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五日事

第三节 丧葬五日事1

赵鸿斌


1、一日人死碗摔碎, 继而烧化倒头纸。

洗脸洗脚擦身子, 净身2移尸堂屋里。

双脚要系绊脚绳, 照尸灯放脚头里。

设灵门悬高门纸3, 并请先生写牌位。

七单4贴在灵堂侧, 两边门框有联对。

哀仗5 草荐6长明灯, 纸盆米碗7应先备。

邀约执事夜议事, 总管明确分工细。

安排挖墓抬埋的, 早定龙杠和乐队。

请来阴阳和匠工, 主祭跟随定墓地。8

2、报丧散孝第二日,9远近亲戚都走齐。

长子报丧拉丧棒, 肩挑宗盒10并酒水。

草帽遮颜头儿低, 舅(舅爷)家门首高声啼。

女人铰孝定多寡, 小伙散孝走的急。

女婿外甥散全孝, 还有近门和晚辈。

孝分轻重与远近, 远亲头脚就可以。

唯小外家不散孝, 口头传话打手机。


3、烧纸吊唁第三日11, 搭棚安灶备酒席。

专人登记吊唁者, 迎客化纸致奠仪。

花圈摆放门两边, 挽幛依次挂显位。

总管公布殓葬日, 孝子席前行谢礼。

晚上夜静当入殓12, 外家至亲无漏遗。

一人指挥移棺木, 锯末柏朵衬枋底。

再铺褥子放尸体, 头枕白布大公鸡。

生前喜好13放身边, 再往两边夹旧衣。

一手米面一手灰14, 嘴噙封口钱一枚。

盖上苫单剁手腕15, 逝者贴身水别离。

再看一眼表永诀, 脸纸去掉棺盖毕。

儿女齐哭并化纸, 从此守丧在朝夕。


4、四日专请抬埋的, 并待乡党送情的。

下午事多执事忙, 老者领队把灯提。

迎纸迎饭迎外家16, 乐人孝子紧跟随。

傍晚兴烧黄昏纸, 乡党送纸致情谊。

饭后接灵17为引路, 新坟老坟都需去。

回后献饭作家祭, 孝子逐个行大礼。

上香作揖三叩首, 礼宾化纸洒酒液。

有人丧事过的大, 僧道诵经唱大戏。


5、五日出殡事急迫, 饭后即请抬埋的。

亲戚陆续来送葬, 乐队吹奏不停息。十点村口迎外家, 外家来化起灵纸。

长子亲把枋挪动, 灵桌纸扎向外移。

随手撕下高门纸, 棺木停放前街里。

灵前放好醮纸盆, 礼宾主持两边立。

乐队进前奏哀乐, 男女孝子跪伏地。

先由舅家来披红18, 时下披红失意义。

再由专人致悼词, 死者生平与功德。

按照远近与尊卑, 门前路上行奠仪。

一人喝礼一化纸, 奠者上前乐声起。

老小外家走在前, 女婿外甥行重礼。

邻里乡党齐来看, 谁是真情谁假意。

磕头鞠躬各不同, 拧妩做作鸡啄米19。

最后孝子一齐上, 痛哭嚎啕灵柩起。

扫墓提斗拿火绳20, 灵未起时先进地。舅家掌盆小娃顶21, 执事括下十竿纸。

纸扎乐队走在前, 孝子拉纤随灵泣。

十字路口拌盆子, 快到陵园撕红纸22。

巳时下葬烧纸钱, 金童玉女枋前立。

孝子墓前行仨礼, 封洞23收孝24始别离。

家中主妇不送葬, 扫完屋内坐斗泣25。

乐奏三曲葬礼毕, 众人回后即开席。

上菜下面谢宾客, 重要亲戚主人陪。

亲友临别看七单, 祭祀日期要牢记。

安慰主人多保重, 女眷走时需洒泪。

絮语:人伦之始婚嫁娶, 人情至重生与死。

礼乐之用不可废, 慎终追远是大礼。

凡事经见不留意, 事到临头干着急。

丧葬礼仪应牢记, 随心所欲笑柄遗。

注释:1、丧葬时间:各地各家均不同。就户县而言, 一般老丧 5-7天。年轻人3天左右:5天是大多数人的丧期。

2、净身:人死后亲人要用温水、新毛巾为死者洗脚、洗脸、理发, 谓之“净身”, 取意: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一身清白。

3、高门纸:人死后在头门门楣上贴一张冥纸, 老人死贴在中间, 青年死贴在稍偏的位置, 这是死人的标志, 是无声无字的讣告。

4、七单:人死后每七天是一个祭日, 七单要写够七个祭日, 但户县人多重视首七、三七、五七和百日、三周年。故七单除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和入殓、下葬时间、墓穴方位外, 主要写祭祀日期。

5、哀杖:俗称“丧棒”, 音变读“丧把”。为孝子临时手杖, 防哀痛倒下而为之。一般用柳树枝, 取“留住”之意。

6、草荐:即草垫, 早年孝子跪坐麦草, 称“跪草”有“重孝子不离寸土”的讲究, 现多以蛇皮袋内充麦草而为之。

7、米碗:人死后, 把小米在锅中焯(读“皂”)一下, 捞出控干放到碗里; 再把筷子折断, 用半截筷子扎七个形似雀蛋的面团, 插入米中, 放到灵桌上, 称为“倒头饭”。据说, 黄米代表土地, 七个面蛋象征北斗七星(北极星), 望其关照, 使亡者入土为安。亦有小米面蛋是为死者去阴间带去米面食物之说。

8、定墓地:旧称“明穴”。即请阴阳先生看穴, 选择墓地。现在是公坟, 已无个人选择的余地。但这个形式还在, 主家由一名挖墓的老者带领去公坟, 在所指定(选择)的地方化纸焚香, 由主祭人(多为死者长子)扎一锨土, 谓之“破土”, 然后请打墓工和挖墓的乡党动 工建墓。

9、报丧: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 但人如果死于第一天午前, 当天下午就应给老外家报丧, 不得拖到第二天。

10、宗盒:祭奠祖先的礼品盒,。宗盒到舅家或舅爷家后, 当天不拿回(只带回酒壶), 内中的礼品舅家人不能动, 有“娘家不吃女家食 ”的讲究。待出殡之日, 外家把宗盒同挽幛一起送到丧家。

11、吊唁日:吊唁亦称“烧纸”, 过去没有统一时间。现在为了集中招待吊唁者就规定了时间, 多在第三天, 亦有第四、第五天的。

12、入殓时间:入殓也叫“成殓“, 时间过去由阴阳先生定。解放后, 破除迷信, 都由事主自定。根据棺木全好(?)的时间和节令, 一般多在第三天晚10点左右。现在都用了冰棺, 入殓变为出殡当日凌晨。

13、生前喜好:指放在棺内的东西应为死者生前所好和常用物品, 如烟袋、眼镜、佛珠、笔、书、琴、棋等。

14、双手所握:一手米面包, 一手“倒头纸”灰包, 为防死者去阴间遭恶犬吞咬。嘴里噙的钱叫“封口钱”, 为让尸体不化, 此钱过去是一枚银元, 现在为硬币。

15、剁手腕:是在死者和生者手上拴一红绳, 放到枋沿用刀剁断, 叫“剁手腕”。“生者”一般为死者同胞兄弟姐妹, 目的在斩断情缘、以防死者以后缠蔓自己。父子、母子、夫妻间不存在剁手腕。

16、三迎:指迎饭、迎纸、迎外家。“饭”, 一般称为“八碗饭”, 碗内是假肉假菜, 碗上插着用豆面捏的“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人物。“纸”是在花圈铺预订的金童玉女、金山银山、仙鹤、九莲灯、九筒香等。以上物品多在下午四点以后, 由执事提前拿到村口, 同外 家一起迎。

17、接灵:亡者未入土, 本不存在接灵。这天接的灵应是如母死, 即接父灵;父死, 接母灵。意为让其引路。其余人死, 埋前接灵均叫“嚷新坟”, 即为死者熟悉路径。

18、披红:原是对孝亲者的褒扬和奖励。过去由乡绅耆老代表乡党拿上红绫和鞭炮为孝亲者披红。近些年 把披红庸俗化。不分良莠,无论孝子还是忤逆一律披红。特别是小外家为不懂事的外甥、外孙披红, 更是没有道理。

19、奠礼:一般礼节应是磕三个头或鞠三个躬。有些人把灵前祭奠变成了在众人面前显能的舞台, 或三拜九叩首, 或二十四点礼, 在 灵前忽前忽后, 时上时下, 摇头摆尾, 拧妩做作, 实在有悖哀痛亡灵之初衷。有些年轻人却相反, 缺少作揖跪拜的程序, 磕头没有节奏, 象鸡啄米一样。这些人应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

20、扫墓:由挖墓人中年长者承担此任。一手提斗, 一手拿火绳, 斗内放五样谷物和一个高梁眉(代表扫带), 火绳用豌豆蔓扭成。五谷 撒墓底, 以求五谷丰登。火绳为死者引路用。

21、顶盆子:由最小辈分的男孩(孙子或重孙), 最早是由长子顶盆子, 有继承家业, 传宗接代之意。所顶之盆叫“金银盆”。祭奠完后, 由舅家执盆, 引上顶盆孩子到十字路口, 将盆子在孩子头上左右各转三圈, 然后摔碎在地。“拌盆子”风俗, 是表示作婴儿时脱离母体后, 要在盆中洗涤, 如今亲人去世, 儿子顶盆奉送满盆财宝, 以报分娩之苦, 怀养之恩。拌者弃也, 秦人挥弃物谓之“拌”, 拌盆子就是抛弃过去, 迎接未来。

22、撕红纸:起灵后要在棺材上盖一张红纸, 有镇邪和减轻棺材重量的作用。快到墓地时, 扫墓人要将红纸撕下。因红纸是阳物, 不到阴家去。

23、封洞礼:修墓的匠工封洞口时, 由女婿外甥拿上烟酒糕点送 匠人, 现在还增加一二百元的红包, 此为“封洞口礼”。

24、外家收孝:埋人时, 孝子要穿粗麻布衣, 腰系麻丝, 头上孝布要拖到后背。人下葬后, 外家要告诉孝子, 将拖在身后的孝布收起 盘在头上, 解下腰间的麻丝, 把丧捧插到墓尾。长子要把旧草帽(愁帽)扔于墓顶、把丧棒插在墓中央。

25、坐斗:男人死了, 在出殡之日, 家中主妇用条帚在屋里扫几下, 然后把翻过, 放在屋中间, 坐在斗上哭, 表示今后, 家中大事由我一尻子坐了, 称为“坐斗”。

(《安善坊村志》第141到147页,2013年12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