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曹操古诗名篇《观沧海》?

英语摘抄


提到曹操,历史上给了他很多标签,“挟天子以令诸侯”、“宁可我负天下人 不让天下人负我”、“乱世枭雄”、“白脸的曹操”等等。

其实,实事求是地讲,曹操是当之无愧的全能王。


连陈寿在《三国志》中都评价他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著有兵书,擅长诗歌。他所做的诗开创了新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这首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成功消灭对手袁绍的儿子之后写下的,展示了他大获全胜的愉悦以及豪迈的情怀。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大乱,东汉名存实亡。此时的曹操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不断征战,势在统一北方。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将袁绍的河北四州尽数收入手中,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袁绍死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

乌桓算是匈奴的近亲,一直以来和袁绍的关系较密切。官渡之战中,乌桓还曾经借兵给袁绍。因此袁尚、袁熙在乌桓暂居下来,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企图找曹操报仇。


曹操知道,不征服乌桓,不扫除袁氏残余势力,自己就不算真正地统一了北方。可是曹操又担心自己远征的时候,刘备会趁机让刘表来攻打自己的大本营。曹操的一部分将领也说:袁尚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不用理会他。


这个时候,曹操的大谋臣郭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乌桓仗着自己离得远,必然没有防备。我们可以发动突然袭击,这样肯定可以将他一举歼灭。并且现在河北的百姓只是迫于形势归附了我们。一旦袁尚在乌桓养足兵马的时候,他就会招纳旧部,而河北将会一呼百应。到那时我们再想制住他就难了。所以现在一定要迅速消灭袁氏。至于刘备这边不用担心,现在他依附于刘表,刘表不会重用他。所以,远征的事就不用担心了。


于是,曹操下定决心去除这块心病,便率兵轻装简行,急行军千里突袭乌桓。到约离二百里的时候,乌桓才惊觉,慌忙组织数万人在辽宁朝阳市附近迎战曹操。


开始时战事进展并不顺利。后来在当地人的引领下,曹操军队走入了一条偏僻的小路,直插对方要害。乌桓主力被迫迎战。徐晃带领骑兵一马当先,大败乌桓,取得了胜利。在得胜班师途中,曹操路过碣石。


碣石自古为名山之一,为登高望海的绝妙去处。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到过这里。试想此时曹操来到碣石山,想到此时自己已经成功统一了北方,联想到秦皇汉武的帝王霸业,他心中豪情万丈,志得意满,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这首诗听上去是在写景,没有直接表露感情,其实曹操饱满的激情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的。下面我们来逐句解读一下。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了曹操此次“观沧海”的位置和登碣石山的目的。有统领全篇的作用,接下来十句描写,全部由这两句拓展而来。其中,“观”字,一字双关,作动词:观看,观赏;作形容词:壮观,壮丽。仅这一个字,就体现了诗中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下来四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则向我们描绘了曹操所看到的景象。首先是“水何澹澹”,一眼望去,只见海水荡漾,碧波万顷。接着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高峻的山岛屹立在海中,山上的草木丛生,郁郁葱葱。

听着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却仿佛是看到了一样。远处是大海,再由远及近到眼前的山、岛、草、木。沧海的浩瀚,山岛的巍峨,草木的苍翠交织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山、有水、有草、有木,壮丽的风景画。


接下来曹操用“秋风瑟瑟,洪波涌起”两句正面描绘了大海的奇异壮观。正是因为有萧瑟秋风的吹动,所以海水刹那间涌起巨大的波澜,大有吞吐一切之势。

由静态到动态,上面的那幅风景画有了动感,生机勃勃。这也使整首诗富有了丰富的感染力。或许这猛然间风起潮涌的奇观,也正是曹操当时的心情。如同自己统率百万大军,南征北战,风起潮涌一样。


接着曹操不再满足于眼前的情景,开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描绘大海那包纳万物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把大海塑造成一个包容宇宙的宏伟形象。“你瞧,日月的行走始终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星河横贯苍穹,犹如出自大海的深渊;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含宇亩。大海是何等的辽阔!”


短短四句,曹操写出了沧海的浩大无边,及其吞吐日月群星的宏大气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矣。以如此豪壮的笔调,写如此苍莽的大海,画如此宏大的画卷,在中国诗史上,《观沧海》可推是第一篇。


从曹操对大海奇伟宏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广阔胸怀和宏伟的气魄。曹操已是53岁了,却仍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抱负。此时的曹操就仿佛是大海的化身,吞吐一切,傲视万物,一统天下,壮志豪情溢于纸间。


罗贯中在《三国志演义》“煮酒论英雄”中写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可以作为《观沧海》中曹操心境的最佳解释吧。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是诗的尾声。我们知道乐府诗原是配乐歌唱的。这两句诗和现代歌里的“哎嗨呀”差不多。意思是说:“好极了,让我用这首歌抒发自己的志趣吧。”


让我们总体来看一下《观沧海》。这首诗共十二句,分为三层。首层平直铺开,交代目的。接着逐层渲染,伸展画面,远景近景相结合,动静相宜。最后,笔锋突然一转,感情到达最高峰。运用夸张的想象,将大海的惊涛骇浪、奔腾咆哮,汹涌澎湃表现得淋漓尽致,气象万千。整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海的气象万千。诗中站立的,则是那位霸气的一代枭雄的巨大身影,可谓“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


从诗的风格来看,曹操的诗雄俊刚健、悲壮慷慨,自成一格。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在诗的体裁上,《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曹操采用的是四言诗体。其实在东汉之后,五言诗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人们都不愿意去创作四言诗。但是曹操却上承《诗经》的传统,并且突破四言诗固有的写作限制。《观沧海》布局合理,节奏鲜明,曹操弥补了四言诗创作上句法平直、重复的缺点,使四言诗重新焕发出光彩。在五言诗写作全面兴盛之前,曹氏父子四言诗的写作,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向人们展示了它的璀璨魅力。


从诗的类别上看,曹操的这首诗是文学史上第一首完全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开创了我国山水诗的先河,对后来诗人山水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落花盈我衣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乐府四言古体诗,曹操写这首诗的时间大约是207年的秋天,有说是曹操北伐乌桓途中经碣石山,登顶观海所写;也有说是曹操北伐乌桓得胜班师回朝途中,经碣石观海而写。

谭主依据成诗的季节和诗中所表达的壮阔胸怀来判断,倾向于后者,也就是曹操北伐胜利后转经碣石东望大海赋诗舒怀。理由有三:一是乌桓在今天的东北及内蒙包括河北北部一带,诗作的时间是秋天,而北方进入冬季冰雪天气是不利于行军作战的,以曹操和出谋北伐的军师郭嘉的才能不会考虑不到这一点,因此断然不会选择马上就要进入冬季的秋天出兵北伐。二是从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曹操的兴奋情绪,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特别是最后一句中写道“幸甚至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非常庆幸啊,幸运到了极点了!有什么值得庆幸的?无非就是打了大胜仗,收复了乌桓呗!如果是在前去北伐的路上,曹操的心思恐怕都在如何战胜强悍的乌桓军队上,哪有闲功夫转远到碣石游山逛水去,无法预知征战乌桓的结果如何,便也不会有这样的心情。三是诗中表现曹操胸装山海波涛,心盛日月星汉,一派气吞宇宙的豪情壮志,分明是北伐得胜后意欲一鼓作气一统江山的心志抒发。因此,可以断定曹操必定是在北伐乌桓得胜后转游碣石,以观沧海而写的这首咏志诗。

明白了成诗的时间,我们再了解一下两个地名,一是乌桓,二是碣石。您别急也别嫌啰嗦,了解这些对真正赏析到《观沧海》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乌桓在中原的东北方,206年乌桓攻破幽州,烧杀抢略,为害边民。中原最大的割据军阀袁绍集团被曹操击溃后,他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乌桓,勾结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中原边境,对中原政权的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严重干扰了曹操平定南方的计划。因此,郭嘉力劝曹操亲自出征,一举剿灭乌桓各方势力。按照郭嘉的计策,曹操果然在207年秋天经过一番周折收复了乌桓,意味着曹操在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北方,形成了稳定的政权格局,这对曹操来说,犹如困虎破笼,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毫无顾忌地南下统一全中国了,当时曹操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曹操看来,一统江山指日可待,大可信手拈来(曹操一时得胜的骄傲情绪,实际上为次年也就是208年赤壁之战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碣石在现在的河北昌黎县境内,也有记载在河北乐亭县境。曹操为什么要去碣石,难道真的只是顺道途经吗?谭主认为曹操是专程前去的。碣石山是古代名山之一,于五岳之外而称为“神岳”,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千古名帝都曾亲临碣石山祭祀求仙。《史记.秦始皇》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汉武帝在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在仙台顶建有汉武台。一位纵横捭阖统一六国封建集权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位励精图治横扫匈奴收复西域平定南夷开疆拓土的神武皇帝,在当时,曹操恐怕已经是两位伟大皇帝的忠实粉丝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政权在握,眼看着就要统一中国了,岂甘长期居于人下受制于人,想必曹操那时已经滋生取汉献帝而代之的野心了,奈何时机未到无法言表,于是转登碣石,效秦皇、法汉武,观沧海,赋雄诗,抒壮志,才诞生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步出夏门行》,后改为《观沧海》。

接下来,我们再欣赏《观沧海》这首诗。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诗,通篇除了末句为乐府诗便于传唱的附加之外,均为描写碣石沧海的景色,作者的艺术手法妙就妙在“借景抒情”上,用写景含蓄地表达激烈的情怀,这种艺术手法在文学历史上是较早出现的为数不多的作品。

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直接了当的方式,平铺直叙,交代了地点、方位和主题,看似简单,却反而给人以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直接触动人心,一临一观,动作连贯,行云流水,令人舒适,也开门见山地突出了沧海之“壮观”;一碣石一沧海,刚柔相济,碰撞心灵,揉搓神经,令人生撼。此句由近及远,拓展开来,为接下来的继续抒发,一开始就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作者放眼开来之后,转而回收,由远及近,先是描写水势的开阔,投视所及,为海水所激荡的山岛便进入了作者的视线,以平视的手法,一横远一耸立,令人产生视觉上的交叉立体美感,用“澹澹”波动的海水表现作者坦荡的胸怀,用“竦峙”表现作者崛起的雄心,可谓景即情,情夺景,情景相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随视觉逻辑而写岛景,用“树木”“百草”代表作者正在进行的统一中国的事业,“丛生”“丰茂”喻示生机勃发,正处于旺盛阶段,也暗示作者壮心不已,雄心正起。这种白描的手法,非常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为读者设置的情景,而且如图画般的美丽让人产生历历在目的感觉,而丝毫没有违涩之感,相反更引人入胜。

上一句写山岛之静物描写,那么接下来就该转动目光,投向海水之动态描写了。果然,“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沧海,而是先写萧瑟的秋风,突然给人那么一丝悲凉之感,紧接着便是在秋风的吹动之下,浩荡的大海波涛澎湃,汹涌不止,一下子又把那点凄怆之感涤荡得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激情豪迈,奔放沉雄。实际上,这句和上一句是倒庄句,作者巧妙地先写草木的茂盛,再写秋风之萧瑟,引领读者随之起伏,创造出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更主要的是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丝毫不受即将老去的年龄的影响,那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那个年代已经算得上老人了,但他未竟的事业不允许他有丝毫的怯懦。因此,即便是秋风萧瑟又怎么样,我依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即便一想到年龄就不觉会生出那么丁点儿凄凉又怎么样,我照样“洪波涌起”扫平一切障碍。就这句而言,谭主认为是全诗的诗眼,是最动情动人之处,寥寥八个字把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老当益壮”的情怀抒发的淋漓尽致,而且充分展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不能不佩服曹操的文学艺术,只简单写景的几个字便把自己的心情浅显而又深刻、宛转而又直接地呈现了出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是顺序而书,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写“洪波涌起”的大海,顿时把人带入海阔天空、包罗宇宙的境界。那是多么高远广阔、新奇美好的世界啊!日转月移都不离其中,光彩耀眼的银河都在其内!用对眼前景物的无限想象,抒发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迫切心情。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把作者的雄心壮志既暴露又含蓄地捧现了出来,我不但要统一北方,而且要拿下南部;我不但要统一中国,如果给我时间,那么我还要统一天下。曹操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在日月星汉的轻描淡写之间表现无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句是结尾之词,附属性的唱词,也是乐府诗贯例之法,本应与全诗没有实质性意义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放过只是为了传唱音律的附文,一句“幸甚至哉”包含了多少涵义,留给读者不尽的悬念和遐思。

曹操在“幸甚”什么呢?是庆幸自己平定了乌桓?是庆幸自己统一并稳定了北方?是庆幸自己终于有机会拿下南方?是庆幸自己虽然老了,但仍然精力不减、雄心不衰?还是庆幸自己牢牢掌握了政权即将登临天子之位?还是……?


今谭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武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鸟桓时所作。全诗内容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箫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兵,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触景生情,挥笔些下了这一名篇。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用浪漫主义的豪情壮志的大笔,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壮丽景观,借以抒发和表现了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伟大的抱负。全诗借景抒情,不仅表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伟大的心胸和性格。句句涉景,字字关情,既示大海,又展自己,把海的博大与作者的雄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互为俾益。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读诗而如见其人。


hushouchang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曹操的心胸可以包举宇内,所以他的诗歌气势上雄健豪迈,有一股子的帝王起在里面。

公元207年的秋天,曹操东征乌桓班师回朝的路上经过碣石山,胜利的喜悦和山上的景色激发了他的内心的情感,于是才写下了这一首名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东行来到碣石山,观赏海的苍茫。海水宽阔浩荡,山上岛屿耸立。前面八个字写这首诗的写作缘由,后八个字完全概括了当时山上的景色。有人评价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八个字让后来所有写景的诗词黯然失色,什么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王维加起来都不如曹操这两句诗。可见这八个字分量之重。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岛上树木花草繁盛茂密,秋风起来之后,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起巨浪。全诗的气魄开始展现,诗人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用诗句展现了出来,虽然秋风让人悲伤,但是卷起的波浪依旧气势十足,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写出了诗人的胸襟之广阔。虽然陶渊明被称为山水诗人的鼻祖,但是曹操这四句诗为山水诗派打下了基础。沈德潜在古诗源里面说:有吞吐宇宙气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原来这种诗歌格式的结尾,没有意义。

曹操的这首诗为步出夏门行的第一首。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本来的内容是访仙求道之类的,而曹操却把自己的情感用这个乐府旧题展现了出来,不仅革新了乐府,更是革新了中国的诗歌。

这首诗的开头就很有魄力,如果不是曹操根本往下写不下去。

曹操的建安诗风不仅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活力,更是影响了唐代诗坛。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之中的苍凉雄浑就是承接自魏武大帝的建安诗风。


诗书君


曹操的名篇《覌沧海》是曹操的杰作,它写出了大海的汹涌,壮伟的景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朩从生,百草丰茂,秋凤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理"写大海的宽广,以及波涛的起伏,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


秋阁一凭栏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观沧海》这首诗,是我国古代写景诗中出现较早,而又写得非常成功的名篇之一。在诗歌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下面具体赏析一下,记得点个赞。


曹操《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粲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写于北征乌桓途中。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大获全胜的战争,在胜利回师途中,路经碣石,诗人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了这篇豪迈的诗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即碣石山,面对渤海。诗篇开始,一个东字,点明了方向。紧接的临字,既写明诗人登临碣石山俯瞰大海的镜头,又点出这次观赏是帅军经过临时顺便浏览。观字则提领全篇,展开视野。诗人登山俯瞰,茫茫沧海尽收眼底,那波澜壮阔的景象,正恰似诗人那气吞万里的气概和宽广胸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亦紧承观字而来,澹澹是形容波浪起伏动荡不定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写出了诗人对浩瀚大海的惊异赞叹之情。“山岛竦峙”指碣石山高峻挺拔。茫茫大海,波涛翻涌,壮阔无比,而高耸挺拔的海中山岛,更给人以不可动摇的强劲向上之感,真使人心旷神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是写岛上的风光。这里树木葱郁,百草繁茂,尽管是九月深秋,但在诗人眼中和笔下的景象却是欣欣向荣,蕴含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秋天的海岛,仍是生机盎然,毫无萧条之状。

接着又转而写海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既点出了登临的时间,又描绘了大海为秋所吹,掀起万顷波涛,澎湃向前的奇景。

尔后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四句,把诗的境界推向高峰,意思是说: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方落下,就象从海中升起,又落到海中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长空,其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那银河就象似发源于这苍茫大海。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连用形象比喻,准确地写出一望无际的辽阔海面那种与天相连的奇观。太阳、月亮和灿烂的银河,本是天体中伟大的形象,然而沧海则能吞吐日月,包容星汉,此乃真有吞吐宇宙的气势,如此博大的境界也正出自诗人那博大的襟怀。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意思无关。意思是说:非常庆幸,用诗歌来言志咏怀。

诗篇通过远近高低的景物描绘展示了大海的雄姿,景境开阔,句句皆是写景,但情在其中,这里融注了诗人观沧海时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展示了诗人那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即景抒情,借观海而抒怀,足见诗人气概的豪迈。

诗篇写景的层次性很强,诗人先写登临时所见沧海的全貌,接着近处山岛上的自然景象,再举目远望写海中随风而起的波涛,由此作者产生了丰富想象,写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种宇宙间的奇观。诗的描写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并 融入丰富的想象,落笔平稳,景象开阔,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目光而欣赏着大海的壮观奇景,也随诗人的情感变化而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你喜欢曹操和他的诗歌吗?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