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点高校改革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颁发已经来到了。从结果来看,今年我国无人站在领奖台上。据此,按照以往的“惯例”,我国从媒体到网友又出现了对我国教育的质疑以及对比评价,这个高潮在诺贝尔奖颁发以后出现,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出现其他足以转移公众注意力的事件,对我国教育的关注度迅速下降。

对诺贝尔奖的关注,进而把矛头瞄向我国教育,也说明大家对我国教育是关注的。但这种关注以及把教育与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挂上钩,也正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好像在一部分人的观念中,教育的好坏是以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来衡量的。诚然,如果我国的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中年年有人得到诺贝尔奖,也正是说明我国教育是可以的,相关研究机构成绩是非常出色的。但这好像偏离教育的始终了。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可以得到诺贝尔奖的人,那么也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教育以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来衡量其好坏,这本身就是功利性的,而功利性正是应试教育的核心内涵,正是社会浮躁在教育领域上的反映。教育是授人以渔的过程,不是授人以鱼的结果。我们不能拿是否得到诺贝尔奖来衡量教育,虽然我们批评没得到诺贝尔奖的教育可以从侧面刺激教育,但以功利对功利也是不能回答“钱学森之问”的。

我们从上个世纪就开始说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是在这样说,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也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尤其是高校改革。但在我看来,高校的改革成效不大。比如高校改革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去行政化或者说高校行政改革,而我国高校的行政如何改革呢?前段时间看到国内某名牌大学的高校行政改革,它请来一个外国人——好像他是美国人——在该校担任了一个“处级干部”。就这被某些媒体报道成该校行政改革成效显著——这算哪门子的行政改革?算哪门子的成效显著?把原来岗位的中国人换成一个外国人就算行政改革?如果照此推理下去,那么如果把该校的校长换成外国人,是不是我们第二年就可以在国际学术界拿出响当当的成果了?我国的大学都照此改革了,是不是我们就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了?而且改来改去,还有什么“处级干部”。这哪是行政改革或高校去行政化?我国的男足是很糟糕的,这是国人都承认的,但我们把世界名将里皮请了过来,我国的男足成绩如何呢?这和该高校行政改革是一个思路,以为请个外国人就可以抵达成功的彼岸了。他们这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或者改革方法,我看这正是他们不想改革的表现。

从我国的教育改革的现实来看,我国教育改革成效不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击破”,而不是把教育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连贯的。但在现实中,在我们改革教育时,有几个把教育当成一个有机整体了?实行教育改革,却是各个击破,各干各的,各改各的。虽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有关问题的表现不一样,实行各个击破的改革方针,也是对症下药的操作,但却是没能抓住教育问题的本质。比如高校改革,我们实行高校行政改革,其目的不在于行政本身,高校行政改革的目的在于高校,在于能够解答“钱学森之问”的高校,行政改革只是辅助于高校改革的。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高校行政确实是个原因,但却不能把高校行政当做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原因。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主要的地方在于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我们的小学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我们的中学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而这些这样的学生如此进入高校,又在高校不恰当的行政的影响之下,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才是奇哉怪也。所以我说,教育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问题的本质就是我们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多年前提出的并且现在仍然在提的给学生减负,可从实际来看,其减负的改革却成了“减负等于加正”了?原因就在于不明白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而培养人,就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比如应试教育。为什么现在人喜欢吃土鸡、土鸡蛋而不再喜欢吃速成鸡了?因为土鸡的成长是顺应其自身成长规律的,而40天就可以出笼的速成鸡,虽然也有肉,甚至这样的肉比自然长成的土鸡的肉看着更“饱满”,但这就像肥胖的人和经常健身的人一样,胖子的肉虽多,但人们更爱欣赏健身人的身材。

因此来说,高校改革要想成功地回答“钱学森之问”,一方面高校的行政必须改革,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整体教育系统着眼,从小学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