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趙忠祥,今有李文亮、於藍,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2月6日晚,一則李文亮醫生去世的新聞瞬間刷爆了各大新聞媒體和社交平臺,有人指責,有人惋惜,有人緬懷…

李文亮醫生本是武漢市中心醫院的一名眼科醫生,他的出名是因為他在同學群裡發了一條“確診了7例SARS”而被簽署了“訓誡書”。

網友稱他為疫情“吹哨人”。

前有趙忠祥,今有李文亮、於藍,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在2月7日凌晨,事情出現了反轉,武漢中心醫院官方微博發文稱李文亮醫生病危,正在全力搶救中。

前有趙忠祥,今有李文亮、於藍,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在醫院還在努力時,李文亮醫生卻被媒體“去世”了,這是一條假聞,是“幸”也是“悲”。

“幸”其是假聞,李文亮醫生並沒有離我們而去,醫院還在努力。

“悲”其是假聞,求實是媒體最基本的責任,也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次是意外,但一個月以來屢次發生類似的事情,應該反思。

一個月內,失實報道屢次發生

在同一天2月6日的下午,有媒體發文稱著名電影藝術家於藍老師病逝,隨後該媒體便發文道歉並澄清“信息有誤”,於藍老師是病危正在搶救。

前有趙忠祥,今有李文亮、於藍,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前有趙忠祥,今有李文亮、於藍,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同一天兩起相似的新聞事故,讓人想到一個月之前另一件類似的事情。

1月10日,有媒體發佈消息稱著名主持人趙忠祥老師因病去世,經趙忠祥老師經紀人確認是謠言。

1月16日,趙忠祥老師的兒子告知父親於當日7:30離世。

前有趙忠祥,今有李文亮、於藍,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也許媒體早就得知了趙忠祥老師病情不容樂觀並提前準備了通稿,但不論是出於什麼考慮,提前發佈未經證實的消息是對當事人最大的傷害。

新聞要迅速及時,也要以事實說話

類似的事情屢次發生,是因為各媒體多年來都在搶佔新聞首發

對於同一個新聞事件,首發就意味著搶佔先機,會被更多的媒體引用,被更多的用戶轉發,被平臺優先推送。

這些都可以給媒體帶來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流量和曝光度,所以各大媒體為了新聞的首發也是“不擇手段”。

前有趙忠祥,今有李文亮、於藍,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面對一些提前得到線索可能會發生的事件,媒體會提前寫好通稿,以保證對於新聞事件第一時間的報道。

這樣得做法往往會因為人為的操作失誤或信息的來源錯誤導致報道失實。

我們理解媒體普遍存在的流量考核,但請不要忘了新聞報道的準則。

什麼是新聞,新版《辭海》的解釋為:

“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機構對當前政治事件或社會事件所作的報道。要求迅速及時、真實、言簡意明,以事實說話。形式有消息、通訊、特寫、記者通信、調查報告、圖片新聞、電視新聞等。

新聞不僅要做到迅速及時,更要以事實說話。

保證內容的客觀事實是對當事人的尊重,也是對新聞讀者的尊重,更是對自己職業的尊重。

在如今這個從業門檻降低的自媒體時代,媒體間的競爭已經趨近白熱化,為了博人眼球的不實內容時有出現,這些不良媒體為了流量而進行的不實報道終會究失了人心,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作為一名媒體人,請尊重事實,不要吃“人血饅頭”。

2月7日凌晨2點58分,武漢中心醫院發文:李文亮醫生最終因搶救無效去世,這一晚,每一位心繫李文亮醫生的人都經歷了希望與失望……等了一夜,終究還是沒能等來奇蹟。


前有趙忠祥,今有李文亮、於藍,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