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为何难解?清华毕业生“择业观”,道出了其中一个症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可以说是困扰了国人多年的一大难题。其实,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不妨看一看名校大学生的择业观,也许会有启发。比如,清华大学公布的2019年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体现出的清华学生“择业观”,可以说,就为我们审视“钱学森之问”的解题方向,提供了一个思维的发散点。

钱学森之问为何难解?清华毕业生“择业观”,道出了其中一个症结

我们都知道,关于钱学森之问侧,重点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成就方面。钱学森不仅曾经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样一个问题。同时还发出过另外一个感慨,那就是“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实际上,钱学森之问就是由这个感慨引发出来的。也就是说,钱学森之问,问的是学术,问的是人才,问的是办学模式。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应该从大学的教育管理去找原因。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大学生的学习心态,其实也为“钱学森之问”的难解,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脚注”。

钱学森之问为何难解?清华毕业生“择业观”,道出了其中一个症结

我们就以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的去向,来分析这个问题。2019年,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一共2674人。其中,选择党政机关的毕业生为272人,占比10.2%。选择企业的为1868人,为69.9%。选择事业单位的为527人,占比19.7%。选择科研单位的为144人,占比5.4%,选择高校的为238人,占比8.9%。从清华大学签三方协议的毕业生的单位性质分布来看,高校和科研单位,留得住人的比例并不多。不管是选择高校的人,还是选择科研的单位的人,都不如选择企业的人多,甚至,也不如选择党政机关的人多。

钱学森之问为何难解?清华毕业生“择业观”,道出了其中一个症结

大学想要培养得出杰出的人才,小编认为,首先,是要留得住杰出的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学术重镇,是繁荣学术的最重要的机构。可是,就连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选择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都不多。高校教师的职能,基本上要兼顾科研和学术,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可以说是专职研究学术,但选择科研单位的人,占比仅为5.4%。也就是说,多数清华毕业生,都不愿到科研单位。他们想去哪儿呢?去华为一家公司的,就有189人,比2019年清华大学生去科研单位的总人数还多。

钱学森之问为何难解?清华毕业生“择业观”,道出了其中一个症结

因此,回答“钱学森之问”,大学生的“人心向背”,可能也是一个值得纳入的考量因素。对此,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