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這首古詩表達了什麼樣的願望?你如何理解?

日行一燈


《元日》這首詩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的名作,可以說傳播度很廣,很受讀者喜愛。尤其“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聯總有一種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吐故納新、推陳出新的象徵意義,被後世頻頻引用。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對這首詩進行一下解讀欣賞。

《元日》詩的背景及願望

詩是詩人的心聲,這首詩正好寫在王安石拜相後的第一個新年。王安石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歷史學家把他的那個時代的改革稱為“王安石變法”,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歷史事件,可見他在那個時代的份量,他在歷史長河中的價值。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正是因為他擔任了宰相,要推行新法這個關鍵時刻,在新年的第一天,王安石看到人們把新的桃符替換了舊的桃符,眼前的景象正切合了他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的政治願望。他當時對新政充滿信心,寫的詩也就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充滿了自信。

《元日》詩的詳細解讀

要想更好地理解詩要表達的願望,首先要對詩進行詳細解讀。 首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的“爆竹”一詞來自古時的習俗。古代的人採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出的響聲來驅鬼避邪,後來逐漸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是一年已盡的意思,“除”做逝去講。“屠蘇”是指屠蘇酒,古代過年大年初一的時候,有全家坐在一起飲用屠蘇酒的習俗。這種酒用屠蘇草浸泡過,以此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不老。尾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千門萬戶”是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的意思。“曈曈”是旭日初昇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桃”代指桃符,“符”也是代指桃符,這是古詩詞因字數限制而採取的一種手法。掛桃符是古代的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後逐漸演化成貼春聯。整首詩的大意就是,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迎著和暖的春風,一家人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紛紛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元日》詩的延伸閱

王安石在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創作了《元日》這首詩。當時宋王朝面臨國內政治、經濟危機,還遭到遼、西夏不斷侵擾。面對這種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但可惜的是,北宋積貧積弱多年,幾代皇帝及幕僚已經將宋王朝逼到危機關頭。變法在危機關頭也是最後關頭推出,卻無法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最終因皇帝的決心和更換而半途而廢。在那個病入膏肓封建時代,變法無法成功也是歷史的必然。文|侯歌兒


詩和歌


《元旦》

炮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只把新桃換舊符!

體現了王安石在任丞相時,新改革後的繁榮景象,以及國泰民安的社會現實!


詩意人生Y


問題:《元日》這首古詩表達了什麼樣的願望?你如何理解?

大家好,我是愛學習的雁知,我來回答。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詩。詩作於1069年的新春,不久前被皇帝委以重任的王安石剛剛開始變法,意氣風發,對未來充滿希望。

王安石,北宋撫州臨川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關於作品:

《元日》詩描寫了人們在春節到來的時候,在爆竹聲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在暖暖的春風中,飲酒歡聚,迎來新的一年,陽光暖暖的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喜氣洋洋貼上新的春聯。

詩人通過對春節大年初一熱鬧歡樂,一片新氣象的描寫,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表達了作者自己的理想和遠大抱負。

一,新春到來,人們放爆竹,祈求驅鬼辟邪,趕走瘟疫,在爆竹聲聲中辭舊迎新,新的一年來了,人們喝用屠蘇泡的酒,驅邪避瘟疫,溫暖的陽光照在人們的身上,人們喜氣洋洋,貼上新的對聯,渴望新的一年一切美好。

二,作者同時抒發了他自己的理想,剛剛被賦予了改革重任的王安石,在這春意濃濃的景象,心中也是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三,這首詩充滿了哲理,告訴我們,有些東西過去就過去了,新的希望總會來到人們面前,即使眼前有一時的困難,一定會過去的,美好的生活一定會來到。

今年春節,由於新冠肺炎的原因,我們沒有過一個熱鬧的春節,許多的勇士逆行湖北,全國人民共同一致,聽從國家的安排,宅在家裡,共同抵抗病毒,現在,我們戰勝了病毒,春天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相信明年春節,我們會再次體會到爆竹聲聲,把酒言歡,在暖暖的陽光下,快樂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