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心血管病的人为什么不适合在早晨运动?

郭氏阿杰


众所周知,规律中等强度运动能够阻止心脏病发展,减轻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并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清晨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阶段,因此不适合过度锻炼。

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显示出昼夜规律性,峰值在上午6~12时,尤其在6~9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夜间发生率低。


清晨心脏病高发原因:

(1)脉压差大,斑块脱落。上午的动脉血压较高,增加了粥样硬化斑块断裂的可能性,促使血栓形成的胶原纤维暴露出来,血小板聚集进一步增加,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损伤处形成血小板凝集物,引起继发性缺血,导致心脏病发作。

(2)交感兴奋,心肌不稳。上午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性增高,心肌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激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易引起猝死。

(3)多因合病,诱发缺血。 与心血管事件相关的病理生理变量也表现出昼夜节律性,如心率、内皮功能、血小板聚集性、皮质醇能浓度等。此外,缺血的峰值在早上,晨起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剧缺血时间。

心脏病人运动注意事项

1.运动前后忌过饱过饥。避免在空腹、大量进餐、喝浓茶、咖啡等两小时内锻炼,也不应在运动后一小时内进餐或浓饮;

2 运动前不喝酒不吸烟。

3 运动前后忌情绪激动。因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均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加,降低心室颤动阈,加上运动可有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稳定型心绞痛发作 3天之内,和心肌梗塞后半年内的病人,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

4 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的运动;

5 运动时着装舒适厚薄适度。应避免穿得太厚,影响散热增加心率,心率增快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6 运动后避免立马洗澡淋浴。至少应在休息35-40分钟后,并控制水温在40℃以下。因为全身浸在热水中,必然造成广泛的血管扩张,而使心脏供血相对减少。


南方健康


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的早上成了人们养生的好阶段,尤其是已经到了中老年这个阶段,更在乎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想着每天早上去锻炼,早上的空气既好,锻炼这件事还有益于身心的健康,看起来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吗?

早晨六点到十二点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阶段,建议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下午三点以后再出去进行大范围的运动较好。且每次运动时间约为30~60分钟,每周3~5次即可。年龄大些或体质较差的人可适当减少运动时间和次数。

老年人要学会自己监测脉搏,用手指按住手腕处的动脉,每分钟适宜脉搏为(170-年龄)次以下,如有不适感,要及时就诊,以免发生意外。

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心血管病人应积极进行科学的锻炼,并遵循以下原则:

1. 切忌憋气。心血管病人可以从事低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但要避免憋气。因为憋气会使胸腔压力升高,影响心脏的充盈,导致外周供血不足。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供血不足,很容易造成脑缺血和心绞痛。

2. 适合有氧运动。只要不超过体力范围,散步、慢走、快走、爬楼梯或缓坡都适合心血管病患者。但是,举重、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运动,由于强度较大,必须通过憋气产生爆发力,不适合心血管病患者。

3. 延长热身时间。健康人一般需要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即可,心血管病人可延长至15~20分钟。建议先从下肢、大肌肉群做起,增加血流量,再做上肢、手部肌肉运动,幅度不应过大。

4. 若有不适,逐渐放慢动作。如果出现头晕、冷汗、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就应该停止运动。但是,要注意不能马上停止动作。正确的做法是逐渐放慢,症状缓解了再休息,否则身体无法适应。

5. 下午4~6点运动。秋冬季节下午温度适宜,空气中含氧量高,比较适合心血管病人运动。清晨气温偏低,应延长热身时间。

6. 运动强度根据心率决定。心血管病人运动时需要达到目标心率才能起到效果,目标心率的计算方法是(220-年龄)×60%~80%,超过目标心率意味着运动量过大,反而会适得其反。建议每周运动3~5天,每次20~30分钟。

运动处方需有心血管科临床背景的医生主导和参与,加上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师,开出一个包括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在内的综合性处方才是完美的康复处方。很多患者都有误区,以为不管得什么病,只要坚持运动身体就能变好。其实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适量运动能减少患病的危险,对于已经得病的人,适量运动确实可以 改善身体状况,但是一定要注意度,不要运动过量。特别是有冠心病高血压这些高危病的患者,更应避免危险因素,不要做剧烈运动,或运动过度。


康德乐大药房


早上人体内分泌系统不稳定,且是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的第一高峰(6~9点),运动对心血管不利。另外,太阳出来之前1000米以下天空空气污染严重,而且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加重空气污染。所以清晨不宜运动,没有心血管病人也不宜运动。最好运动时间是下午5~8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