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一幅书法的雅与俗?

书灯幽见


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幅书法无所谓雅俗,而在于其精神内涵如何。

关于书法雅俗的问题,历代书法家都争论不休,而主流的书法大家倾向于将书法雅化,追求“雅书法”,从而贬低“俗书法”。但是纵观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之所以会产生“雅文化”,正因为它是在“俗文化”的基础上才孕育生长出来的。可以说,没有俗文化,其实也就难谈到雅文化。

书法就好像一个鲜艳的花朵,而俗文化正是孕育这朵美丽花朵的土壤,离开了它,就没有“雅文化”“雅书法”了。

雅文化是俗文化的发展,俗文化是雅文化的基础,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因此单纯的论断一幅书法作品是俗书法还是雅书法,并没有实际意义。在具体说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雅”与“俗”做一个界定,以便更好的谈论剩下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惯用语中,“雅”往往代表着好的一面,而“俗”则代表差的一面。但是,这两个字最本初的含义并不是这样。比如,我们都知道诗经中有《大雅》诗歌,也有《小雅》诗歌。而关于诗经中的“雅”,指的是“正”的意思。

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被后世的人称之为《毛诗》。他们俩为这篇《诗经》做了一个序言,人们称之为《毛诗序》,这个序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被看作是最早的文论。在这篇序言中,他们俩这样说: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在这里,他们解释了“雅”的含义。其实所谓的“雅”在一开始,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上级统治者之间的言语交流。因为各种事情关乎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以,雅也分为大雅和小雅。

我们知道,古代人有“赋诗言志”的传统,而且掌握知识的一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他们互相之间说话常常引用《诗经》里面那些优美的语言,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他在这里特指《诗经》,其实就是针对古代士大夫之间赋诗言志的传统而言的。

所以后来,雅也就有了现在雅致、幽雅、淡雅和典雅等意思存在,指的是那些高级的,被人们所崇尚的东西,美好大方的事物。

在《诗经》中,与“雅”相对的,是风。“风”在《诗经》中是也是一种文体,《毛诗序》这样解释“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可以想见,风其实就是广大民众的情感、遭遇。我们知道周朝时期,有采风的制度。而我们现在一些艺术家到基层去进行艺术考察,也被称之为采风。其实采风就是观民情、知民俗。而风常常与“俗”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有了“风俗”的说法。

因此,雅一般来说被指为是上层统治者的对话语言,而“风”则被指为下层人物的对话语言。从源头上来说,雅俗本来就没有确切的褒贬含义。

因此,后世的人在谈到“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态、明清尚势”的时候,其实就在讲我们应该书法雅俗的比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魏晋一直到明清,实际上整个书法史,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艺术普及化、平民化、世俗化的过程,联系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背景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期。而魏晋书法之所以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推崇,实际上就是因为魏晋时期的书法家们存粹的追求“雅”艺术,追求“雅文化”,将这种追求深刻的融入到了他们内在的生命体验中,所以就有了“韵”,而我们所说的“韵”,不仅是完全主观性的东西,而且是完全贵族的东西。

因为我们知道,在魏晋时期,能够学书法的人,不是贵族,就是皇帝。普通士大夫,寻常百姓,能够过上安稳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那就更不要奢谈学习书法了。

所以魏晋时期的书法,完全由贵族统治阶级自己主导,反映的是贵族统治着的主观意愿。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羲之。他们家世代都是皇家贵族,很是气派。他自然衣食无忧,每天都醉心于艺术之间,追求存粹的享乐和艺术的永恒,所以他的字才那么的潇洒、难得、空灵淡雅。

到了唐朝,“唐尚法”。所谓“法”,其实就是规则性、规矩性的东西,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帝国。唐朝统治者完全不能想魏晋时期那样,让世家大族、公卿大夫掌握政权,实行门阀政治,他们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普天之下的法则规范,让整个帝国高效运转。

事实证明,唐朝人找到了,那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让帝国的每一个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知道自己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因此,唐朝人特别重视规矩和法度。而他们在书法中就完全不会像魏晋时期的人那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们当然认为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非常好,但是他们不会这样去做,而是小心翼翼的总结他们的艺术成就,将其归纳为一套法度规范,这也是人们说“唐尚法”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从唐朝开始,书法逐渐走向“雅”的对立面。

而宋元时期,中国书法有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宋尚意、元尚态”。所谓的“意”后世常常理解为“意境”,可以说,这本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问题的地方在于,人们常常认为意境就是文人化的,就是高雅化的,普通人、平民就没有什么境界。实际上并非如此。

宋元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高度世俗化的一个初始阶段,其高潮在后来的明清时期。明清两代真正实现了文化世俗化,出现了四大小说,而且还出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繁荣的局面。小说《金瓶梅》其实就是明代俚俗文化的产物。

而宋元时期,戏曲艺术从文人书阁走向民间,大批文人不仅写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而且也接触“下里巴人”。比如苏轼、柳永,他们的书法、诗词等都渗透着俗文化的气息,世俗感浓厚。

元朝统治者本身文化水平就不是很高,而且当时文人已经无科举做官之路,他们在民间,靠创作俗文学作品为生,写一些俚俗幽默的戏曲度日,比如关汉卿等人创作的元曲。这一切表明俗文化在整个士大夫群体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甚至也影响到了他们的书法。

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对文化压制,文人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反而去向民间汲取智慧。而此时市井文化正在崛起,市民阶层普遍壮大,一些经商的富人有了附庸风雅的爱好,对于艺术品也有了收藏的兴趣,明清时期甚至有成熟的书画艺术交易市场产生,这一切对艺术家的创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此时艺术家创作的动力来源,首先就是“俗”文化的,是民间底层的推动。我们看到民间各种文学读物、小说画报、各种极具特色的书画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俗文化的产物。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其实是由两种不同的内在因素在互相推动着而不断发展的。一个是“俗”的力量,一个是“雅”的力量。

所以,一幅书法作品,它不可能完全是“雅”的,也不可能完全是“俗”的。它应该是“雅俗共赏”的。一个艺术家,不可能一开始就说“我要写俗书法”,“或者我要写雅书法”,雅俗问题不是艺术家应该考虑的问题,也不是欣赏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这件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快乐,引起情感共鸣。所以艺术家应该考虑这个因素,而不是其它。


松风阁书法日讲


中华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关于书法作品优劣鉴别因人而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用途越来越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才有了好坏、优劣之分,我只能从个人所掌握有限的知识与大家共勉。

书法即是书写是有方法的,鉴别书法作品,一,从作品中看书写者用笔,行笔分中锋和偏锋,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基本技法,如果没有扎实的用笔基本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笔都拿不好能写出好作品是绝对不可能的。笔力的好坏对于书法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是对书法作品力度的形象化写照。要想获得这种有力之美、阳刚之美的艺术效果,取决于作者驾驭毛笔的功夫和技巧。当然,这并不是求其表面的张扬外露,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情意并藏于笔墨之中,由此可见凡是字体绵软无力、毫无劲道可言的作品,一定不是最佳的书法作品。

二,看结体,就是指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要根据字本身的疏密、大小、长短、偏斜来巧妙安排结构,笔画疏的要饱满,密的则要匀称,大的要精炼,小的要丰满,长短、偏斜要随势为宜。如何判断书法作品优劣?每一个书家,总是深思熟虑,意随心到,笔随势生,通过每个字的天然不齐,各有真态,使之曲尽其美,富有生趣。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须用这种标准去衡量,现在书画市场上,质量伪劣充斥市场,艺术价值与商品价格极不一致,要特别注意。

三,看章法,章法就是通篇作品的布局,在创作一篇书法作品的时候,提前做一个规划,从内容、字体、结构、布局、手法,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做一个统筹安排,。所以不但字的结体重要,章法安排布局也很重要,章法和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整篇作品的优劣。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是运笔、结字、布局,甚至用墨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我们作书,只是外壮其形,而内迷其理,或者随意地乱来,那就是理不通或者无理,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章法了。那些横涂竖抹的点画狼籍的作品只能令人生厌,是绝对不会给人以美感的。

四、气韵生动,指书法中的气势、韵味,作为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气韵生动就是说要有神采。作为艺术品的书法,不仅要求有流于外表的形体美,而且要富有精神内涵的美,有动人的神采和风韵。古人云:“书法之妙,神采为上。”就是这个道理。一幅书法作品,不仅要从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而且要把它当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要看它的整个格局,如何首尾相应、上下 衔接,运笔的轻重缓急、虚实隐现,施墨的浓淡枯湿,布局的参差错落,疏密相间等。一幅气脉兴通,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交织着音乐旋律,无声而有节奏的书法作品,使欣赏者目驻神驰,情绪激动,这就是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何判断书法作品优劣?由此看出,凡是具备上述特点的书法,一定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反之亦然。



泥人刘


怎样鉴别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俗?这确实是个问题,书法作品有雅俗,关键鉴赏者也有雅俗。本是一幅俗作,但鉴赏者格调不高,看见俗书就觉得很对路子,便会觉得高雅。林散之先生就说过:书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太熟了就容易俗了

书法的学习规律是:生-熟-生,这样一个过程,在进入到熟的过程时,很多人就很难跳出来,例如清乾隆皇帝,学赵孟頫书学的倒是很娴熟,但毫无新意而且不能自拔,终落俗道。例如董其昌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时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虽然董其昌的说法不一定确切,但他的这种观点值得我们警惕:“书法因熟生俗”。

学习今人书法易俗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下,那只能去地下了。很多人喜欢学当今一些名家的书法,学习是假,想成名是真。今人书法名家有的人是真有学问,字确实也写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名家,是因为人生际遇比较好,工作环境、职务关系才因此成名的。因此,今人书家虽然都是很有名气的人,但也是良莠共存、鱼龙混杂。如果一不小心没学对人,则后患无穷。与其冒这个险,还不如学习古代那些名家的作品,以古为师。

哗众取宠者俗

现在有些人把书法当成了杂技,下笔喜欢用蛮力,或者把书法当成了行为艺术,作书时运气扭腰,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装腔作势,墨汁飞溅,狂怪粗野,结果是满纸江湖气、俗不可耐。

用笔有习气者易俗

有些人作书,故意突出、夸张一些笔画,例如写隶书时故意加重波磔的写法,或者把撇写的很长,或者写行草书时故意东倒西歪求攲侧之势,或者作字时缩手缩脚古板呆滞,或者故作老成团锋不露等等都是不良的习气,这种把习气当个性,以为是雅,其实大俗也。

由上可知,俗者,其实是学养不够造成的。有的书家缺乏学养,字里行间或于章法布局、形式上,总要露出马脚。一个书家的学养不够,很难写出高雅之作,古今书法名家,都是有学问的大家。

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书法作品的笔墨之间体现的是一个书家的学识、修养、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等,所以,书法的“字内功夫”更需“字外功夫”来提升。


翰墨今香


一、什么是书法的“雅”和“俗”

雅与俗的最终标尺是书法审美。雅就是典雅、清真、格调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里胡哨、江湖习气重的字。雅与俗没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岭,一切皆取决于观赏者自身的书法学养和书法审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书,称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称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说颜鲁公楷书是俗品、柳公权是俗书鼻祖等等。



二、如何鉴别书法中的“俗书”

一是机械呆板少变化。古人认为画宜熟、书贵生,“熟”易油滑,“生”则质朴。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虽临摩很深很像,亦难逃一个“俗”字。二是投机取巧者易俗。有的急于求成,今天学欧阳询,明天就赵孟頫,投机倒把、偷梁换柱,往往因四不像而显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过重则刚健必损,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内涵缺失。书法中的君子气、文人气、书卷气,最终从文化修养中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就很难写出典雅的作品来。


最一流的作品,应该是可以“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的俗,是狭义的,指的是作品的质朴坦率。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求雅避俗是应该一以贯之的态度。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


抱庸詩書


关于书法艺术的高雅与低俗,个人拙见,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个人拙见,艺术不存在高雅和低俗之分。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为代表艺术作家借助文艺复兴的革命运动创作人体油画册,并将人体油画推向巅峰。若同一时期将人体油画(裸体油画)引入中国,人们绝对会将其定位低俗的艺术作品,甚至不将其当作艺术品。人们认为人体油画(裸体油画)有伤风俗,甚至可能将其当作某些方面的反面教材。人体油画(裸体油画)放到现代的中国,相信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且不认为其为低俗的艺术品。

同一艺术作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其艺术定位是不一样的。其艺术定位与当地人们的生活风俗与宗教信仰有关。




艺术生活阿兴


怎样鉴别书法的雅与俗?

关于书法雅与俗是指书法作品的品格问题,这个从古代至今都在论述书法雅与俗的问题,不过说法各异,很难梳理清楚。

书法中的雅和俗可以说是对立的,一般书法上很难做到雅俗共赏。书法的“雅”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对书法风格的一种感受,像高雅、飘逸、潇洒;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则是不同的书法风格的书法作品都要具有的一种审美。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自己的反面,即是“俗”。

其实有时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雅与俗,主要在于有没有学古,这个“学古”就是学习古人的字。我们现在分辨雅与俗的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临习古人那些优秀的碑帖范本。

这样说并不是说学古人碑帖就可以避免入俗,但如果不临习古人碑帖,每天在那搞什么创新这就一定是俗。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书法判断标准就是入古问题。我们纵观古代书法大家,后世书家评论这些书法大师书法的时候总是说他学的谁,又结合谁,有怎么自出新意的。当然,这个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是在学习古人书法的前提上,再怎么学习的问题吸收领域的问题,这个和自己的悟性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能成为大师,有人却不能。

所以说我们学习书法就是看你学习古人的书法是怎么理解和吸收的,最后又是怎么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这也是我们评判书法作品雅与俗的一个标准。

有些人,自以为很有才华,认为越不像古人就学的越好,当你的书法没有一个标准的时候这还是书法吗,这样只能说是对书法的的无知罢了。








书画墨轩


鉴别一幅书法的雅俗,既难又不难。

难在没有书法雅俗的标准,或者这个关于雅俗的标准太难,一般人无法掌握。这就难鉴别了。

不难是指古人早就在几千年前说得明明白白了,只要按古人关于书法雅俗的标准来鉴别,雅俗立刻可辨!

什么是俗?不按笔法写的毛笔字就是俗书,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说: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就是说的如果不按笔法来写,写得再像《兰亭序》也是俗书,即一般实用书写。

在古代,人们从小学写的毛笔字,包括科举考试的官方馆阁体,写得再好看也无用,都是俗的书写,只有长大以后按笔法来学,才能写出雅的书法。如唐代孙过庭十五岁学书法,明代董其昌十七岁学书法,都是他们自己说的。

所以书法的雅俗区别,就在于笔法之有无。读古人书论,说得很清楚了。现代人好说什么书法童子功,其实是不懂笔法,分不清书写与书法。古人从小学的毛笔字,都是俗的书写,根本谈不上什么功,只有错。

现在鉴别书法雅俗,只要看是否按笔法来写,是中锋写出圆润有力的毛笔字,就是雅的书法。如果毛笔字写得死板,或写得胡乱,就是俗的书写,如馆阁体、江湖字。





王乃栋说书画


提到书法作品我们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书法所用到的工具,作品格式、样式的设计,以及自己的创作思想观念,是否传承古人优雅之气,我认为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要脱俗,要有古人气韵的朴实效果,以及东方的哲学智慧融入到书法创作当中去,而不是当今时代下的江湖体泛滥,什么大师街头射墨,搞的新奇古怪,没有一点古人的东西,就是糟蹋中国书法的认知和审美观,这是我们国人所担心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根基,曾有人讲过,想要灭掉一个国家先灭掉一个国家的文化,多么可怕的文化危机,当今时代下的发展势头,年轻人都用电脑打字,高科技的运用,传统的写字被遗忘了,很多人都“提笔忘字”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加重书法传统的教育,从小抓起,应该是“提笔望字”以及对书法审美的定义,如何去审美一件好的书法作品等等。我觉得这个才是我们现在若要重视的……这些扯的有点远了

下面给大家欣赏一下雅和俗的审美:

一、什么是书法的“雅”和“俗”

雅与俗的最终标尺是书法审美。雅就是典雅、清真、格调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里胡哨、江湖习气重的字。雅与俗没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岭,一切皆取决于观赏者自身的书法学养和书法审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书,称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称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说颜鲁公楷书是俗品、柳公权是俗书鼻祖等等。

二、如何鉴别书法中的“俗书”

一是机械呆板少变化。古人认为画宜熟、书贵生,“熟”易油滑,“生”则质朴。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虽临摩很深很像,亦难逃一个“俗”字。二是投机取巧者易俗。有的急于求成,今天学欧阳询,明天就赵孟頫,投机倒把、偷梁换柱,往往因四不像而显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过重则刚健必损,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内涵缺失。书法中的君子气、文人气、书卷气,最终从文化修养中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就很难写出典雅的作品来。

最一流的作品,应该是可以“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的俗,是狭义的,指的是作品的质朴坦率。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求雅避俗是应该一以贯之的态度。

下面我给大家对比一下传统书法艺术和当今时代下的江湖体射墨书法,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何感想?








易天书法


鉴别一幅书法的雅与俗,可以从几个纬度来讨论:

1, 庸俗的题材

这么多年来,许多题材已经被写的太多了,甚至可以说臭大街了,譬如:上善似水、厚德载物、龙马精神等等,不明就理、人云亦云的书写很难免俗。

2, 基本功不扎实

没有学过系统的书法理论,没有经过严谨的法帖的临摹,就难免在书写中暴露许多的笔病,譬如下图中所显示的这些常见错误,都是书法所忌讳的。

3, 浮躁、浅薄的坏习惯

书法创作到一定阶段以后,对笔的控制游刃有余,在书写中难免就会暴露出随意、油滑、轻薄无骨的气质特点;或者相反,拘谨、刻板、沉闷或者单一的作品风格不断重复,都会让人产生非庸即俗的判断。

4, 负面的整体气韵

做作、浮华、狂暴、乖张、曲戾、混乱、污浊、拥堵等等刻意所为的内容和表现效果,貌似创新,实为大俗。

5, 画蛇添足的装饰

现在很多的参展作品,字写得不怎么样,却搞许多花里胡哨的装饰,这些装饰表面看起来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但如果没有高超的书法内容作为核心,即为画蛇添足之俗。


雅和俗是对立存在的,只要我们对俗与雅小心辨别,保持明确的认识,在书法实践中避免俗的浸染,就可以逐步提高我们的书法品位,进入更高的美的境界。


闻道深般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