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有沒有反清復明思想?

棲鴻看紅樓


初讀紅樓夢很容易墜入反清復明的窠臼之中,因為紅樓夢一書最初流傳於清初。具有反清思想的人在清初強大的政治壓力下處於敢怒不敢言的地位,這符合將真事真意隱去的條件;再者,按人情故事解讀紅樓夢所得的基本結論都是盛極致衰的大悲格調,正符合明朝由興到衰到最後滅亡的回眸。另外,紅樓夢表面人情故事情淚充盈似乎作者胸中懷有極度悲憤情思似的;因此,初研究紅學的人大多都認為作者所懷的是反清復明思想。理由是,若非國恨家仇,作者怎能這樣的悲憤?但仔細研究會發現,作者並非反清復明,作者的觀點與清與明執政者均無關係。首先,隱藏真的是假語村言,假語就是作者告訴你紅樓夢中的人情故事都是假的,裡面是沒有真,也即告訴讀者人情故事全是假,其中沒有藏真,讀者沒有推敲故事尋真的必要。人情故事都是明顯寫在表面的東西,人人可見,是沒有隱藏的,因此,其中必然也是沒有真事的。“村言”即俗話,也即司空見慣的世俗文化觀點,作者正是靠這些世俗的文化隱藏掩蓋了不俗不凡的大雅文化觀點。世俗文化是人人皆知的淺顯文化,而不俗不凡的大觀大雅文化是世人很少知很少理解的文化。歷史上什麼文化是不俗不凡的?正是經常倡導不俗不凡的道佛自然之道文化,其內在道理卻是世人很少知曉的。因此,尋找紅樓夢中的真必先理解道佛文化所說的不俗不凡的內含,用紅樓夢作者的話就是“一架書”擋在前面;這“一架書”既是指的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又是暗示了倉頡古老“一”文化的內涵。總之,紅樓夢的真是作者反對儒學文化執政和儒學文化教育,而宣揚讚揚古老的無為而治尊重探索創新的文化益處。


魏永臣550


我讀《紅樓夢》有大半年時間了。

關於書中有沒有“反清復明”的思想,大致回答以下幾點:

幾個月前我認為,書中有很明顯的、不可否認的對已故明朝的哀悼之情,但基本上沒有“復明”的意思。比如“悼紅軒”、“怡紅院”、“絳珠仙草”、“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等等,很多,就不一一舉例了。

我在閱讀時特別注意這個方面,發現作者的觀點是,認為明朝的覆滅是從自身內部的腐朽和自己人之間相互爭鬥開始的,而且是一發而不可阻止,最後國力耗盡、只能將幾百年的祖宗基業拱手讓人。

至於“反清”。作者既然對明朝的覆滅感到極度悲痛,說明他對清朝是不滿的,但可能是因為清朝已經成為正統、也為了躲避文字獄,他尤其要小心謹慎,決不能留下任何這一思想的蛛絲馬跡,所以書中基本上找不到“反清”的痕跡。但如果加以注意,可以看出書中有對清朝貶低、諷刺的態度。

幾個月前,隨著閱讀的進一步深入,我的觀點有所轉變,現在我認為《紅樓夢》中是有“反清”思想的,但“復明”依然處於隱晦中、也許真的沒有。

確定無疑的是,《紅樓夢》有非常明顯的、濃厚的“悼明”思想。


TeaC


《紅樓夢》帶有反清復明性質從名字開始。

《紅樓夢》作者最終定稿的名字是《石頭記》,大家都知道這原因是,《紅樓夢》全書都被刻在一塊無才補天的“頑石”上。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更大的巧合,那就是南京的別稱就是石頭城”,而且明朝最早的國都是南京,作者不敢提明朝後來國都北京,所以只好用最早的國都南京的別稱來代指明朝,所以“石頭記”就是暗指此書寫的是“明朝的歷史”!

而紅樓夢裡面的許多諧音也非常有意思。比如主角寶黛釵的愛情,寶玉是“懷金悼玉”。寶玉雖然最後和寶釵結婚,也就是“金玉姻緣”最終戰勝了“木石前盟”,但是他始終是愛著寶釵的。滿清的前身就是後金,所以這句話完全可以理解為“雖然身處滿清,但心中還是嚮往著明朝。

還有賈府絕對逾越禮制的“九重門”。我們數一下寧國府的大門:“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居然一共有九道!而且還是在一條直線上的,這一點實在令人驚呀!賈府憑什麼能有九道門呢?憑他家的身份和地位這絕對算是嚴重逾制了!

但如果理解為這是作者以賈家來影射明朝皇宮,用賈家的家敗來比作明朝的滅亡,是用“以家寓國”的方式來描寫明末清初那段改朝換代的歷史的話,那就好理解多了。

確定無疑的是,《紅樓夢》有非常明顯的、濃厚的“悼明”思想,至於反清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陌小杰


我倒覺得,作者是寫社會興衰原是規律。其間有濃厚的“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的哀傷。

百年望族如賈家,由勝到衰,“一代不如一代”。從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漸漸到“恰似飛鳥各投林,落一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而作為陪襯,史家王家薛家莫不如此。'甄士隱、林如海,也是望族人氣散盡。

規律啊!道德經說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意思是,自然是週而復始“如循環小數”的。循環到很遠又回到原本。就如人由原子形成細胞,生老病死,又返回原子。

賈家由寧榮二公由無名小卒立功起家,到草字頭輩家亡人散。

代代興衰,莫不如是。

感覺曹翁並非反清——因為他“哀之”。也不是要復明。雖世代興替,歷史從不“複印”。只有規律在循環。

正因為一切都不可“複製”,曹翁才如此悵然吧。

初讀《紅樓夢》,我正讀初二。

看到黛玉葬花沒哭。看到寶玉想到“林妹妹神仙一樣的人,將來無可尋覓。則斯花斯柳斯園,不知屬誰姓人也” ,我哭得天昏地暗。

那種惆悵感,我說不清。我都惆悵無限了。

惆悵歸惆悵,曹翁讀過老莊的人,不會有“復明”的意念。


莘縣村民


紅樓夢的思想來源於道教的天理循環極盛而衰,但經過陰陽轉換萬物又可能迎來生機的概念而作的,至於作者是誰?本來是不成問題的,就象四大名著其它三本小說,就很少有人討論作者姓什名誰的,讀者只是享受小說描繪的場景多麼吸入人就是了,誰會理會瓊瑤姐姐性生活愉不愉快啊,生不生出兒子啊,她有多少身家啊,不是說作者不重要,而是明朝時代可能經過清代人刻意改變換成果,用來或者粉飾文化中不夠漢人豐富的缺陷,現時大量傳統小說不敢說百分百是明代,但肯定是佔絕對多數是來源於明代的,很明顯經清代人改寫編寫的明史,就絕少交待為何明代會突然在文學小說領域如此繁榮興盛的,內裡有什麼機制讓明代文化人對小說有如此瘋狂的創作動機呢?創作小說必須要有大量工具書的幫助,才可能對天文地理琴棋書畫醫學建築民俗風俗權謀詩詞戲曲等等中國頂級文化有準確的描述的,以後來有資料揭出明代的出版制度相當先進,寫作班子是相當大,分工合作相當完備,大部頭鉅著閒閒地寫作時間十幾二十年的,顯然以後來說是曹雪芹寫作時15歲就可以寫作出紅樓夢,顯然傻瓜也看出是不可能的事的。是不是有反清復明的意圖,本人以前說得多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喜喜羊羊喜喜人


好像沒有,應該是“以明喻清”。《紅樓夢》有個書名叫《風月寶鑑》,賈瑞患相思病,瘋和尚送一面風月寶鑑治病,正面鳳姐,美人兒,喻奢華景象。反面一骷髏,喻破敗荒涼。賈瑞患的是風流病,如果繼續追求奢華,必死無疑。要想治病,必須以死亡治之,才有生機。玄機就在這面鏡子裡,風月寶鑑,風月,就是清風明月之意,引申出來,那就是清朝和明朝,明朝已亡,如同一具骷髏💀,清朝正盛,但已奢侈腐朽,如果清朝不走明朝老路,必須以明史為鑑,方可治療富貴病。

我一直懷疑《石頭記》的初稿是福臨寫的,他出家當和尚之後,反思自己,口敘這個稿子,以教育後世子孫。後來,曹雪芹對《石頭記》進行再創作,才寫出《紅樓夢》。這樣,書中不避“玄炫”諱,或許可以說的通了。智通寺中的老和尚,很可能是順治帝福臨的自我寫照。


朵朵佬爺


首先,明確一點《紅樓夢》裡並沒有反清復明思想,後世有些解讀沒有理論根據。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

對《紅樓夢》的評價,絕不可以只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下定義,他是綜合性的,白科全書式的,他是一本能夠細讀一生的鉅著。





雨落一方


根據專家研究,現在在學術界一般認為,《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是出身於漢八旗的貴族之後,因家族獲罪抄家而沒落。漢八旗是漢人,但卻是最早投降(歸順?投誠?這個詞不好說,因為帶有感情色彩,而我只想陳述事實,不想突出感情色彩)滿清的一批人,在清朝政府與皇家擔任很多重要職務。也就是說,在他們身上,最能夠體現“滿漢一家”的思想。抄家、沒落,的確如此。但即使今天,如果某人犯罪被判處死刑,是不是他的家屬子孫一定會想著推 翻 政 府呢?這種情況是極為罕見的吧?曹家的情況,就不外乎如此。獲罪是獲罪,因為獲罪就懷恨於皇帝,可能性不大。即使不滿,也只是有點怨恨,距離實際構思與操作去推翻皇朝,還差得遠呢。因為抄家滅門,就起來造反,那是小說裡的情節。好吧,就算曹雪芹非常有種,就是要造反,幹嘛一定要宣揚“反清復明”呢?造反可以有很多借口,三藩之亂也僅是初期以“反清復明”為旗號,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國號,吳三桂還稱了帝。臺灣鄭成功、鄭經父子,倒是推舉著一個傀儡宗室,不過一直是以“國姓爺”“延平郡王”的名義進行反抗的(實際後期是搞獨立,不完全是抗清了)。準噶爾的叛亂,更與“反清復明”沒有任何關係。上面舉的三個例子,是康熙朝發生的事情。曹雪芹生活的時候,比這些還要晚。清朝的統治已經逐漸穩固,除了《阿Q正傳》裡傳說的“革命黨”,再也沒有大規模“穿著崇正皇帝的素”的反抗行為。“反清復明”,更多地成為傳奇小說裡的內容。就算曹雪芹腦袋被門擠了,非要用“反清復明”來替獲罪的父祖報仇——他的父祖是漢軍旗,本身就是滿清統治機構的一部分,是清政府的官員,他“反清”豈不是連父親祖父一起“反”了?不管有多少似是而非的細節演繹,只要全局看一看,很容易就能知道,《紅樓夢》裡沒有、也不可能有“反清復明”的思想。



啊小李微談


曹雪芹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皇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

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故,其子曹顒、嗣子曹頫先後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

可以說是清朝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者。

這樣看來曹雪芹怎麼可能在紅樓夢寄託有反清復明的思想。

而是通過自己家族的興衰,看透了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

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讀者預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滅的命運;

同時小說還通過對貴族叛逆者的歌頌,表達了新的朦朧的理想。



謝邪乎


這個問題,只要考慮一下曹雪芹的身世就可以知道。

曹雪芹是漢人,卻是漢八旗出身,是滿清皇室的包衣奴才。奴才歸奴才,皇帝的奴才身份可不低。並且這不是像花襲人一樣,“沒有個看著老子娘餓死的理”,才被賣身為奴。曹家是像紫鵑一樣,“我是閤家在這裡”,世代奴僕,“家生子兒”。

也就是說,曹家幾代以前,已經跟著滿清皇族,成為滿清皇室、政府的一部分了(封建社會家天下,皇家與政府有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反清復明?這不就是反自己、反父祖、反祖先嗎?

即使獲罪抄家、心生怨懟,也只會針對某個人,最多是某個官員或者皇帝,而不會針對整個滿清政府。“反清復明”之說,毫無根據。

當然,也有人認為,《紅樓夢》的作者並不是曹雪芹,而是別人——比如納蘭性得,比如明朝人。納蘭是清朝高官,當然更不會“反清”,而明朝人連“清朝”在哪兒都不知道,也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