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心血管病的人為什麼不適合在早晨運動?

郭氏阿杰


眾所周知,規律中等強度運動能夠阻止心臟病發展,減輕心血管疾病的症狀,並對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清晨是心臟病發作的高峰階段,因此不適合過度鍛鍊。

調查發現: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顯示出晝夜規律性,峰值在上午6~12時,尤其在6~9是心臟病發作的“高峰期”,夜間發生率低。


清晨心臟病高發原因:

(1)脈壓差大,斑塊脫落。上午的動脈血壓較高,增加了粥樣硬化斑塊斷裂的可能性,促使血栓形成的膠原纖維暴露出來,血小板聚集進一步增加,在粥樣硬化的冠狀動脈損傷處形成血小板凝集物,引起繼發性缺血,導致心臟病發作。

(2)交感興奮,心肌不穩。上午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性增高,心肌生物電不穩定性增加,激發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出現,易引起猝死。

(3)多因合病,誘發缺血。 與心血管事件相關的病理生理變量也表現出晝夜節律性,如心率、內皮功能、血小板聚集性、皮質醇能濃度等。此外,缺血的峰值在早上,晨起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會加劇缺血時間。

心臟病人運動注意事項

1.運動前後忌過飽過飢。避免在空腹、大量進餐、喝濃茶、咖啡等兩小時內鍛鍊,也不應在運動後一小時內進餐或濃飲;

2 運動前不喝酒不吸菸。

3 運動前後忌情緒激動。因為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均可使血中兒茶酚胺增加,降低心室顫動閾,加上運動可有誘發心室顫動的危險,因此對於不穩定型心絞痛或穩定型心絞痛發作 3天之內,和心肌梗塞後半年內的病人,不宜做比較劇烈的運動;

4 運動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平時不運動者,不要突然從事劇烈的運動;

5 運動時著裝舒適厚薄適度。應避免穿得太厚,影響散熱增加心率,心率增快會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6 運動後避免立馬洗澡淋浴。至少應在休息35-40分鐘後,並控制水溫在40℃以下。因為全身浸在熱水中,必然造成廣泛的血管擴張,而使心臟供血相對減少。


南方健康


俗話說得好“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的早上成了人們養生的好階段,尤其是已經到了中老年這個階段,更在乎自己的身體健康,就想著每天早上去鍛鍊,早上的空氣既好,鍛鍊這件事還有益於身心的健康,看起來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嗎?

早晨六點到十二點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階段,建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下午三點以後再出去進行大範圍的運動較好。且每次運動時間約為30~60分鐘,每週3~5次即可。年齡大些或體質較差的人可適當減少運動時間和次數。

老年人要學會自己監測脈搏,用手指按住手腕處的動脈,每分鐘適宜脈搏為(170-年齡)次以下,如有不適感,要及時就診,以免發生意外。

為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心血管病人應積極進行科學的鍛鍊,並遵循以下原則:

1. 切忌憋氣。心血管病人可以從事低強度、較長時間的運動,但要避免憋氣。因為憋氣會使胸腔壓力升高,影響心臟的充盈,導致外周供血不足。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供血不足,很容易造成腦缺血和心絞痛。

2. 適合有氧運動。只要不超過體力範圍,散步、慢走、快走、爬樓梯或緩坡都適合心血管病患者。但是,舉重、仰臥起坐、俯臥撐等運動,由於強度較大,必須通過憋氣產生爆發力,不適合心血管病患者。

3. 延長熱身時間。健康人一般需要5~10分鐘的熱身運動即可,心血管病人可延長至15~20分鐘。建議先從下肢、大肌肉群做起,增加血流量,再做上肢、手部肌肉運動,幅度不應過大。

4. 若有不適,逐漸放慢動作。如果出現頭暈、冷汗、胸悶、胸痛、憋氣等症狀,就應該停止運動。但是,要注意不能馬上停止動作。正確的做法是逐漸放慢,症狀緩解了再休息,否則身體無法適應。

5. 下午4~6點運動。秋冬季節下午溫度適宜,空氣中含氧量高,比較適合心血管病人運動。清晨氣溫偏低,應延長熱身時間。

6. 運動強度根據心率決定。心血管病人運動時需要達到目標心率才能起到效果,目標心率的計算方法是(220-年齡)×60%~80%,超過目標心率意味著運動量過大,反而會適得其反。建議每週運動3~5天,每次20~30分鐘。

運動處方需有心血管科臨床背景的醫生主導和參與,加上康復師、營養師、心理師,開出一個包括藥物、運動、營養、心理在內的綜合性處方才是完美的康復處方。很多患者都有誤區,以為不管得什麼病,只要堅持運動身體就能變好。其實對於健康的人來說,適量運動能減少患病的危險,對於已經得病的人,適量運動確實可以 改善身體狀況,但是一定要注意度,不要運動過量。特別是有冠心病高血壓這些高危病的患者,更應避免危險因素,不要做劇烈運動,或運動過度。


康德樂大藥房


早上人體內分泌系統不穩定,且是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血壓的第一高峰(6~9點),運動對心血管不利。另外,太陽出來之前1000米以下天空空氣汙染嚴重,而且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加重空氣汙染。所以清晨不宜運動,沒有心血管病人也不宜運動。最好運動時間是下午5~8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