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區“扶貧車間”鑄就脫貧致富夢想

徽州區“扶貧車間”鑄就脫貧致富夢想

6月5日下午,徽州區潛口鎮東山村一家小商店內,幾位村民正在趕製聖誕掛飾。這是東山村鞏固扶貧成果,改善貧困戶內生動力的一項實際舉措。

東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蔣劍波告訴記者,東山村共有16個自然村,20個村民組,全村2549人,其中貧困戶69戶,179人。在貧困戶中,70%是因病、因殘導致貧困。近年來,該村圍繞“多彩東山”的目標,依託蔬菜、水果、稻米、菸葉、甘蔗等主導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建成5個50畝以上的農業基地,2個500畝以上的農業基地,有力地拓寬了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渠道。配以政策兜底,產業扶貧等脫貧攻堅行動,2016年和2017年,該村已經實現戶脫貧、村出列。

“一時脫貧不算真正的脫貧,如果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有事做,就能就業創業,讓經濟收益長期穩定,這才是真正的脫貧致富。”蔣劍波介紹,為了鞏固扶貧成果,避免那些脫貧戶因病、因殘、無業導致再次返貧,鎮村兩級一直都在想辦法。“聖誕掛飾就是我們引進的一個扶貧項目,通過幫助企業生產聖誕掛飾,首飾珠串等,讓貧困戶和一些閒暇在家的老年婦女從事手工活,這樣既不用出家門,也不用耗費太多的體力,就能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蔣劍波說,聖誕掛飾根據企業訂單生產,該村首期訂單為36萬個,按照每個3分錢計算,能為村民創造10800元的收益。

記者在東山村村委會看到一本村民認領生產任務的表單,目前村內共有程美華、汪美娟等5人認領聖誕掛飾生產,她們的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主要為貧困戶和閒暇在家的高齡婦女。汪美娟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小兒麻痺症患者,自小落下殘疾,是村內的五保戶。雖然通過政策兜底得以脫貧,但總感覺脫貧質量不高。這次生產聖誕掛飾,汪美娟腳有殘疾,但手很利索,是5人中效率最高的,每天能生產2000個,而且生產過程中還可以和鄰居閒話家常,快快樂樂的就完成了工作。

蔣劍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天生產2000個,每個3分錢,1天就是60元。如果一個月拿出15天專心生產,就有至少900元收益,如果一個月滿打滿算,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想想都覺得來勁,汪美娟已經是60多歲的老年人了,體力活肯定幹不了,在家生產聖誕掛飾,每月至少1000多元,這樣的收入來得相對輕鬆,而且遠遠的超越了脫貧標準,相信汪美娟靠著勤勞,一定能徹底摘掉貧困戶的帽子”。蔣劍波說。

記者瞭解到,為了激勵村民生產熱情,東山村經常把村民聚攏起來一起生產,並在村委會內設立“扶貧車間”和專門的倉庫,對生產的掛飾進行統一登記和統一收發貨管理。“我們初期就是生產聖誕掛飾,後期還有首飾、手串等生產訂單,產品主要用於出口,訂單量充足,常年都有。”蔣劍波向記者講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以後生產上規模了,我們村裡可以出面與廠家談判,適當提高生產價格,進一步為老百姓增收。生產的貨物多了,村裡還可以指定一名貧困戶專門負責收發貨,又能解決一個貧困戶的在家就業問題。而且隨著生產量的增大,村民逐漸嫻熟之後,產品質量提高,我們要及時去爭取更大的訂單,讓這條生產線有序的運營下去。我們的目標是後期至少吸引村內幾十名老齡婦女加入,讓她們在“扶貧車間”裡實現創富增收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