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赏析“人闲桂花落″与“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各有什么妙处?

用户2246942482194


题主既然问到“妙处”,自然是认可这个“落”字在两句诗里都很妙。其实流传下来的名句里,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落”字分别妙在哪里。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

王维号称“诗佛“,多数作品中带有禅意。佛家讲究“四大皆空”,“空”是佛家对世界本质的概括,“静”则是“空”在自然环境方面的表现,“闲”是“空”在人的心境方面的表现。王维在与朋友的书信来往中也提到自己“晚年惟好静”,好静,则好闲,本意是好“空”。故而此处的“人闲”并非无事可做,空闲无聊,而是因身处的自然环境的静导致的内心的空灵自在,一尘不染。诗人心境如此不假,若要写到纸上就有难度了,高蟾语“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心境难入纸可见一斑。王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动写静,以物写静。上述手法也有不少人用,例如唐代孟郊语“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刘长卿语“闲花落地听无声”,但相比王维的“人闲桂花落”似乎都略逊一筹。首先,桂花落并不是因为“人闲”,是自然环境使然,然而桂花落为人知却是因为“人闲”。其次,人心静,夜静,山静,桂花落地,或落于诗人衣袖,或落于诗人脚尖,略微打破诗人的心静,然后又立即恢复,更显出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静。其三,桂花清香扑鼻,由嗅觉告诉诗人桂花无声落于旁也未可知。此句一出,加上后三句,王维此刻由静入定,由定生慧的形象跃然纸上。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写中秋赏月时无限思念之情。前两句无一字写月而一看就知道是写月,塑造出了萧森、冷清、寂静和孤独的气氛。后两句直接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月圆,万家团圆,月光所照之处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远离之人思念家乡亲人。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思念,而是用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思愁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相当深沉相当隐晦。其实此时此刻,诗人认为秋思最浓的是自己,偏偏又不愿意直说,以问代陈述。此处“落”字极妙,其一,月光已“落”千家万户,但不是每一片月光都带着秋思,有的有有的没有,而诗人自己的秋思,无疑是伴着感情最浓的那片月光;其二,“不知”二字以疑问表述,带有装糊涂,即别人有没有我不知道(应该没有),我肯定有浓浓的秋思,因为我能感受到“落”在了我身上;其三,秋思本无影无形,但在“落”字的带领下,仿佛秋思跟月光搅在一起,混为一体,一齐洒落大地,可视可嗅可触,在这团圆时分,愈发能够引发人的共鸣。


爱上唐诗


赏析“人闲桂花落”与“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各有什么妙处?

古人作诗常常讲究遣词造句,词达心意。问题中的这两句分别是唐代王维的《鸟鸣涧》和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的诗句。要想体会两句诗中“落”字的妙处,我们就先要读一下这两首诗。

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写春日山谷之静,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描写。“闲”是心无杂念,也无尘思的意思。因为心境安静,所以才能观察到桂花飘落的姿态,反过来说,桂花随风飘落,或飘落衣襟、或落地发出声响,总之,是动的描写,而这种细微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了环境之静。然后作者才说皎洁的月光也使得鸟儿受到惊扰,在山谷中时时发出的鸣叫。所以,此诗中的“落”有画龙点睛之妙。

再看另一首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诗抒思乡思亲之情。前两句是写景,语言优美,景色迷人。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最后一句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思乡思亲,却说“秋思在谁家”,语言委婉含蓄,深沉动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化无形之思念为有状之物,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可乐橙汁


人闲桂花落是唐朝大诗人王维《鸟鸣涧》里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中的‘’落‘’充分描述了一种山空幽远的寂静无声,芬芳的桂花,轻盈飘落,而无人踩踏的一片自然之美和欣慰喜悦之情由然而生。因为这首诗里对桂花的描述是初春的山谷中桂花。所以落字在此诗中,显示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然之情和美。

‘’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出之唐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诗中的桂花诗人是描述的秋天的冷露时节的飘落景象,秋天给人的感觉就是自然而成熟,虽有成功的喜悦却又时至万物开始走向一年尽头凄凉无奈的时节了。这个季节月明空旷,可能离家也已多时不曾回,心里的惆怅和思念也不免涌上心头。这诗中的‘‘’落‘’字多少显得有点悲凉感觉。

‘’人闲桂花落‘’和‘’不知愁思落谁家‘’的‘’落‘’,它们共同都是对桂花的描述,第一个是初春,第二个是秋后,季节不同,意境也不同,前一个更显桂花的轻盈自由自在的飘落神态,后一个多显厚重而身不由己的飘落飘零,更多显示的愁思的无奈情绪,这句中桂花飘落就如人的人生,飘泊无常的状态。





远方西沙


这两个落子各有各的妙处,前面的落是写景,后面的落字是壮情!前面的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巜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后面的落字呢,出自唐朝诗人王建巜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闻天下谈古今


“人闲桂花落”

这个“落”字进一步从视觉方面体现了前面“人闲”两字(字面理解)。桂花下落的过程都被诗人看的一清二楚,这人是有多“闲”才会看的如此详细。二者,可以想象一下飘落满地桂花散发着芬芳,诗人游走其中,是多美的一幅画。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个“落”字用的更加绝妙,诗人描写的是一种秋天悲凉的情景,与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湿”字对称,可以想象,秋至天凉,露水打湿了桂花,多么清冷的感觉。后面对应“落”字不但符合秋季的落寞,更加衬托出诗人的无奈,秋思落下像落叶一样,谁也不知道它会落在何处,无奈的感觉更深一层!


古书堂


这两个落字主要体现在一个“闲”字上面。人闲说明内心平静没有什么烦恼,是一种随性,随性的感觉。而“不知”很显然被世事所庸扰,有种身似浮萍,不断飘摇不定的感觉。所以这两个落字,妙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形象带出而恰到好处。



槲柞栎


民间奇谭:总有自己的观点。精于地产,爱好文学,喜欢电影,欢迎关注,多多沟通。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主要描写夜里山涧的幽静景象。“人闲”指的是人们忙活完毕,安静下来开始休憩,一片静悄悄。静悄悄到什么程度?桂花落地一般是通过视觉感知到的,但在这山里黑乎乎的晚上,哪里能够看到呢?诗人怎么知道呢?因为安静,就连桂花落下的声音都能听到,所以诗人知道桂花在落。“落”本身是视觉感知的情形,在此通过听觉进行感知,证明安静的程度。同时,“落”是自然之落,不是风吹,不是人摇,是花儿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落下,花开花落,云舒云卷,当中有一种悠闲适宜,顺其自然的情绪;也证明山涧独立世界,万物自然滋长。无论是“静”、“自然”,在后面月出、鸟鸣等,都有相同的情形表达。所以,“静”只是诗人的感官感触;由静产生的山涧中无人打扰、山涧中事物自然、恬然的状态,才是诗人内心中喜欢的。与开篇“人闲”相对照,更能表达诗人向往幽静、自然生活的追求。故,此诗中“落”一展示幽静,二展示自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中秋怀思之作。单独看诗歌内容,貌似诗人在讲述中秋之夜,月光洒遍大地,千家万户举头望月,诗人因此疑惑:中秋之夜肯定有人思念亲友,到底是到谁家呢?但一结合题目《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诗人明知故问,是他在思念远方的朋友啊。这是该诗整体构思的妙趣所在。末句“落”字运用也很精妙。“落”本身指的是物体从高处下降,一般来形容物体的运动状态,但在此处此特指“秋思”。情绪只能从心里“生起、产生”,怎么能从高处落下呢?诗人在此将中秋月光与“秋思”进行综合,将秋思辐射在月光上,仿佛月光之中含着秋思,秋思随着月光落下,落到谁家,谁家便产生秋思。最后发现,原来是我在思念友人啊。所以,诗中“落”将秋思附加在月光上,形成奇妙的阅读感应。


民间奇谭:总有自己的观点。精于地产,爱好文学,喜欢电影,欢迎关注,多多沟通。


民间奇谭


用词之妙言之不尽。有的词妙处人说的出,有的词妙处人说不出一一

套用《明湖居听书》(《老残游记》第二回)中一句话:

“她(黑妞)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梦湘先生论的透彻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妙字人说不出


国学小师


“人闲桂花落”,关键是一个“闲”字,写尽人的闲适惬意,人只有在空闲时才会感觉到桂花落花;“不知秋思落谁家”落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在外游子思乡的情绪,两个“落”含意不同。


用户云水禅心12535


人闲桂花落中的“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