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区“扶贫车间”铸就脱贫致富梦想

徽州区“扶贫车间”铸就脱贫致富梦想

6月5日下午,徽州区潜口镇东山村一家小商店内,几位村民正在赶制圣诞挂饰。这是东山村巩固扶贫成果,改善贫困户内生动力的一项实际举措。

东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蒋剑波告诉记者,东山村共有16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全村2549人,其中贫困户69户,179人。在贫困户中,70%是因病、因残导致贫困。近年来,该村围绕“多彩东山”的目标,依托蔬菜、水果、稻米、烟叶、甘蔗等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建成5个50亩以上的农业基地,2个500亩以上的农业基地,有力地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渠道。配以政策兜底,产业扶贫等脱贫攻坚行动,2016年和2017年,该村已经实现户脱贫、村出列。

“一时脱贫不算真正的脱贫,如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事做,就能就业创业,让经济收益长期稳定,这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蒋剑波介绍,为了巩固扶贫成果,避免那些脱贫户因病、因残、无业导致再次返贫,镇村两级一直都在想办法。“圣诞挂饰就是我们引进的一个扶贫项目,通过帮助企业生产圣诞挂饰,首饰珠串等,让贫困户和一些闲暇在家的老年妇女从事手工活,这样既不用出家门,也不用耗费太多的体力,就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蒋剑波说,圣诞挂饰根据企业订单生产,该村首期订单为36万个,按照每个3分钱计算,能为村民创造10800元的收益。

记者在东山村村委会看到一本村民认领生产任务的表单,目前村内共有程美华、汪美娟等5人认领圣诞挂饰生产,她们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主要为贫困户和闲暇在家的高龄妇女。汪美娟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自小落下残疾,是村内的五保户。虽然通过政策兜底得以脱贫,但总感觉脱贫质量不高。这次生产圣诞挂饰,汪美娟脚有残疾,但手很利索,是5人中效率最高的,每天能生产2000个,而且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和邻居闲话家常,快快乐乐的就完成了工作。

蒋剑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天生产2000个,每个3分钱,1天就是60元。如果一个月拿出15天专心生产,就有至少900元收益,如果一个月满打满算,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想想都觉得来劲,汪美娟已经是60多岁的老年人了,体力活肯定干不了,在家生产圣诞挂饰,每月至少1000多元,这样的收入来得相对轻松,而且远远的超越了脱贫标准,相信汪美娟靠着勤劳,一定能彻底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蒋剑波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激励村民生产热情,东山村经常把村民聚拢起来一起生产,并在村委会内设立“扶贫车间”和专门的仓库,对生产的挂饰进行统一登记和统一收发货管理。“我们初期就是生产圣诞挂饰,后期还有首饰、手串等生产订单,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订单量充足,常年都有。”蒋剑波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以后生产上规模了,我们村里可以出面与厂家谈判,适当提高生产价格,进一步为老百姓增收。生产的货物多了,村里还可以指定一名贫困户专门负责收发货,又能解决一个贫困户的在家就业问题。而且随着生产量的增大,村民逐渐娴熟之后,产品质量提高,我们要及时去争取更大的订单,让这条生产线有序的运营下去。我们的目标是后期至少吸引村内几十名老龄妇女加入,让她们在“扶贫车间”里实现创富增收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