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曹操古詩名篇《觀滄海》?

英語摘抄


提到曹操,歷史上給了他很多標籤,“挾天子以令諸侯”、“寧可我負天下人 不讓天下人負我”、“亂世梟雄”、“白臉的曹操”等等。

其實,實事求是地講,曹操是當之無愧的全能王。


連陳壽在《三國志》中都評價他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而且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他著有兵書,擅長詩歌。他所做的詩開創了新的詩風,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這首著名的《觀滄海》就是他在成功消滅對手袁紹的兒子之後寫下的,展示了他大獲全勝的愉悅以及豪邁的情懷。


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天下大亂,東漢名存實亡。此時的曹操挾輔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不斷征戰,勢在統一北方。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將袁紹的河北四州盡數收入手中,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袁紹死後,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投奔北方的烏桓部落。

烏桓算是匈奴的近親,一直以來和袁紹的關係較密切。官渡之戰中,烏桓還曾經借兵給袁紹。因此袁尚、袁熙在烏桓暫居下來,並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企圖找曹操報仇。


曹操知道,不征服烏桓,不掃除袁氏殘餘勢力,自己就不算真正地統一了北方。可是曹操又擔心自己遠征的時候,劉備會趁機讓劉表來攻打自己的大本營。曹操的一部分將領也說:袁尚就是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了,不用理會他。


這個時候,曹操的大謀臣郭嘉做了精闢的分析,他說:烏桓仗著自己離得遠,必然沒有防備。我們可以發動突然襲擊,這樣肯定可以將他一舉殲滅。並且現在河北的百姓只是迫於形勢歸附了我們。一旦袁尚在烏桓養足兵馬的時候,他就會招納舊部,而河北將會一呼百應。到那時我們再想制住他就難了。所以現在一定要迅速消滅袁氏。至於劉備這邊不用擔心,現在他依附於劉表,劉表不會重用他。所以,遠征的事就不用擔心了。


於是,曹操下定決心去除這塊心病,便率兵輕裝簡行,急行軍千里突襲烏桓。到約離二百里的時候,烏桓才驚覺,慌忙組織數萬人在遼寧朝陽市附近迎戰曹操。


開始時戰事進展並不順利。後來在當地人的引領下,曹操軍隊走入了一條偏僻的小路,直插對方要害。烏桓主力被迫迎戰。徐晃帶領騎兵一馬當先,大敗烏桓,取得了勝利。在得勝班師途中,曹操路過碣石。


碣石自古為名山之一,為登高望海的絕妙去處。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經到過這裡。試想此時曹操來到碣石山,想到此時自己已經成功統一了北方,聯想到秦皇漢武的帝王霸業,他心中豪情萬丈,志得意滿,不由詩興大發,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這首詩聽上去是在寫景,沒有直接表露感情,其實曹操飽滿的激情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的。下面我們來逐句解讀一下。


開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簡明扼要地向我們介紹了曹操此次“觀滄海”的位置和登碣石山的目的。有統領全篇的作用,接下來十句描寫,全部由這兩句拓展而來。其中,“觀”字,一字雙關,作動詞:觀看,觀賞;作形容詞:壯觀,壯麗。僅這一個字,就體現了詩中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下來四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則向我們描繪了曹操所看到的景象。首先是“水何澹澹”,一眼望去,只見海水盪漾,碧波萬頃。接著是“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高峻的山島屹立在海中,山上的草木叢生,鬱鬱蔥蔥。

聽著這些景物的描寫,我們卻彷彿是看到了一樣。遠處是大海,再由遠及近到眼前的山、島、草、木。滄海的浩瀚,山島的巍峨,草木的蒼翠交織在腦海中,形成一幅有山、有水、有草、有木,壯麗的風景畫。


接下來曹操用“秋風瑟瑟,洪波湧起”兩句正面描繪了大海的奇異壯觀。正是因為有蕭瑟秋風的吹動,所以海水剎那間湧起巨大的波瀾,大有吞吐一切之勢。

由靜態到動態,上面的那幅風景畫有了動感,生機勃勃。這也使整首詩富有了豐富的感染力。或許這猛然間風起潮湧的奇觀,也正是曹操當時的心情。如同自己統率百萬大軍,南征北戰,風起潮湧一樣。


接著曹操不再滿足於眼前的情景,開始運用豐富的想象力來描繪大海那包納萬物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曹操把大海塑造成一個包容宇宙的宏偉形象。“你瞧,日月的行走始終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星河橫貫蒼穹,猶如出自大海的深淵;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含宇畝。大海是何等的遼闊!”


短短四句,曹操寫出了滄海的浩大無邊,及其吞吐日月群星的宏大氣魄。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矣。以如此豪壯的筆調,寫如此蒼莽的大海,畫如此宏大的畫卷,在中國詩史上,《觀滄海》可推是第一篇。


從曹操對大海奇偉宏闊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廣闊胸懷和宏偉的氣魄。曹操已是53歲了,卻仍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宏偉抱負。此時的曹操就彷彿是大海的化身,吞吐一切,傲視萬物,一統天下,壯志豪情溢於紙間。


羅貫中在《三國志演義》“煮酒論英雄”中寫道:“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這可以作為《觀滄海》中曹操心境的最佳解釋吧。


最後兩句“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是詩的尾聲。我們知道樂府詩原是配樂歌唱的。這兩句詩和現代歌裡的“哎嗨呀”差不多。意思是說:“好極了,讓我用這首歌抒發自己的志趣吧。”


讓我們總體來看一下《觀滄海》。這首詩共十二句,分為三層。首層平直鋪開,交代目的。接著逐層渲染,伸展畫面,遠景近景相結合,動靜相宜。最後,筆鋒突然一轉,感情到達最高峰。運用誇張的想象,將大海的驚濤駭浪、奔騰咆哮,洶湧澎湃表現得淋漓盡致,氣象萬千。整首詩,表面上寫的是海的氣象萬千。詩中站立的,則是那位霸氣的一代梟雄的巨大身影,可謂“景中寓情,情因景興,情景相生”。


從詩的風格來看,曹操的詩雄俊剛健、悲壯慷慨,自成一格。這種充滿激情的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為“建安風骨”。


在詩的體裁上,《觀滄海》是一首樂府詩作,曹操採用的是四言詩體。其實在東漢之後,五言詩取代了四言詩的地位,人們都不願意去創作四言詩。但是曹操卻上承《詩經》的傳統,並且突破四言詩固有的寫作限制。《觀滄海》佈局合理,節奏鮮明,曹操彌補了四言詩創作上句法平直、重複的缺點,使四言詩重新煥發出光彩。在五言詩寫作全面興盛之前,曹氏父子四言詩的寫作,像一顆流星劃過天際,向人們展示了它的璀璨魅力。


從詩的類別上看,曹操的這首詩是文學史上第一首完全描寫自然景物的詩歌,開創了我國山水詩的先河,對後來詩人山水詩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落花盈我衣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一首樂府四言古體詩,曹操寫這首詩的時間大約是207年的秋天,有說是曹操北伐烏桓途中經碣石山,登頂觀海所寫;也有說是曹操北伐烏桓得勝班師回朝途中,經碣石觀海而寫。

譚主依據成詩的季節和詩中所表達的壯闊胸懷來判斷,傾向於後者,也就是曹操北伐勝利後轉經碣石東望大海賦詩舒懷。理由有三:一是烏桓在今天的東北及內蒙包括河北北部一帶,詩作的時間是秋天,而北方進入冬季冰雪天氣是不利於行軍作戰的,以曹操和出謀北伐的軍師郭嘉的才能不會考慮不到這一點,因此斷然不會選擇馬上就要進入冬季的秋天出兵北伐。二是從詩作中可以明顯看出曹操的興奮情緒,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特別是最後一句中寫道“幸甚至哉”,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非常慶幸啊,幸運到了極點了!有什麼值得慶幸的?無非就是打了大勝仗,收復了烏桓唄!如果是在前去北伐的路上,曹操的心思恐怕都在如何戰勝強悍的烏桓軍隊上,哪有閒功夫轉遠到碣石遊山逛水去,無法預知征戰烏桓的結果如何,便也不會有這樣的心情。三是詩中表現曹操胸裝山海波濤,心盛日月星漢,一派氣吞宇宙的豪情壯志,分明是北伐得勝後意欲一鼓作氣一統江山的心志抒發。因此,可以斷定曹操必定是在北伐烏桓得勝後轉遊碣石,以觀滄海而寫的這首詠志詩。

明白了成詩的時間,我們再瞭解一下兩個地名,一是烏桓,二是碣石。您別急也別嫌囉嗦,瞭解這些對真正賞析到《觀滄海》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和內涵是大有裨益的。

烏桓在中原的東北方,206年烏桓攻破幽州,燒殺搶略,為害邊民。中原最大的割據軍閥袁紹集團被曹操擊潰後,他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熙逃到烏桓,勾結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中原邊境,對中原政權的穩定構成了極大威脅,嚴重干擾了曹操平定南方的計劃。因此,郭嘉力勸曹操親自出徵,一舉剿滅烏桓各方勢力。按照郭嘉的計策,曹操果然在207年秋天經過一番周折收復了烏桓,意味著曹操在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北方,形成了穩定的政權格局,這對曹操來說,猶如困虎破籠,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毫無顧忌地南下統一全中國了,當時曹操的心情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曹操看來,一統江山指日可待,大可信手拈來(曹操一時得勝的驕傲情緒,實際上為次年也就是208年赤壁之戰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碣石在現在的河北昌黎縣境內,也有記載在河北樂亭縣境。曹操為什麼要去碣石,難道真的只是順道途經嗎?譚主認為曹操是專程前去的。碣石山是古代名山之一,於五嶽之外而稱為“神嶽”,秦始皇、漢武帝兩位千古名帝都曾親臨碣石山祭祀求仙。《史記.秦始皇》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漢武帝在110年時“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在仙台頂建有漢武臺。一位縱橫捭闔統一六國封建集權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一位勵精圖治橫掃匈奴收復西域平定南夷開疆拓土的神武皇帝,在當時,曹操恐怕已經是兩位偉大皇帝的忠實粉絲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政權在握,眼看著就要統一中國了,豈甘長期居於人下受制於人,想必曹操那時已經滋生取漢獻帝而代之的野心了,奈何時機未到無法言表,於是轉登碣石,效秦皇、法漢武,觀滄海,賦雄詩,抒壯志,才誕生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步出夏門行》,後改為《觀滄海》。

接下來,我們再欣賞《觀滄海》這首詩。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詩,通篇除了末句為樂府詩便於傳唱的附加之外,均為描寫碣石滄海的景色,作者的藝術手法妙就妙在“借景抒情”上,用寫景含蓄地表達激烈的情懷,這種藝術手法在文學歷史上是較早出現的為數不多的作品。

首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以直接了當的方式,平鋪直敘,交代了地點、方位和主題,看似簡單,卻反而給人以一種先聲奪人的感覺,直接觸動人心,一臨一觀,動作連貫,行雲流水,令人舒適,也開門見山地突出了滄海之“壯觀”;一碣石一滄海,剛柔相濟,碰撞心靈,揉搓神經,令人生撼。此句由近及遠,拓展開來,為接下來的繼續抒發,一開始就創造了無限的空間。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作者放眼開來之後,轉而回收,由遠及近,先是描寫水勢的開闊,投視所及,為海水所激盪的山島便進入了作者的視線,以平視的手法,一橫遠一聳立,令人產生視覺上的交叉立體美感,用“澹澹”波動的海水錶現作者坦蕩的胸懷,用“竦峙”表現作者崛起的雄心,可謂景即情,情奪景,情景相生。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隨視覺邏輯而寫島景,用“樹木”“百草”代表作者正在進行的統一中國的事業,“叢生”“豐茂”喻示生機勃發,正處於旺盛階段,也暗示作者壯心不已,雄心正起。這種白描的手法,非常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地進入作者為讀者設置的情景,而且如圖畫般的美麗讓人產生歷歷在目的感覺,而絲毫沒有違澀之感,相反更引人入勝。

上一句寫山島之靜物描寫,那麼接下來就該轉動目光,投向海水之動態描寫了。果然,“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作者並沒有直接寫滄海,而是先寫蕭瑟的秋風,突然給人那麼一絲悲涼之感,緊接著便是在秋風的吹動之下,浩蕩的大海波濤澎湃,洶湧不止,一下子又把那點悽愴之感滌盪得無影無蹤了,取而代之的是激情豪邁,奔放沉雄。實際上,這句和上一句是倒莊句,作者巧妙地先寫草木的茂盛,再寫秋風之蕭瑟,引領讀者隨之起伏,創造出抑揚頓挫的韻律之美。更主要的是表達了作者的雄心壯志絲毫不受即將老去的年齡的影響,那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在那個年代已經算得上老人了,但他未竟的事業不允許他有絲毫的怯懦。因此,即便是秋風蕭瑟又怎麼樣,我依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即便一想到年齡就不覺會生出那麼丁點兒淒涼又怎麼樣,我照樣“洪波湧起”掃平一切障礙。就這句而言,譚主認為是全詩的詩眼,是最動情動人之處,寥寥八個字把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和“老當益壯”的情懷抒發的淋漓盡致,而且充分展現了作者樂觀主義精神。不能不佩服曹操的文學藝術,只簡單寫景的幾個字便把自己的心情淺顯而又深刻、宛轉而又直接地呈現了出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兩句是順序而書,用大膽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描寫“洪波湧起”的大海,頓時把人帶入海闊天空、包羅宇宙的境界。那是多麼高遠廣闊、新奇美好的世界啊!日轉月移都不離其中,光彩耀眼的銀河都在其內!用對眼前景物的無限想象,抒發作者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希望和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迫切心情。這兩句是全詩的高潮,把作者的雄心壯志既暴露又含蓄地捧現了出來,我不但要統一北方,而且要拿下南部;我不但要統一中國,如果給我時間,那麼我還要統一天下。曹操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在日月星漢的輕描淡寫之間表現無遺。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句是結尾之詞,附屬性的唱詞,也是樂府詩貫例之法,本應與全詩沒有實質性意義的,但是作者並沒有放過只是為了傳唱音律的附文,一句“幸甚至哉”包含了多少涵義,留給讀者不盡的懸念和遐思。

曹操在“幸甚”什麼呢?是慶幸自己平定了烏桓?是慶幸自己統一併穩定了北方?是慶幸自己終於有機會拿下南方?是慶幸自己雖然老了,但仍然精力不減、雄心不衰?還是慶幸自己牢牢掌握了政權即將登臨天子之位?還是……?


今譚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武帝時官至丞相,後被封為魏王。《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鳥桓時所作。全詩內容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簫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兵,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觸景生情,揮筆些下了這一名篇。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者用浪漫主義的豪情壯志的大筆,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羅萬象的壯麗景觀,藉以抒發和表現了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偉大的抱負。全詩借景抒情,不僅表現了大海的波瀾壯闊,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偉大的心胸和性格。句句涉景,字字關情,既示大海,又展自己,把海的博大與作者的雄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互為俾益。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讓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讀詩而如見其人。


hushouchang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曹操的心胸可以包舉宇內,所以他的詩歌氣勢上雄健豪邁,有一股子的帝王起在裡面。

公元207年的秋天,曹操東征烏桓班師回朝的路上經過碣石山,勝利的喜悅和山上的景色激發了他的內心的情感,於是才寫下了這一首名作。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東行來到碣石山,觀賞海的蒼茫。海水寬闊浩蕩,山上島嶼聳立。前面八個字寫這首詩的寫作緣由,後八個字完全概括了當時山上的景色。有人評價說“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八個字讓後來所有寫景的詩詞黯然失色,什麼謝靈運、陶淵明、李白、王維加起來都不如曹操這兩句詩。可見這八個字分量之重。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島上樹木花草繁盛茂密,秋風起來之後,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起巨浪。全詩的氣魄開始展現,詩人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用詩句展現了出來,雖然秋風讓人悲傷,但是捲起的波浪依舊氣勢十足,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四句寫出了詩人的胸襟之廣闊。雖然陶淵明被稱為山水詩人的鼻祖,但是曹操這四句詩為山水詩派打下了基礎。沈德潛在古詩源裡面說:有吞吐宇宙氣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原來這種詩歌格式的結尾,沒有意義。

曹操的這首詩為步出夏門行的第一首。

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本來的內容是訪仙求道之類的,而曹操卻把自己的情感用這個樂府舊題展現了出來,不僅革新了樂府,更是革新了中國的詩歌。

這首詩的開頭就很有魄力,如果不是曹操根本往下寫不下去。

曹操的建安詩風不僅給當時的詩壇帶來了活力,更是影響了唐代詩壇。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之中的蒼涼雄渾就是承接自魏武大帝的建安詩風。


詩書君


曹操的名篇《覌滄海》是曹操的傑作,它寫出了大海的洶湧,壯偉的景色,"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朩從生,百草豐茂,秋鳳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理"寫大海的寬廣,以及波濤的起伏,顯出一種奇麗之狀,也反映出作者寬闊,雄壯的情懷。


秋閣一憑欄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觀滄海》這首詩,是我國古代寫景詩中出現較早,而又寫得非常成功的名篇之一。在詩歌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下面具體賞析一下,記得點個贊。


曹操《觀滄海》 原文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漢粲爛, 若出其裡。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曹操《觀滄海》賞析


《觀滄海》是曹操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寫於北征烏桓途中。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大獲全勝的戰爭,在勝利回師途中,路經碣石,詩人乘興登臨,即景抒情,寫下了這篇豪邁的詩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即碣石山,面對渤海。詩篇開始,一個東字,點明瞭方向。緊接的臨字,既寫明詩人登臨碣石山俯瞰大海的鏡頭,又點出這次觀賞是帥軍經過臨時順便瀏覽。觀字則提領全篇,展開視野。詩人登山俯瞰,茫茫滄海盡收眼底,那波瀾壯闊的景象,正恰似詩人那氣吞萬里的氣概和寬廣胸襟。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亦緊承觀字而來,澹澹是形容波浪起伏動盪不定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寫出了詩人對浩瀚大海的驚異讚歎之情。“山島竦峙”指碣石山高峻挺拔。茫茫大海,波濤翻湧,壯闊無比,而高聳挺拔的海中山島,更給人以不可動搖的強勁向上之感,真使人心曠神怡。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兩句是寫島上的風光。這裡樹木蔥鬱,百草繁茂,儘管是九月深秋,但在詩人眼中和筆下的景象卻是欣欣向榮,蘊含著無限生機和活力,秋天的海島,仍是生機盎然,毫無蕭條之狀。

接著又轉而寫海面“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既點出了登臨的時間,又描繪了大海為秋所吹,掀起萬頃波濤,澎湃向前的奇景。

爾後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裡”四句,把詩的境界推向高峰,意思是說: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又向西方落下,就象從海中升起,又落到海中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長空,其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那銀河就象似發源於這蒼茫大海。

詩人以豐富的想象,連用形象比喻,準確地寫出一望無際的遼闊海面那種與天相連的奇觀。太陽、月亮和燦爛的銀河,本是天體中偉大的形象,然而滄海則能吞吐日月,包容星漢,此乃真有吞吐宇宙的氣勢,如此博大的境界也正出自詩人那博大的襟懷。

最後兩句,是合樂時所加,與正文意思無關。意思是說:非常慶幸,用詩歌來言志詠懷。

詩篇通過遠近高低的景物描繪展示了大海的雄姿,景境開闊,句句皆是寫景,但情在其中,這裡融注了詩人觀滄海時的感受,抒發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展示了詩人那叱吒風雲的豪邁氣概和開闊的胸襟。即景抒情,借觀海而抒懷,足見詩人氣概的豪邁。

詩篇寫景的層次性很強,詩人先寫登臨時所見滄海的全貌,接著近處山島上的自然景象,再舉目遠望寫海中隨風而起的波濤,由此作者產生了豐富想象,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種宇宙間的奇觀。詩的描寫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並 融入豐富的想象,落筆平穩,景象開闊,使讀者隨著詩人的目光而欣賞著大海的壯觀奇景,也隨詩人的情感變化而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你喜歡曹操和他的詩歌嗎?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