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一直傷膝蓋,但是古人練太極拳為什麼不傷膝蓋?

練拳傷膝,是近些年太極拳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如果有人因膝蓋痛去看醫生,不容你說話,醫生就會問你:練太極拳練的吧?現在,練拳健身的人數越來越多,懂拳的老師保守,把太極拳弄的很神秘;不懂拳的亂教瞎忽悠,而且花樣不斷翻新。所以,太極拳越弄越神秘,越來越複雜。正是大家學不到正確的練拳方法,所以才會造成如此普遍的傷膝現象。為什麼古人練拳不會傷膝呢?

練太極拳一直傷膝蓋,但是古人練太極拳為什麼不傷膝蓋?

要弄明白這個道理,必須得從傳統的身法和練法說起。我們看比較老的書籍和文章,古人將尾閭形容為鍾錘、尾舵、鐘擺,其實講的就是傳統的練拳身法和練拳方法。我們先看兩個與尾閭有關的名詞:

一、尾閭中正

過去陳家溝有句土話“屁股放在兩腿中間”,其實說的就是尾閭中正。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把腰板挺直”,大家可以試一試,無論是平時還是練拳,腰板挺直了,尾閭肯定是中正的。

二、尾閭下垂

有人說“尾閭前卷,託捧丹田”,這純粹是不懂拳瞎忽悠,尾閭生來就是往前卷的,再卷腰就死了,時間長了還可能練出毛病來。尾閭只有下垂,才能成為鍾錘。怎樣才能使尾閭下垂呢?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就是丹田微微下翻,丹田與骶骨前後對應,丹田下翻就會造成骶骨往後往上翻,尾閭就垂下來了。

練太極拳一直傷膝蓋,但是古人練太極拳為什麼不傷膝蓋?

古人就是根據尾閭下垂的形態,從而將尾閭形容為鍾垂。傳統的練拳身法表現在襠裡就是“一橫一豎”:

一橫是指合前襠、開後襠,將兩髖關節橫向撐開,即所謂的圓襠和泛臀,目的是增強下盤的穩定性和重心轉換靈活;

一豎是指丹田下翻、骶骨後翻,從而使尾閭下垂,腰板自然挺直,實腿一側上下就成為了“一根軸”,轉動靈活。

這種身法與不傷膝是什麼關係?

當尾閭處於下垂狀態時,有人將尾閭稱之為“第三條腿”,身體的自重大部分都通過尾閭沉到了地下,從而膝蓋不受力了。這裡說的膝蓋不受力,不是說膝蓋一點都不承重,而是感覺不到膝蓋受力。

過去有種說法叫“力沉腳跟”,現在很多人都理解偏了,誤將重心壓在腳後跟上。力沉腳跟是指尾閭下垂之後,身體的自重通過尾閭,下沉到兩腳後跟之間——尾閭指向的地面。

練太極拳一直傷膝蓋,但是古人練太極拳為什麼不傷膝蓋?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尾舵”和“鐘擺”。所謂“舵”肯定是掌握方向的,尾閭的左右擺動,決定了我們練拳時的胸向。在重心轉換時,胸向欲向左轉,尾閭向右擺動;胸向欲向右轉,尾閭向左擺動,在身後觀察,尾閭就象決定胸向的方向盤,所以古人稱它為“尾舵”。

如果重心左右轉換連綿不斷,尾閭就會左右不停地擺動,就像過去老的坐鐘或掛鐘裡的鐘錘,只要發條上了勁,就會擺動不息。

古人為什麼用尾閭左右擺動來轉換虛實呢?

奧妙就是:當尾閭左右擺動到位時,骶骨就會帶動骨盆旋轉,而骨盆就會帶動實腿一側上下一起向同一方向旋轉,“周身走螺旋”和“用脊柱行拳”就是這麼來的。這種傳統的虛實轉換方法,有人稱之謂“背絲扣”,有人稱為襠走下弧、襠走鍋底,也有人叫作襠走後弧。怎麼稱謂、叫什麼並不重要,其實就是兩胯內旋。

兩胯內旋與練拳不傷膝又是什麼關係?

當骶骨帶動骨盆由後向前微旋時,就會帶動實腿像一根棍似的由外向裡旋,形成所謂的“腰似蛇形腿似鑽”,看起來膝蓋微微內扣,但關節是吻合的,就是古人說的“接骨鬥隼”,不但不傷膝,時間長了還會堅膝。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老祖宗用“鍾錘”和“鐘擺”四個字,很形象地道出了傳統太極拳練習的身法和方法!針對當今廣大的健身人群,傳統的練拳身法和方法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鑑:

1、練拳時,就像平常走路一樣將腰板挺直,膝蓋就可以少受力;

2、移動重心時,實腿松胯下沉的同時,腳後跟微微向外一旋一碾,膝蓋就不會向外撇或晃動了;

3、步伐轉換時,實腿臀部由後向前微微一旋,松胯坐腿,膝蓋就固定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