克,普鈣和生石灰各25千克,堆肥數量以5 或6個為宜,一層茭白葉壓實厚30至40釐米,撒施一層普鈣和少量尿素碳銨,重複多次,最後一層撒施生石灰,然後用爛泥封閉好,翌年可作茭白生產的優質肥料。(三)過腹還田。以畜過腹還田為優質有機肥。(四)循環間接還田。

  四、生產和生活能源的利用。作燃料、沼氣發酵或生物氣化(氣化爐燃燒)。

  五、科學配套養魚。挖好魚溝和魚坑,合理養田鯉魚和草魚,茭白葉是草魚的優質餌料。

  六、栽培食用菌,養殖蚯蚓與養雞鴨配套。(一)茭白葉作為食用菌基料栽培蘑菇、草菇(平菇)或雞腿菇。茭白葉養分與稻草及麥稈類似,可栽培食用菌,與稻草栽培蘑菇,產量上無明顯差異,而茭白葉栽培菇質量更優。(二)菌渣養殖蚯蚓,配套養雞鴨。菌渣加幾個腐爛蘋果蓋茭白葉30釐米厚,再撒土封葉,能加快繁殖蚯蚓,養雞鴨,促進禽業生產。

  七、多層次循環利用,促進生態循環效應。以“茭白葉——(食用菌基質)——平菇、蘑菇或雞腿菇——菌渣——畜禽——(糞便)——沼氣——(沼渣)——肥田、餵魚或養蚯蚓”模式循環生產,可提高有機質和營養元素利用率,增加生態效益。

  八、其他用途。(一)茭白葉富含纖維素和木質素,可造紙及板材。(二)提取纖維素蛋白質和木質素等活性物質。(三)製作生長促進液,葉面肥應用農作物。(四)製取多種食品、保健藥品和工業原料。

  總之,縉雲茭白是規模較大的產業,而茭白葉綜合利用好處多,建議茭白基地的鄉村黨政領導和茭農高度重視,與“五水共治”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抓好茭白葉的綜合利用工作,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有利於其他種植業、養殖業的發展,更有利於縉雲縣美麗鄉村建設。到茭白採收期,請茭農千萬不能將茭白葉拋棄,成堆積在村莊道路旁任其腐爛或留在田間焚燒,以免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資源浪費或釀成森林火災。積極探索實施茭白葉綜合利用模式,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農村小明


沼澤地,多水蕩,沈蕩即沉塘,漁業文化在這裡綿延千年。在現代養魚技術成熟的今天,用飼料餵魚已經成為主流,而在嘉興市海鹽縣沈蕩鎮聚金村,卻還有農民堅守古法,不用一粒飼料,生態養魚還原老沈蕩的味道。 千畝蕩是海鹽縣目前唯一的飲用水源地,周邊生態環境良好。在千畝蕩旁邊,一塊外塘區域被沈蕩養殖戶朱文斌承包下來。乾淨的水資源,天然的生態環境,為他的古法生態養魚提供了充分條件。 “我的魚吃得最多的是茭白葉,我專門到嘉興鳳橋那邊運過來。現在養魚,基本都要喂飼料,吃飼料的話,增重快、回報高。我這種養法還是幾十年前的模式,但我就一直堅持,不讓魚吃一粒飼料。”朱文斌說。 據介紹,這樣的養殖方法既保證了魚的品質,又能幫助其他種植戶解決茭白葉的處理問題,而且魚塘內的多魚種混養,也讓草料的養分得以充分利用。 朱文斌告訴記者:“草料投下去,草魚就像粉碎機,先把草全部粉碎掉,然後它該消化的就消化掉,不消化的排洩出來後,再被別的魚種,例如鰱魚、鯽魚等慢慢利用掉。因為草料是生態的、綠色的,不像激素、抗生素,我這個魚叫它死,它也死不掉,魚的品質接近野生。” 這種古法養殖的魚和飼料餵養的魚有什麼區別?朱文斌形象地跟記者介紹說:“只吃草料,生態餵養的魚,殺出來後,肚子裡沒有一點油,而吃飼料長大的魚,因為激素等的關係,肚子很大,頭很小,殺開來,腸子上面全部是油。所以看著同等尺寸大小的魚,生態餵養的魚相對分量要輕得多。” 記者瞭解到,這種傳統的生態餵養對周邊環境要求很高,需要許多資源條件。因為朱文斌承包的魚塘靠近千畝蕩,是水源保護區,水質優秀,河邊的蘆葦也很多,除了外面運來的茭白葉,魚塘附近也有很多天然草料。 時間倒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朱文斌的記憶中,聚金村捕魚、養魚的人十分多,而且採用的也都是這種生態餵養法,捕上來的魚則是大家常吃的美味。在聚金村文化禮堂,還有一個特別的漁文化展示區,用捕魚歷史、捕魚習俗、出土文物等實物、圖片、文字材料介紹沈蕩悠久的漁業文化。 “我以前開飯店,廚師做了20年,我做魚,都喜歡去抓野生的。現在飼料餵養的魚品質太差,野生資源越來越匱乏,好的魚不多,我希望我的客人能吃到我記憶中的那種味道。”朱文斌說。對於他來說,養魚更像是一種追求、一種愛好。 朱文斌說,採用傳統生態餵養方法,雖然投入的精力大,收益相對小,但因為承包的是外塘,費用相對較低,而且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所以他會堅持下去。“我希望給老百姓餐桌上提供更多健康、無公害、原生態的食品。”


夢農人



徐乃建


小時候經常割茭白的葉子🍃喂草魚 白混最佳


寶川


可以,我們這裡養魚的人割茭白葉去餵魚,他說魚很喜歡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