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什麼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似水年華76144396


因為長平之戰之後,白起和秦昭襄王一直在鬧彆扭,鬧到最後,白起被賜死了,自然沒有機會領兵攻打趙國。

自古以來,武將都不擅長處理與國君之間的關係,韓信如此,岳飛、白起、袁崇煥亦如此。

長平之戰,廉頗黯然隱退,趙奢之子趙括留下“紙上談兵”的千年笑柄,白起也極盛而亡,退出歷史舞臺。


長平之戰起於上黨之爭。上黨由於地處“太行之巔”,地勢較高,素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秦國想得到中原,必先取上黨。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派白起攻打屬於韓國的上黨。因與楚國爭端再起,此次進攻無果而終。

等到打廢了楚國,秦國捲土重來。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再次派兵攻打上黨。危急時刻,韓王命令上當郡守馮亭把上黨17城獻給秦國,以求自保。但是馮亭卻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利用趙國來抗衡秦國。


到手的鴨子就這樣飛了,秦王很不爽。

秦王派出了王齕,軍職是左庶長,級別比較低的年輕軍官。

秦昭王為何不用白起而用王齕?昭王的舅舅是大將軍魏冉,是魏冉和宣太后扶持昭王登基,在對外戰爭中,魏冉啟用了一大批年輕將領,白起是其中出色的代表。

昭王想獨攬大權,擺脫魏冉和宣太后的控制,必須有忠於自己的將領,啟用、提拔王齕、王陵就是培植自己的勢力。

王齕沒讓昭王失望,迅速的攻佔上黨郡17城。趙王派廉頗領兵二十萬來救,不料被王齕擊敗,退回長平據守,考慮到秦軍勞師遠征,糧草運輸困難,廉頗據守堡壘不戰任憑秦軍如何挑唆,想把秦軍拖死。

趙王三番五次催促廉頗主動迎敵,廉頗不為所動,趙王頗為不滿。

廉頗據城而守,打消耗戰,持久戰,秦軍一籌莫展。這時,國相范雎派人在趙國散佈謠言,說是秦軍不懼怕廉頗,只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聞後大喜,召見趙括,問道:“能否戰勝秦軍?”趙括說:“秦軍主帥如果是白起,我勉強應付,如果是王齕,勝他不在話下!”



於是,廉頗被換成了趙括。秦昭王聽聞趙國換帥,偷偷的把王齕換成了白起,王齕任副帥。

白起其人非同一般,伊闕一戰,斬殺韓魏軍隊24萬;向南破楚國都城,焚燒夷陵;華陽斬魏、趙聯軍15萬。他戰功顯赫,威震東方,豈是紙上談兵的趙括所能比!


趙括到任後,一概廉頗保守戰法,主動出擊,被白起誘敵深入,分割包圍,趙王大驚,忙派兵增援,秦王知道趙王發兵,立馬趕到河內,徵召15歲以上的男丁入伍,堵截趙國援軍,阻其糧道。

公元前260年九月,趙軍被圍困46天,糧盡援絕,內部自殘以人肉充飢。

突圍四次失敗後,趙括親自率軍突圍,被秦軍射殺。趙軍失去主帥,無心再戰,便放棄抵抗,40萬趙軍投降。白起把趙軍分別安置在多個部隊裡。

白起認為趙國士兵多反覆,加上自身糧草不濟,一面誘騙趙兵說要把年輕強壯者帶回秦國,年老體弱者放回;又偷偷的讓秦軍士兵胳膊上繫上白毛巾,命令秦軍斬殺沒有帶白毛巾的趙兵,一夜之間,40萬人俱盡,只留下240人的病殘者回趙。

接下來,白起命令士兵挖坑掩埋屍體,幾十萬人足足用了十天時間才處理完畢。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立馬兵分三路進攻,準備滅亡趙國。趙王聽說後,驚恐萬分,聽從謀臣建議,重金聘請蘇秦的弟弟蘇代偷渡秦國,重金賄賂秦國相國范雎,使者對范雎說:“現在,唯一能夠抗衡秦國的就是趙國,趙國滅亡之後,秦王必然稱帝,白起勞苦功高,一定會封王,位置比在你之上。”范雎聽後,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王撤兵,白起知道後,極為憤恨范雎。兩人從此結下樑子。

長平之戰結束八個月之後,秦王不忘滅趙事宜,打斷讓白起領兵攻取趙國都城邯鄲。白起稱病不從,上書秦王:此時攻取邯鄲,非最佳時機,理由如下:

1.邯鄲為趙國都城,趙人必然誓死守衛。秦軍跨過黃河,穿過太行山,糧道補給困難,勞師遠征,敗多勝少。

2.坑殺40萬趙兵,雖然打擊了趙國國力,但是也使趙國人人怨恨秦兵,即使投降也是死,不如戰死沙場。所以,趙國人現在很團結。

3.趙國一改早期作風,積極聯合魏國、楚國,尋求援助。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已經聞風而動。

如若邯鄲不能快速攻取,外援來到,秦軍必然兩面受敵。

如此敗亡之戰,焉能出站。白起回絕了秦昭王,秦昭王又派范雎來勸說白起,白起一看是仇人,更是一口回絕了出征的要求。

秦王無奈,只得派王陵率軍攻打邯鄲,結果如白起預測的一模一樣,秦軍腹背受敵,節節敗退。秦王更加憤恨白起,如若白起領兵而出,戰事不至於此。


白起聽說王陵敗北,說出了一句足以要他命的一句話:“秦不聽臣言,如是矣!”白起不為國出力,還在一邊說風涼話,這深深刺痛了秦昭王,不是我提拔重用你,你如何從一個士兵做到了武安君的位子上!

秦王把白起一擼到底,讓白起做回一名士兵,立馬到陰密報道。

白起一聽,急火攻心,真的病倒了,想想自己從軍37年以來,為秦國攻克城池一百多座,斬殺敵軍百萬人,到頭來落得如此下場。

白起拖著秦病體到了咸陽西郊十里的杜郵,范雎派出的密探彙報說“白起其意怏怏,言未盡。”肯定是發牢騷,說了不該說的話。秦王無法忍受,立馬派出使者,賜予寶劍,讓白起自盡。

一代戰神,就這樣死了,他死於權臣之手,死於自己的極度自信而又自負,死於不知道妥協、不知道退讓的為官之道。


品讀春秋001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幾萬精銳部隊灰飛煙滅,國家已是岌岌可危。

白起挾勝利之威,席捲趙國,勢如破竹。此時的趙國,生死繫於一線之間。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撤兵,班師回國。

這道命令著實蹊蹺,明明形勢大好,為何匆匆收兵呢?其中別有故事。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光芒四射,他的聲望與權勢自然水漲船高,直逼權臣范雎。

倘若白起再取邯鄲,滅了趙國,那麼他的功勞更是無人可及,到時范雎恐怕只能乖乖地把相位讓出來了。范雎見不得白起坐大,便忽悠秦昭王說:長平一戰,秦軍傷亡很大,不能再戰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對范雎言聽計從,遂與趙國罷兵休戰。對於這種結局,白起心有不甘,明明有機會滅了趙國,卻因范雎背後拆臺而未得逞,不由得心懷怨恨。從此,白起與范雎便結下樑子,關係惡化了。

一年後,秦軍已得到充分休整,秦昭王又想攻打趙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次輪到白起反對伐趙。

白起病了,秦昭王前來探視。

“不可伐趙。”白起毫不含糊地說。

秦昭王不解地問:“去年與趙國決戰時,國庫空虛,百姓飢餓,將軍不考慮百姓的負擔能力,一味要求增調軍糧以消滅趙國。如今寡人實行休生養息的政策,積蓄糧食,提高軍隊的待遇,將士的薪俸比以前多了一倍。現在您卻說不能伐趙,為什麼?”

白起分析說:去年長平一戰,趙軍遭沉重一擊,舉國惶恐,只消一擊便可將其消滅。如今趙國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憂共懼,勤於政事,邯鄲守衛力量較去年增加十倍,而且積極與東方諸侯交好。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成功,不可伐趙。

昭王不以為然地說:“寡人已經決定了,軍隊也要出發了。”

由於白起臥病,秦昭王遂任命王陵為大將,揮師進攻趙國。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軍隊在邯鄲城下遭遇到趙國人頑強的抵抗,進攻屢屢受挫。秦昭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看來王陵水平不行,還是得讓白起上陣,便差人把委任狀送到白起府中。

白起本是性格高傲之人,你秦王不聽我的勸告,自作主張,現在打不贏要讓我擦屁股,沒門!他假稱大病未愈,不肯受命。

白起不肯去,秦昭王沒辦法,派丞相范雎前往傳話。若是派別人去,白起或許還會回心轉意,偏偏是派與他有隙的范雎,這事便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歷數白起在伊闕、鄢郢、長平諸役中的偉大表現,最後說:“您以前以寡擊眾,有如神助,何況現在伐趙是以強擊弱,以眾擊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對范雎說,秦國已經失去滅趙的最佳時機,此時趙國內部團結,“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他還指出,趙國以弱擊強,必定會以堅壁清野的戰術對付秦軍,倘若陷入持久戰,東方諸侯國必定會出兵援救趙國,秦國定然無功而返。

應該說,白起確有獨到的戰略眼光。

不過,他之所以不願奉命前去,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對范雎不滿。倘若不是范雎從中破壞,他早在一年前就滅了趙國。一年前攻邯鄲,如風捲殘雲,勢必手到擒來;一年後的今天,形勢已全然不同,王陵的部隊在前線久戰無功,范雎要讓他出來擦屁股,門都沒有!

范雎對白起一直有很強的防備心,怕他搶走自己的相位。如今白起既不願前往,正好以此為口實,在秦昭王那兒添油加醋一番。秦昭王聽了十分不悅,冷冷地說:“沒有白起,難道我就滅不了趙國麼?”

秦國能征善戰的大將多了去了,不差白起一人。他任命王齕為主帥,取代王陵。


王齕包圍邯鄲九個月,仍無法越雷池一步,他與前任一樣,無計可施。

聽聞王齕的窘狀,白起發了一聲冷笑:“當初不聽我的建議,現在如何呢?”

這句話,傳到秦昭王耳中,他勃然大怒,氣沖沖地跑到白起家中。白起假裝生病臥床不起,秦王惡狠狠地放話說:“你即便有病,也要為寡人出戰。若立了功,寡人重賞你;若是不去,寡人跟你沒完。”

哪曾想到這個白起不是吃素的,竟然敢頂撞秦王,他說:“臣明知去了即便沒功勞,也不會受懲罰;若是不去,無罪也可能獲誅。但是請大王聽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臣寧可伏誅受死,也不願成為蒙受恥辱的敗軍之將。”

所謂榮譽高於生命,白起寧可抗命不從。

秦王聽罷怒火攻心,他一言不發,拂袖而去。幾天後,最後通牒下達,要麼擔總司令,要麼滾蛋。白起仍拒絕奉命。秦昭王二話沒說,把白起連降十八級,貶為普通一兵,發配陰密,緩期執行。

由於白起始終不願奉命,秦軍在邯鄲城下遭到空前失敗,秦昭王更是把怨氣發洩在他身上,遂執行發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陽。

與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機落井下石,誣陷說:白起被貶,心有怨言。秦王大怒,他本來對白起抗命便十分惱怒,聽說這傢伙竟還敢發牢騷,遂心生殺意。白起剛剛出了咸陽十里,到了一個名為杜郵的地方。秦王的使者很快抵達,帶來一把劍。

看到這把劍,白起明白了,賜劍就是賜死,秦王是要逼他自裁。儘管他為秦國立下的軍功,沒有人可以超過。即便如此,他還是難免一死。原因很簡單,他再無利用價值了。


君山話史


前言:白起秦時名將,有著“人屠”與“戰神”之名。在與趙一戰中坑殺降卒四十萬,讓諸侯列國頗為忌憚他的存在,他也憑藉多次出色的戰功獲封武安君,可是在長平之戰後,白起開始走了下坡路,寧死不帶兵攻打趙國,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隱情?

長平之戰-----白撿便宜付出代價的趙國

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將白起攻打韓國,韓國國君便想將上黨地區劃歸秦國,以此向秦國示弱,換得國家的安寧,而上黨的郡守馮亭想拉攏趙國,割讓城池給趙國能換得同盟的可能,而直接劃給秦國無疑是亡國奴般的存在。這樣的好事,對於趙國的國君而言是天上掉餡餅,在君臣多次分析後果斷吃了這塊肥肉,但是他們的噩夢也開始了,秦國派出王齕大將攻打上黨,目標顯然不是一個上黨能滿足秦軍的胃口,他們的目標是整個趙國。就這樣,趙國還沒有來得及享受上黨所帶來的的回報,便要先付出高昂的代價,那就是與秦軍對峙後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白起的目標遠不止這一場戰役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

這是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白起與秦國其他將軍想分幾路攻打趙國,目標就是直取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對於久經征戰的白起而言,絕對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趙國的實力不俗,而且有李牧,廉頗,趙奢(趙括的他爹),樂毅四人。把趙國滅掉丟得先打敗這幾人,在長平之戰的餘熱尚存之時,一舉拿下都城雖然有斬敵一萬自損八千的風險,但是其成功率還是有的,因為在離間之計奏效後,廉頗已經失去其信任,而換上趙括為帥,可見趙王對於人才的任用還是有很大問題,這才是絕佳的機會。

長平之戰後的休整已經錯失良機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在白起準備一舉拿下趙國後,卻遭到了秦朝上層的拒絕。不僅如此,時任秦相的範睢還主動幫趙當說客,秦王居然同意罷兵,在收到韓國割讓的垣雍,趙國割讓的六城之後達成和解協定,這對於白起而言可不僅僅是背後使絆子那麼簡單,這就等於告訴他,你白起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被人一張嘴皮子全盤否定,因為人家靠著談判桌的你來我往就能迅速達成和平協議,馬革裹屍的將軍除了血灑疆場外,還有什麼值得肯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將白起與丞相範睢算是結下私怨了。

定下協定後就真的萬事大吉了?顯然不是!在同年的九月,秦國還是派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此時的白起有病在身,自然未能成行,白起就此事也上奏秦王直接點明時機已經錯失,而且結果長平之戰,秦自己的底子也是比較單薄,萬一聯合諸國一併討伐,其結果必然堪憂,秦王是怎麼做的呢?照樣派兵攻打,結果自然如白起所言,在秦王改派他出戰之時,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這樣的情況下白起顯然是得罪了秦王,在隨後的外派工作之時,白起被秦王徹底放棄,在驅趕白起之時更是以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下達了自裁的王命,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總結:白起的赫赫戰功與朝廷爵祿顯然是一刀一槍打來的,但是在長平之戰後開始走下坡路,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短時間的和平協定,導致其意見被忽視,加上不合時宜的“譏諷”之言,惹得朝廷內想打壓他的人不再限於丞相範睢一人,更有秦昭襄王本人。白起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也是蠻悲涼的。


相關史料: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農夫說歷史


剛打完長平之戰那會兒,白起其實是堅決要去打趙國國都邯鄲的,白起兵分兩路直接殺向了邯鄲,但這時候秦昭襄王聽了范雎的建議撤退,白起這才不情不願的撤了,從此對范雎非常憎恨。



第二年趙國沒有履行他們的割地賠償,秦昭襄王大怒,這才發兵攻打邯鄲。當秦昭襄王派白起領兵出征時,白起稱病不去。 大家都以為白起這次稱病不去,是為了表示之前退兵的不滿和賭氣,這只是表面看起來是這樣的,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



當年長平之戰,秦國把全國所有15歲以上可以用的士兵都派去給白起打這一仗,結果白起不負眾望還是贏了,接下來他要打邯鄲的時候,這時候情況就比較微妙了。 白起手上握著的是秦國所有的戰力,那時候肯定能一鼓作氣拿下邯鄲,拿下邯鄲後白起也有了地盤,加上手上的兵權,那麼白起會不會自立為王?就算他沒這個想法,秦王肯定也不放心,所以才叫他撤退。

白起回去後交還軍隊,再加上他已經知道秦王對他有所猜忌和防備,所以他就稱病不出了(或許他真有點小病,不過這只是一個藉口)。

邯鄲之戰中,秦王一開始也沒打算叫白起,只是派王陵去攻打,但打了一年沒攻下,支援了10萬人還是沒打下,秦王這才叫白起上。白起這時候病雖然好了,但是他卻說現在趙國是攻不下的,趙國人誓死抵抗再加上其他國家來幫忙,秦國必敗,所以白起堅持不出。



白起其實知道,這次去無論輸贏自己都得死。 輸了的話,就算沒有被憤怒的趙國人殺死,逃回來也會被秦王藉口軍法殺了。贏了的話,同樣會被秦王功高震主給殺了。所以,去了無論怎樣都是死,不如不去還有一絲生機,但最後還是被秦王給殺掉了,他在死之前也看開了,自己坑殺了這麼多趙國士兵,也算罪有應得吧!


博古論今天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之所以寧死不願聽從秦昭襄王的命令,倒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是因為因為秦昭襄王沒有聽從白起的建議在長平之戰後趁勢進攻趙國而鬧彆扭,白起不會這麼淺薄。白起之所以抗命不從,主要是基於軍事方面的判斷,即為君者不可怒而興兵和發動戰爭要講究時機。白起認為,在趙國沒有信守承諾割讓六城給秦國後,雖然秦國有充足的理由出兵懲罰趙國背約,但是,此時秦國出兵勝算不大,因為趙國可以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支援,出兵沒有意義。白起是從軍事角度看待伐趙這個問題,而秦昭襄王則是從政治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在國君為上的秦國,在秦昭王看來,即使是白起這樣國之棟樑,也要講政治講大局服從國君的命令,不然就是抗命不從,挑戰國君的權威,這有可能逼迫國君為維護自己的尊嚴痛下殺手。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擅長大兵團作戰,戰績輝煌,在長平之戰結束後,他提出的趁勝追擊的計策沒有得到秦王的同意,錯失良機。時隔一年之後,秦王再次提出攻趙,白起提出異議,認為現在攻趙時機已失,“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史記·白起列傳》),給秦昭王潑了冷水,引得秦昭王不爽,在王陵圍攻邯鄲久攻不下之際,白起又拒絕秦昭王起復的命令,還在這時候說嘲諷秦王出兵的話,“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此話令秦王非常惱怒。此時,範睢見白起失寵,便乘機從中挑撥。最終,秦昭王將白起貶謫為普通士卒,命其到陰密。不過,由於白起年邁生病,未能成行。



看到秦昭王對白起大為不滿後,以范雎為首的文臣進言認為,“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這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得秦昭王下決心以鎮秦劍賜死白起。


滄海拾遺錄


長平一戰後,趙軍損失四十五萬之巨,可謂是直接傷了元氣,但是也不是說趙國從此就再無反擊之力了,畢竟以趙國三百餘萬人口,加上燕趙之地多豪傑,民風彪悍,修養生息一段時間,即便不能恢復如初,但是自保有餘,這也是為什麼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一開始,主動請求進攻邯鄲,被拒絕後便再也不準備繼續進攻趙國的原因之一了,那麼為什麼長平之戰白起都能打,面對元氣大傷後的趙國,即便失去了最佳戰機,也不至於寧死也不接受君命啊,那到底還有什麼原因導致白起的抗命呢?

白起劇照

首先第一點,趙國尚有餘力,即便說長平一戰四十五萬精銳盡喪,但是秦軍也是傷亡慘重,如果當時趁著趙國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強行進攻趙國邯鄲,由於趙國內部空虛,幾乎就可以長驅直入的,攻下邯鄲,擄掠趙國王室貴族,即便不能就此滅亡趙國,也可以最大化的打擊到趙國,使得趙國就此混亂下去,但是最後秦國決定放過趙國,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畢竟趙國北方還有抵禦匈奴的精銳,各地駐軍也還有不少,雖無力出征,但是主場自保有餘,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秦趙的邯鄲之戰,久攻不下的原因所在了。

另外,白起之所以不接受攻趙,還因為是他下令誅殺四十萬俘虜,他知道他的這種做法使得趙國百姓對他是恨之入骨,如果他再次領兵攻趙,面對趙國的哀兵,他很難再有什麼大的戰果,即便有大的戰果,也會使得秦軍再一次的傷亡慘重,而且還會有其餘諸侯國在虎視眈眈,一旦秦軍乏力,面對的就不止一個趙國了,所以白起知道,這是一場艱難的戰役,而且很難成功,畢竟各諸侯允許秦國打敗趙國,但是肯定不會眼睜睜的看著秦國滅亡趙國的,而如果不能滅亡趙國,那麼此戰打下去就沒有什麼意義,除了徒耗軍力。

當然,秦王的不信任,以及白起心中的不滿,也可能佔據了一小部分的原因,畢竟白起為秦國效力了一輩子,秦王卻聽信自己對頭的話,對白起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不滿還是有的,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點小小猜測罷了。

所以說,白起拒不接受對趙作戰,主要還是因為他自己覺得自己不適合作為主帥對趙作戰,會加大趙軍的反抗力度,和仇恨度,另外此刻的對趙作戰也不是一個好的時機,畢竟這時候的趙國不像長平之戰時候的趙國,被其餘五國完全孤立,此刻秦軍提防的還有其餘諸國,面對的還有其餘諸國的軍隊,而後來的秦國攻趙失敗,也正好證明了白起是對的。


歷史微探索


首先,簡單介紹下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 [1]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名諱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為陝西白姓。據《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記載他的祖先是秦穆公的將領白乙丙。白乙丙的後代以白為氏,他們的遠代子孫就是白起。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再回到問題,白起在長平之戰中,首先是面對廉頗的堅守,秦軍也是無可奈何,持續了整整3年的對峙時間,理論上來說廉頗的策略是十分正確的。而後,用副手代替白起,指揮戰場,直接產生的結果就是,趙國換下廉頗,畢竟白起宣稱回秦了。因為長達3年的對峙雙方的物資損耗已經接近極限了。趙括選擇了主動出擊,而此時,白起並沒有離開前線,而是秘密的指揮戰場。隨著趙括主動出擊進入秦軍包圍圈,直接被白起包餃子了。面對這40萬人,白起選擇圍而不殲,圍困到斷水斷糧後再處理。而秦昭襄王對於40萬趙軍的態度來自於物資已經沒有,如果放回去,又將成為趙國士兵,那就必須殺。與此同時,白起提出的是投降不殺,面對40萬的俘虜。言而無信的白起,必將載入史冊,更重要的是如果40萬趙軍都必須死,那麼整個趙國人會將仇恨轉嫁到白起一個人身上,而非秦國或者秦昭襄王,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在坑殺40萬人後,白起提出直接滅掉趙國,以絕後患。而此時,丞相范雎收受賄賂,以功高蓋主為由向秦昭襄王提醒。當時白起已經快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了,所以急招白起回秦。而再後來的再次對趙用兵的戰鬥中,屢攻不下,損失慘重。襄王再次令白起帶兵,白起託病拒絕,被強行出征。最後賜死杜郵。作為四大名將的白起,我相信他對當時戰場局勢的判斷和對天時地利人和的判斷,所以託病不打。這也造就一代名將隕落的悲劇。


探店小甜甜


長平之戰後秦趙雙方疆域對峙如圖,上黨在手後,天時地利人和都佔盡的情況下,秦昭襄王罷兵而還,錯過了滅趙最佳時機。白起這等博弈高手對勝點嗅覺非常敏銳,如錯過則再不會輕易舉兵再來,他會等待一個更恰當的機會,但贏稷偏偏選擇在這個趙國上下辦完喪事,眼睛裡藏著血海深仇,牙縫裡透出殺氣的趙國動手,作為明辨事理的白將軍肯定是寧死不從,因為一旦失敗,秦國在長平之戰的紅利甚至是老爸贏駟積攢下來的本都得賠光。

時間回到贏稷幼年時,趙武靈王武力護送其母子返回秦國,路上可以看到,這趙國跟秦國都是尚武的國家,趙國南胡北漢民風非常彪悍,你既然給了他喘息的機會,就不要貿然下手,堅強的堡壘應該從內部瓦解,白起非常堅信這點,因為長平之戰也是因趙國內部信任不足,使用反間計導致對方臨陣換帥,秦傾舉國之力最終慘勝。現趙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秦沒有穩操勝券的把握,另外其他五國也不會袖手旁觀,受秦荼毒最深的韓魏楚出手概率是非常高了,齊燕即便不幫忙也不會添亂,人心歸向在趙一方,請諒解白老不出徵的苦衷。果不如其然,趙這一戰把失去的都拿了回來,韓魏也如此。



七師兄2


不要太過分臆想了,白起不過是賭氣吧了!!

他是個純粹的軍人,長平之戰後


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掃平天下,這不緊是每個軍人的無上榮耀,更是每個軍人的最高理想,像白起這樣的軍人已經不再需要什麼封償了,他們更多的是在為理想而戰鬥,這樣一個理想竟然被範睢給破壞了,你說對於一個流血流汗的軍人在最高理想近在咫尺時被人活生生的打斷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對其他想建功立事的軍人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也是後來邯鄲之戰慘敗的重要原因!!!!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大軍上百萬人次,最終趙國戰敗,45萬降卒被秦軍坑殺。

前260年,秦國撤軍,半年後,秦軍捲土重來,大軍直奔邯鄲而來,意圖徹底消滅趙國,但是秦軍接連攻打三次,都被擊退。

此時的秦昭王想到稱病在家的白起,下詔白起掛帥出征。然而,這位被歷史學家稱為“殺神”的將軍卻選擇了抗旨,並且兩次拒絕了領導的徵召。白起的忤逆和攻趙前線的失敗讓秦昭王急火攻心,最終下詔白起自殺。

一代殺神就此隕落。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能取得坑殺趙國降卒45萬的巨大勝利的白起,會一反常態打死不去進攻邯鄲呢?“靜夜史”認為原因如下:

1、趙國並沒有遭受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後,燕國看到趙國兵敗,開始萌生了趁機劫掠趙國一把的猥瑣想法。

《資治通鑑卷第六•秦紀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記錄:“燕王喜使慄腹約歡於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反而言於燕王曰:“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所以在前251年,在燕趙剛剛締結了友好盟約,頭腦發熱的燕國就大舉進攻趙國,結果遭到了趙國大將廉頗的迎頭痛擊,燕國被趙國反殺。

史載:“燕師至宋子,趙廉頗為將,逆擊之,敗慄腹於鄗,敗卿秦、樂乘於代,追北五百餘裡,遂圍燕。燕人請和,趙人曰:“必令將渠處和。”燕王以將渠為相而處和,趙師乃解去。”

從長平之戰到燕趙之戰,前後不到10年,趙國就重新成為東方強國。

所以趙國真的收到滅頂之災了嗎?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到底又取得多大的戰果呢?45萬大軍中真正的將士又有多少呢?

答案就是:趙國雖然45萬降卒被坑殺,但是真正的將士遠沒有達到此數,更多的是為趙軍提供後勤保障的民夫等人。

不過,即使是民夫,受到趙國胡服騎射全民皆兵風潮的影響,戰爭時期,這些民夫最起碼也是預備役,是潛在的趙國士兵,所以白起才會痛下殺手。

而既然趙國軍隊損失沒有達到45萬,那趙國就不是遭到了滅頂之災,此時的趙國都城邯鄲,起碼還有10萬左右的軍隊,這是邯鄲之戰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在《史記》中,白起給出了秦昭王三個不去打邯鄲的3個理由,包括邯鄲不好打,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傷過半以及秦軍容易受到東方諸國的合擊。

但是這三個理由都是無法掩蓋趙國實力尚存的事實的,而且經歷了大敗的趙國哀兵,會讓白起敗得很難看,這才是白起寧死不去的原因。

很多人說白起欺君,他在長平之戰中根本就沒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此時的秦國並不具備一口吞掉趙國的實力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乘勝攻下邯鄲,消滅趙國,結果秦昭王被範睢的讒言所耽誤,秦軍撤軍半年,趙國恢復了元氣,所以秦軍失去了提前30年消滅趙國的絕佳時機。

《史記》記載: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聽起來好像白起趁趙國長平之戰大敗,再被白起來上一下就一定能亡國一樣。

事實上,趙國遠比白起想得要堅韌很多,因為,趙國的政治中心,不止一個!

準確的說,是三個!

趙國國土南北跨度大,南到河南北部、中間囊括了冀中南、晉大部,直到內蒙古河套地區。這樣的國土範圍內,有太行山、黃土高原、黃河等地形,所以地形破碎,相互之間難以統一協調,只能分化出三個環境迥異的三個板塊,包括以晉陽為中心的西部板塊,以邯鄲為中心的南部板塊和以代郡為中心的雲中板塊。

長平之戰,位於晉陽板塊附近,對於邯鄲和雲中板塊而言,影響不是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中摧毀了晉陽板塊,但是對於另外兩個板塊,特別是雲中板塊,基本沒有受到損失,這是同樣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大半的秦軍難以拿下的。

此時的滅趙之戰已經不是拿下趙國都城邯鄲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沒了邯鄲,還有晉陽,沒有晉陽還有云中,想一口吃掉趙國,白起還沒有這副好牙口!

所以,面對膨脹的秦昭王想要徹底吃掉趙國的狂妄計劃,白起也只能以死明志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